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第五章 信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第五章 信,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概要】


这一章讲一个“信”字,“信”即诚信,其主要含义就在真诚心(清净心)。所谓“言而有信”,就是先要有真诚心,有了真诚心,说出的语言就没有妄语了,没有一颗真诚心就不可能做到言而有信。曾国藩从广义来总结了诚信的含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一点妄念,没有一点杂念,没有一点私心,所以实际上就是真诚心,或者说清净心。“一念不生”在言语上开始修行,就是言而有信,一开口就是真诚的,没有一点欺骗的心,没有一句妄语,所以《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

“话说多,不如少”有深刻的意义。不真诚的话,不清净的话,自己不能做到的话,不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的话,你都不要说。古人一诺千金,甚至一句话的承诺比生命还重要,“尾生高”与人相约在桥下见面,他就一直等到河里涨水淹死了。信比命还重要,可谓把“言而有信”做到了极致。既然说到就要做到,我们还能够轻易说话吗?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因此而给女儿取名为“敏”与“讷”,说明毛主席是很认同孔夫子这句话的。毛主席也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对说话还提出了很多忠告,总是劝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既然说话做不到就不要说,连好话都不能说,那么花言巧语就更加不能说了。所以要做到“惟其是,勿佞巧”。“惟其是”是说话要真实可信,实事求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夸大也不缩小。可花言巧语全没有是非观念,错的可以说成对的,对的可以说成错的,完全没有一点廉耻之心,更别提真诚之心了。花言巧语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就是佛门所说的“绮语”。这种人,孔子认为是没有仁德的。因为他有个人企图,他花言巧语,满脸谄媚是为他个人的私欲服务的。与此相反,孔子赞叹不花言巧语的人,他赞扬左丘明正直、坦率、诚实,表里如一,不口是心非。

常言道“祸从口出”,说明了说话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口业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秽污词,下流肮脏,包含一些色情玩笑、低级下流的笑话,那肯定属于“绮语”了。见未真,勿轻言,如果没有看见真相,就随便乱说,那么所说的就不真实了,当属于“妄语”了。“知未的”,听来的不可靠,但随便乱传,当然也是妄语了。彼说长,此说短,很明显属于“两舌”了。如果口业清净,则生真诚心,从儒佛感应观来说,至诚之心可以感动天地,可以感动善神都来拥护。若口业不净,则有善神远离,恶鬼相向。最可怕的是背后造谣诽谤他人,所以,最大的“恶口”莫过于造谣诽谤清白无辜的人。

《弟子规》要求“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这是儒家重要的修养方法,但为什么放在诚信这一章呢?因为诚信就是真诚心,就是清净心,那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就能使自己心中没有妄念,就全是善念了,那么真诚心(清净心)就来了。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想要别人没有错误,他的错误反而会更多。不去指责别人,只严格要求自己,只是反省自己哪里不对,别人看见你这个榜样反而会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他的错误就越来越少。“内自省”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是让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律人。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经常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南怀瑾先生说:“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弟子规》提出只怕德学、才艺不如人,而不要怕衣服、饮食不如人。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虽然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在很多场合都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是他同时又追求知识,以自身为榜样告诉我们自己有真正的本事才能不使道德实践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德与才如鸟的两只翅膀,也是相互促进的。《弟子规》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是追求德才兼备。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以德为先,但是我在第一章解读“有余力,则学文”那里论述了为什么不能忽视才能的重要性。就拿孝养父母来说,如果你没有才能,你自己也养不活,又怎么能孝敬父母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君子谋道也要谋食,如果你不谋食,你的道德实践也无法完成,因为你无法尽到孝道,还谈什么道德在先呢?所以,我特别引证了南怀瑾先生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说明他为什么反对后来的经典读诵。我认为真正的国学,真正的经典诵读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即读经与修身实践相结合,读经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读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弟子规》说明了如何对待过错的态度,为什么它也与诚信有关呢?因为前面说过诚信就是真诚心,就是清净心,如果知道有过错,并且勇于改过,那么心中也就没有恶了,没有恶了,纯是一片善,那不就是真诚心与清净心了吗?《弟子规》批评闻过则怒,提倡闻过则喜。《礼记·中庸》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赞赏的品质。所以《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正是圣贤说的话。

