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

时间:2023-03-27 10:59:06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一文创作于:2023-03-27 10:59:06,全文字数:29240。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爱知大学 中国研究科,日本 名古屋 4538777)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1]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治党管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继承发展党的思想理论,融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诉求,持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新观点、新判断和新论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战略性地位。2019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为新时代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写进历史决议。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是由一些元素(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2]。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结、运行有序、协调配合的系统。从系统论视角出发,以出场域为目标导向、方法域为工具载体、制度域为根本保障、能力域为提升路径、文明域为价值归向分析和解构其理论论域和内在逻辑,有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逻辑理路,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出场域

“出场学专指一种视域,即从‘出场’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和空间的语境中在场的可能性。”[3]在“出场学”视域下,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在时代和空间的语境中出场的逻辑性发生于哲学意义上其秉持的价值正当性。申言之,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内在蕴涵于其所秉持的价值维度中,同时基于价值维度的出场域又内在规定了这一论述的目标导向和逻辑起点。这一重要论述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作为其价值起点,同时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作为其价值目标,以此刻写了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在理论领域的出场逻辑,并将其贯穿于实践领域。

(一)价值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为了谁、依靠谁,力量来自哪里,这是一个政党政治立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必须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5]“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政治建设价值起点和价值立场的鲜明体现。党从创立之初就紧紧依靠工农群众发展壮大党的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紧紧依靠群众智慧、群众伟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完善治国理政顶层设计,优化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直接关切的现实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首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党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确保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始终将其作为我们党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强调,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对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从位置的重要性而言,突出人民群众的至高无上地位。习近平多次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并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7],到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再到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质上是以制度的规定性不断强化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最高位置。其二,从利益的重要性而言,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党的政治建设中是否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关乎民心向背,党只有重视从政治上加强自身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民心。其三,从力量的重要性而言,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8]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从而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价值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心理根柢和价值目标。政治信仰是为了整合、塑造和引导政党稳定发展而制定的一种理想目标和精神指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将“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9]从政治信仰的重要性而言,政治信仰具有凝聚社会思想、达成政治共识的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所言:“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10]从坚定政治信仰的现实性而言,新时期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动摇等问题。对此,习近平形象地指出:“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精神上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11]显然,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缺失会导致党的政治建设系统失衡和失序,甚至发生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不良反应。因此,充分认识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性、进一步筑牢政治信仰根基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破解系统性问题的重要保障。

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对此,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其一,坚定政治信仰,必须不断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断提升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重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学好用好经典,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回应和解决新问题新挑战,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其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涵育坚定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精神谱系,通过有效利用政治文化资源可以进一步增强政治文化自信,为涵育政治信仰注入文化力量。其三,以扎实的学习实践活动巩固党的政治信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强化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以巩固党的信仰之基。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方法域

系统论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和工具载体,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

提醒您:因为《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在线阅读地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五重论域透视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