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两段话出自《论语·里仁》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是儒家重要的修养方法,但为什么放在诚信这一章呢?因为诚信就是真诚心,就是清净心,那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就能使自己心中没有妄念,就全是善念了,那么真诚心(清净心)就来了。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里边有深刻的修身哲理,仁者就是这样修来的。如果不是经常反省自己,总是去看人家有没有错误,甚至大肆指责别人的错误,那他就成不了仁者。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还有时间去管别人呢?仁者责备自己很严,对待别人却要宽。只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榜样,别人看到榜样也才能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想要别人没有错误,他的错误反而会更多。不去指责别人,只严格要求自己,只是反省自己哪里不对,别人看见你这个榜样反而会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他的错误就越来越少。

“内自省”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是让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律人。

近代高僧絯虚大师在他的自传《影尘回忆录》中说到邀请高僧弘一大师来湛山寺开设律学讲座,弘老开示的题目为“律己”,主要是让学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天天只见人家不对,不见自己不对,这是绝对错误的。又说平常“息谤”之法,在于“无辩。”越辩谤越深,倒不如不辩为好。譬如一张白纸,忽然染上一滴墨水,如果不去动它,它不会再往四周溅污的,假若立时想要他干净,马上去揩拭,结果污染一大片。

絯虚大师谈到弘一大师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臧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错了事他也不说。如果有犯戒做错,或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给人呕气,而是在替那做错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学生和跟他常在一块的人,知道他的脾气,每逢在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事或说错的话,赶紧想法改正。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几时等对方把错改正过来之后,他才吃饭,是谁的错处,让谁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平素他和人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有些人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这就失去戒律的意义了。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好仁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者,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使不使不仁的东西再加在他身上。”(出自《论语·里仁》)针对这一问题,南怀瑾先生说:“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宋儒的解释,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这样一来,宋代以后的儒家,意见纷争,越来越多。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并不是这样解释。因为接着下面就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出自南怀瑾著《论语别裁》)

安士先生说:“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之过容易宽恕原谅,有心之过就难以容纳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地方下手去容纳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能容忍,何况无心的过错!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方,却强迫自己忍耐,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人多,怎么能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这是自己不明智,原因在自己。二是怜悯别人寿短。人在世间,好象白驹过隙,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步步近死,怎么能不对这种人生怜悯!三是作为良药。过错怎么发生,自己难于发现,现在看见不好的样子,才能反省自己,不好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常常心存以上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经忍耐下来后,怒气自能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虫蚁也足以挡路;气平,则胸无城府(比喻心机深隐难测),即使是吴越互相为敌,也可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斗争,要求别人没有过错,但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就会使自己惭愧反省,不求对方没有过错,而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出自曾琦云著《安士全书白话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