《弟子规》又告诉我们,过错分为无心的过错与有心的过错。无心的过错,虽然也是错,但不是自己故意所为,所以只能叫作“错”,还不能叫作恶。有心的过错就不同了,这是明知错了还故意犯错,明知是罪还故意犯罪,这就是作恶了,所以叫作“恶”。“错”与“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轻重亦完全不同。《聊斋志异》第一篇《考城隍》有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很得到南怀瑾先生的推崇。

总之,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有了过错,改了就没有了,如果不改,甚至还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佛门有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了凡先生说:“只要一口气没有断,天大的罪恶,都还可以悔改”。这就告诉我们,恶人只要真诚发起忏悔之心,一样可以变成好人,即使快要死了都能改。所以了凡先生说:“因为他临终前这最后一念改过非常勇猛,真诚到了极点,所以能够洗掉他一生的罪恶。譬如千年黑暗深邃的幽谷,只要有一盏灯照进来,则千年来的黑暗都会完全消除。因此,过失无论时间长短,只要能改就最为宝贵。”



【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1]?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2]。

刻薄语[3],秽污词,市井气[4],切戒之。

见未真[5],勿轻言,知未的[6],勿轻传。

事非宜[7],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8]。

凡道字[9],重且舒[10],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11],纵去远[12],以渐跻[13]。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14]。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15]。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16]。

闻过[17]怒,闻誉[18]乐,损友来[19],益友却[20]。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21]士,渐相亲。

无心非[22],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23],归于无;倘掩饰[24],增一辜[25]。



【注释】


[1] 诈与妄,奚可焉:欺骗或者撒谎,怎么可以呢?诈:欺骗。妄:即妄语,撒谎,说假话。有人将“妄”译为花言巧语,没有根据。奚:怎么。焉:句末语气词,啊,呢。

[2] 惟其是,勿佞(nìng)巧:只求真实可信(实事求是),不能花言巧语。佞:善辩,巧言谄媚。佞巧:花言巧语。

[3] 刻薄语:光绪刻本、民国刻本均作“刻薄语”,但现在有些流通本作“奸巧语”,蔡礼旭先生讲的本子即是“奸巧语”。根据前后文来推断,作“刻薄语”更好,因为“奸巧”的意思是“奸诈,引申为欺诈”,前文已经说到这个意思,若用“奸巧”则有重复的地方。刻薄:冷酷无情的意思。此处指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说话以及对别人的态度冷酷无情,过分苛求,言语刻薄。就是指说话不给别人留面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不对的地方。

[4] 市井气:俗气。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指城市中流俗之人,指粗俗鄙陋。

[5] 见未真:没有看见真相。

[6] 知未的:所知道的(听说的)不可靠,不准确。的:确实,实在可靠的。

[7] 事非宜:事情不适宜做。宜:适合,适宜,应该。有人译为“不应该的事情”,还有译为“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对于不合理的事情”,都是在指做不该做的事情。既然是不该做的事情,也许就是坏事了,那就根本不用考虑。我的想法,既然在考虑,就不该是坏事,也许是需要帮助别人的好事,之所以要考虑是否答应,是因为自己的力量做不好,或者目前还做不了,所以就不能轻易答应。因为要诚信守诺言,一旦答应就必须做好。如果做不好,或者做不了,就进退两难了。还有一种情况,家长为了奖励孩子考试得好,家长就随口答应买个礼物,可真的考试好了,结果去买这个礼物却不是一点点钱,如果不买就失信,如果买就助长了孩子的欲望,这样就进退两难了。

[8] 进退错:前进或后退都是错,进退两难的意思。进:前进。退:后退。错:差错,出错,错误。

[9] 凡道字:凡是吐字。道字:吐字,咬字。此处说话吐字的意思。

[10] 重且舒:有书译为“要把重点讲清楚,吐字要要清楚流畅”。可根据前后文,这个“重”,应当是指声音大、声音洪亮,如前文所说“低不闻,却非宜”,并与接着所说的“勿模糊”相对应。再看这个“舒”字,应当是说话语速要慢,吐字才清楚。“舒”是从容,缓慢,舒缓,迟缓的意思。这个“舒”与接着而来的“勿急疾”相对应。所以“重且舒”的意思是“说话声音要洪亮,语速要慢,吐字清晰”

