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不断地与自己重逢

时间:2023-04-12 11:14:50

不断地与自己重逢一文创作于:2023-04-12 11:14:50,全文字数:5458。

◇胡巧 刘军

青年作家王文鹏的《穿墙而过》选取了“与自己重逢”的叙事框架和逻辑。小说中的“我”从外地临时返乡,与母亲重逢,与过世十年的父亲重逢,与初恋重逢,当然,这所有的重逢皆是为了“与自己重逢”。小说在细节上着力呈现着人情、金钱、世俗生活对生存空间的啃食,但更多的仍是对个体感受的触碰。

在当下的短篇小说中,青年的姿态往往兼具了直面现实与抗拒现实的矛盾。在《穿墙而过》中,主人公自回家后就不断在“抗拒”“拒绝”。面对母亲的话语,“我”的大脑“一概拒绝进入”,尽管外在表现平淡,但母子二人的距离就在这种漠然中拉远。距离非代际差异的特有产物,不搭调的对话发生在母子之间,也发生在昔日的恋人身上。人物都只关心各自的表达,人与他者之间似乎总横亘着一堵高墙,“我”能感受到这种锋利的现实,却也放任此种状态的存在。

和堵街的告别,某种程度上是与少年时代及稚嫩的青春期告别。随着人物的成长,上一辈的恩怨、缘分的聚散,都在谋求现实生存的努力中被逐步消解殆尽。售卖故居,意味着与此地的彻底告别,然而过往种种都会像那块砖一样被“我”带走。这块砖关乎历史、爱情,甚或意味着生活的重量?其指向朦胧,难以言明,但主人公却从中感受到一种坚实。在此,砖构成了强烈的隐喻,来自德国的一块砖与来自故居的一块砖被归置到一个行李箱内,它们与“我”一样,是离散者,也是漂流者。具有朦胧意味的隐喻与象征在这代作家笔下并不少见,一如智啊威《去羊庄捉鹤》中的仙鹤、姚十一《大象夜奔》中的大象、修新羽《城北急救中》缺“心”的霓虹灯等,不胜枚举。这是现代短篇小说中呈现存在状态的一种方式,投射着含混性的主旨意义和难以把握的、不确定的现实。

就现代短篇小说中叙述的不确定性而言,王文鹏在这篇小说里并没有表现出故事完整度与清晰性上的努力。在一个短篇的篇幅中,故事跨越两代人的过去,出场的小角色亦能各自分得一部分笔墨,叙事的容量使其中心并不够突出。作者极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人物的感受、态度、小说的主旨内涵都存于大量的细节之中。在色彩、形状的描绘和大量修辞的使用中,其描写景观的文字往往极具图像感,着意于光影变换更使得场景具有电影画面的质感;对于个人身体与心理感受的描写则格外精微、细腻。较之语言上的用心雕琢,小说对故事本身细节的处理相对粗糙,这也是故事显得不那么完整与清晰的原因。不断地与自己重逢

王文鹏很早就有意识地去建构属于他的文学地理坐标:堵街。这条街道已经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寻找宗十四》中得到了密集的呈现。堵街不能被清晰地划分到城市或乡村的言说范围,它处于一个交界地带,同时堵街是狭小的,其范围只容纳了一条马路和围绕其兴起的集市。在堵街这个空间里,最独特之处在于横街而过的火车以及由此带来的拥堵状况。从名称到其特点的设置,堵街本身就极具象征性,“堵”与“疏”,是现实中活动空间的状况,又指涉了人物的生存空间与命运走向。当然,就这一则短篇来看,读者很难对堵街这一空间做过多的理解,将《穿墙而过》放置在这个作家已有的作品体系中去寻找呼应、互文,才能完成更完整立体的意义解读。

在人物关于洪水的谈论中,大水冲击城墙,冲击着人们的生命,多年来,二人父亲的生命也就这样在种种冲击中逝去,而活着的人被围困在墙内,无法穿墙而过,一如钱钟书之《围城》。“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故乡》已写成百年了,而人间不断有新的高墙被筑造,将个人隔绝为孤岛。青梅竹马的爱情与上一代间类似杀父之仇的恩怨纠葛构成“我”在堵街的过去,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免有些流于窠臼,但人世的缘分际遇就是在此般戏剧化的命运中流转,飘忽不定。不可抗的命运,现实物质的困境,凡斯种种都是一面大墙,它横在我们的面前,就像火车横在堵街上。“堵”的时候人群拥挤,生存空间局促,而卖房后“我”送母亲离开时遇到火车堵住前路,这一细节就像一种命运的暗示,一种生命将走向更局促的境况的不详象征。

失去故居后的堵街将不再是可以停靠的岸,在小说最后,砖头与过往被打包入行李箱,随“我”投入未知的漂流。“人走向邻人是为了找到他自己”,对于十九世纪的泰戈尔来说,邻人和远方是切实的,而对于急速流动中的我们,邻人和远方有可能遁入虚无。如同两块砖头一样,我们只能带着往事,带着记忆,踏入湍流之河。孑然一身归,孑然一身去,作者止笔于此,不知在关门的那一刻,“我”的行囊里是否也有一份《故乡》中离去时的迷惘。

《不断地与自己重逢》在线阅读地址:不断地与自己重逢

1
下一篇:秋月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