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时间:2023-03-15 04:18:40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一文创作于:2023-03-15 04:18:40,全文字数:59757。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科学处理好城乡关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性议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区域统筹、再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最终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底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4万亿元,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其中,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9∶1,以当年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36.2%。10年后的201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9.8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以当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49.68%。再过10年到202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以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63.89%。综合起来看,2000—2020年20年间,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跃升并稳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结合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11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扣除价格因素10年间年均实际增长6.6%。其中,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0∶1,比2012年下降0.38,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分不同区域看,2021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2年相比,分别累计增长110.1%、116.2%、123.5%和89.5%,年均增长8.6%、8.9%、9.3%和7.4%。这些成就的取得,举世瞩目,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是立足我国面临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的必要举措,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和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就党的二十大精神所涉及的这一重要议题进行质性研究和理论阐释。

二、文献回顾

针对城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所必须解决的重要实践问题,学者们立足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提出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1)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在国外,有关城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溯源一般始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其他还包括城市地理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空间(地理)经济科学中克利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廖什(August 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李希霍芬(Richthofen)、赫特纳(Hettner Alfred)、哈特向(R·Hartshorne)等其他学者的区域地理理论等等学说。西方欧美国家实践层面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则更多是在1940—1950年代开始兴起,从发展经济学领域刘易斯(W.A.Lewis)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区域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John R. Friedman)的“中心—外围”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到以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纳克斯(Ragnar Nurkse)、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和辛格(Sir Hans Singer)和等为代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进而逐步演变形成目前比较流行的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的人力资本理论、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理论以及其他新结构主义、新发展主义理论等等。其中,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认为要更好应对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就必须动员力量将资源以“大推进”方式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潜力大、规模大、投资回报率高的城乡经济各个部门。在区域科学领域,新经济地理(空间)学派、区域制度(演化)学派和区域(政策)管理学派等主流学派也纷纷提出各自关于区域发展的不同理论主张。但是,亚非拉国家的发展现实结果证明这些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并非万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沉寂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兴起了对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以及实现经济转型的激进论、渐进论的长久讨论。同样,除中国等少数国家之外,拉美等第三世界并未从发展的陷阱中顺利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对城乡结构的探讨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文化不断与城乡结构形态演化相互融合,学者们如杜克西亚迪斯(Doxiadis)、戈特曼(Gottanman)提出了世界连绵城市结构理论,迪克伊(Dickey)、布洛奇(Brotchie)、卡斯特(Castells)提出后现代社会城市结构形态转型理论,以及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和紧凑城市等理念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等。(2)李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8月版。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南北分化、城乡对立和资本主义世界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现实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以皮凯蒂(Thomas Piketty)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不平等的加剧不仅降低经济效率,也给西方社会带来极大的政治不稳定。因此,皮凯蒂提出面对不平等和发展差距这一世界难题,需要倡导发展“参与式社会主义”,关键是通过税制、财富再分配和监管体系,对社会权力进行永久性地重新平衡和再分配。(3)[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版。但是,这在实践中仍然面临政策操作层面的重重困难和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压力。

在国内,仅从最近2—3年来的代表性文献来看,刘守英、龙婷玉(4)刘守英、龙婷玉:《城乡融合理论:阶段、特征与启示》,《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3期。的研究把城乡融合作为城乡转型的一个阶段,提出了我国城乡融合的思维转变、发展政策和不同类型的实现路径。文丰安(5)文丰安:《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论——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基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考察,提出城乡共同富裕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王青、曾伏(6)王青、曾伏:《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软科学》2022

提醒您:因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在线阅读地址: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与重点突破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