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小故事

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

时间:2022-09-21 04:15:15

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一文创作于:2022-09-21 04:15:15,全文字数:14960。

2014年8月17日,南京青奥会拉开战幕。当天,年轻小将蒋惠花在女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中,斩获中国代表团的首枚金牌,同时以88公斤的抓举成绩打破了该级别的世界青年纪录!一时间,这名广西瑶族女孩成为本届青奥会的最大焦点之一。从小山村的留守孩子,到举世瞩目的体育冠军,这个16岁小姑娘经历了一条怎样的成名之路?她与父母、教练之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幼体力过人,

留守女孩幸遇“半吊子伯乐”

1988年,蒋惠花出生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矮石桥村。为早日摆脱贫困,将两小间破旧的土屋翻新成大瓦房,小花的父母每年播种完花生和玉米地,就走出小山村到外省打工。家里的几亩田地,只能靠年迈的爷爷以及正在上学的蒋惠花和弟弟一起照料。

像很多留守儿童一样,小花姐弟俩从7岁起就常年见不到父母。对远方亲人的那份思念之情,以及在家乡与一位老人相依为命的那份孤独,是众多在父母呵护中成长起来的城里孩子无法感知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蒋惠花已经成为爷爷的得力助手,无论洗衣做饭,还是放学后到田地里侍弄庄稼,她都做得有模有样。最令老人惊讶的是,瘦弱的小花自幼展露出了过人的体力,“真像你那个泥瓦匠爹哟,一身蛮劲儿!”爷爷时常含笑夸孙女。

和一般的女孩子不同,蒋惠花很小的时候就对体育表现出浓厚兴趣,钟情男孩子们喜欢玩的跑步、爬树之类的游戏,而对丢沙包、踢毽子不屑一顾。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一天,10岁的蒋惠花在体育课上练三级跳,她以惊人的爆发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没想到,这一幕正被下基层选才的富川县业余体校教练徐维妹看到了。

当徐教练提出让蒋惠花跟着自己练举重时,小花有些吃惊,“我这么小,行吗?万一被压得不长个子了怎么办?”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回答,让徐维妹哈哈大笑,她解释说:“放心,我们采用科学训练方法,不但不影响你的身高,还能增强你的体质呢!你就告诉阿姨,喜不喜欢这项体育运动?”

小花曾在电视上看到过,当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大力士上演了梦之队的神话。当时她就幻想:如果我长大后能像那些体坛女将一样,站到世人瞩目的领奖台上迎接鲜花、奖牌和掌声,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啊!所以她明确地告诉徐教练:“我想跟你走!”徐维妹面露喜色:“太好了!”

当时正值中秋节前,蒋惠花的父母刚回到家乡。“听徐教练讲阿花是搞体育的好苗子,我和他妈挺激动,但一听说要去练举重,我们又怕女儿吃不消……”蒋惠花的父亲蒋团斌说,教练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他和妻子,“当时家里穷得很,我们狠了狠心,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把女儿送去了。”没想到,这一试,蒋惠花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2008年9月,蒋惠花跟着徐教练来到了富川县城,一边在富川一小读书,一边开始了业余体校生活。在体校的日子,早上出操,晚上举重,接着就上文化课,蒋惠花享受其中,并默默努力着。

令人想不到的是,徐维妹这个伯乐,本身却是“半吊子出身”,之前她练的是柔道,对举重并不在行。2007年,县里进行“战略调整”,决定在县体校取消柔道项目,改上举重项目。于是,原本教柔道的徐维妹,摇身一变就成了举重教练。好在徐维妹肯学习,而且体育项目之间有相通之处,上手也快。

幸运的是,虽然徐教练是半路出家,但蒋惠花赶上了广西举重队的罗绍猛教练下基层蹲点。罗绍猛是科班出身,教得相当规范。两位教练共同抓训练,为蒋惠花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练举重两年后,12岁的蒋惠花又幸运地被广西女子举重队的邓惠洁教练看中,进入人才济济的广西举重队。选中蒋惠花时,邓惠洁正有孕在身。但她像孕育自己肚子里的小宝宝一样,尽心尽力培育蒋惠花,使得这朵瑶族小花很快就含苞吐蕊,绽放芳华。

小宇宙爆发,

金牌里注满师情父爱

自从蒋惠花进入省队后,教练邓惠洁一直为一个问题犯愁:小姑娘体重不够。原来,惠花有点挑食,或者说有点“恋旧”。小时候吃过的菜,吃得就香;小时候没吃过的,她就不愿意尝。而她自幼在小山村生活,能吃到的食物并不丰富,这么一来,她平时在运动队能吃得香吃得饱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体重常常不达标。虽然她这个级别只要求体重在48公斤以下,没有下限,但体重越轻,肌肉越少,在力量上自然要吃亏。所以,大多数举重运动员,平时要保持一定的体重,比赛时再降体重。降体重几乎是每个举重运动员的“必修课”,蒋惠花却从来没碰到过。教练几乎每天都要催促她“吃多点”,可收效甚微。

无奈,邓惠洁只得专程来到富川县的矮石桥村,亲自学了蒋惠花家乡的竹笋烧青菜、土豆鸡肉抖米饭等特色菜肴,然后在体校做给她吃。见小花经常能将自己做的饭菜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邓教练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时候我们既是教练,也是父母,毕竟孩子们年龄还小。”邓惠洁说,除了负责比赛训练,她和同事要轮流值班“陪住”,平均每个月要值一周:小队员如果身体不舒服,教练就要赶紧带着去医务室;平时教练还要帮助孩子们洗衣、做饭、收拾宿舍等;同时也要把握每个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教练对小队员无私的关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孩子。

12岁的小花独自来到省城,既听不到熟悉的乡音,也见不到一个认识的人,起初显得很落寞,时常打电话给父母,说想家。每每此时,爸爸总会在电话中鼓励她:“阿花,你可是咱们整个矮石桥村的骄傲,父老乡亲都盼着你将来能拿金牌,为国争光,为父母争光!你要比别的女孩更坚强,可不能让那么多关心你的人失望啊!”话虽这么说,蒋团斌还是时常牵挂女儿,怕她太孤单。

2011年春节前夕,受返乡大潮的影响,蒋团斌夫妇跑遍了火车站和汽车站,都买不到从广东回广西的车票。妻子劝他,等节后过了返乡高峰期再回去。但为了不错过1月22日女儿的13岁生日,这个平时省吃俭用的汉子,却咬牙花2000元买了一辆旧摩托车,载着妻子千里迢迢回广西。一路上,他们遭遇过暴风雨,翻过车,挨过饿……但在南宁见到女儿的那一刻,所有的艰辛付出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蒋惠花生日这天,父母和教练一起,请孩子吃了一顿牛排西餐,还给她买了两套新衣服。见女儿开心得手舞足蹈,像一只花蝴蝶般在街上翩然而行,蒋团斌夫妇心间也漾起了幸福的涟漪……这天,一家三口第一次在省城游逛了大半天,拍了一组合影。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

一天早晨,蒋惠花与几名姐妹训练跑步,突然与一个迎面跑来的队友相撞,猝不及防的她被撞得头直发晕,只好休养几天。举重队通知小花的家人来看看。身在广州一处工地打工的蒋团斌,连夜找工头借了钱,第二天一早就挤火车回广西看望女儿。发现小花并无大碍,他陪伴了女儿两天,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广州。

不久,蒋惠花给妈妈通电话的时候才得知,爸爸离开举重队那天,身上仅剩80元车费,勉强够他从南宁回到广州。但不幸的是,老实巴交的爸爸被几个小偷盯上了,偷窃不成,他们竟明火执仗地抢,爸爸不放手,几个人对

提醒您:因为《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在线阅读地址:青奥会“首金”蒋惠花:留守女孩一飞冲天

12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