[11] 见人善,即思齐:出自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12] 纵去远:纵然距离很远。纵:纵然,即使。去:距离。远:差距大,距离大,相隔远。

[13] 以渐跻(jī):能够慢慢地进步,赶上去。以:可,能够,使,令。渐:慢慢地,逐渐。跻:登,上升,达到。

[14] 有则改,无加警:出自成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成语的意思是指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此处指看见别人的错误,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如果没有,也要引以为鉴,警惕自己不再重犯。宋朝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15] 当自砺:应当勉励自己。

[16] 勿生戚(qī):不要产生忧愁,悲哀。

[17] 闻过:出自成语“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谓虚心接受意见。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18] 闻誉:听到美名,听到别人的称赞。誉:指声誉,美名,或称赞,赞美。语本《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后因以“闻誉”指到处皆知的好名声。

[19] 损友来:对自己有害的朋友(恶知识)就会来到身边。损:伤害,损害。损友: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佛教叫“恶知识”。

[20] 益友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善知识)就会离开。益:利益,好处。却:去,离开,退却。益友:有益的朋友。佛教叫“善知识”。

[21] 直谅:正直诚信。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2] 无心非:不是有意的过失。

[23] 过能改:出自成语“有过则改”,有过错就改正。语出宋朝陆象山《与胡达材书》:“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久当涣然冰释,恰然自顺矣。”

[24] 倘掩饰:倘若遮蔽掩饰。倘:倘若,假使,如果。掩:遮蔽,遮盖。饰:粉饰,掩饰。

[25] 增一辜(gū):增加另外的过错,错上加错的意思。辜:罪,过错。



【译文】


凡是开口说话,以诚信为先,欺骗或者撒谎,怎么可以呢?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只求真实可信(实事求是),不能花言巧语。

尖酸刻薄的话,下流肮脏的话,市侩粗俗的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

没有看见真相,不要随便乱说,听来的不可靠,不要随便乱传。

事情不适宜做,就不要轻易承诺。假如你轻易许诺,今后就会进退两难。

凡是说话吐字,声音要洪亮,语气要慢,吐字清晰,不能说得太快,不能含糊不清。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想着向他看齐,即使和他差距很远,只要努力,也能够慢慢地进步,赶上去。

看到别人的恶行,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如果没有,也要引以为鉴,警惕自己不再重犯。

唯有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不如人家,就应当勉励自己,努力赶上。

如果只是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

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那么对自己有害的朋友(恶知识)就会来到身边,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善知识)就会远离。

如果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惶恐,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高兴,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如果不是有意的过失,就叫“错”;如果是有意的过失,那就叫“恶”。

有过错能改正,那过错就没有了;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解读】

妄念不生谓之诚


这一章讲一个“信”字,“信”即诚信,“诚信”查《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只有一个义项:“真诚;真诚之心。”举例有:“《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所以,诚信二字并非就是言而有信,不说假话,其主要含义就在真诚心(清净心)。而“言而有信”先要有真诚心,有了真诚心,说出的语言就没有妄语了,没有一颗真诚心就不可能做到言而有信。

曾国藩从广义来总结了诚信的含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一点妄念,没有一点杂念,没有一点私心,所以实际上就是真诚心,或者说清净心。

“一念不生”在言语上开始修行,就是言而有信,一开口就是真诚的,没有一点欺骗的心,没有一句妄语,所以《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凡是开口说话,以诚信为先,欺骗或者撒谎,怎么可以呢?

一念至诚,没有杂念,就可与天地同参。《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如果我们真像圣人那么至诚,诚到极点,就能够使得善良的本性发扬广大,最后伟大到可以与天地并行。能够让性善的一面没有遗漏地体现出来,那就是率性、合道,“率性之谓道”。圣人能尽其性,则能带动榜样,教化人民。“能尽人之性,则可以尽物之性,”天下的事事物物都能让它按照本来的性质、体性,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这就是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使得物性得以按照自然的生成规律,去健康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又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怎么理解呢?南怀瑾先生说得好:“‘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至诚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了。不需要求神通,这叫做神通。用方法了,看光了,打起坐、划个符、念个咒……搞了半天脸都搞红了,然后还看到人家的灵魂,那自己已经是神经,神通的兄弟——神经那一边。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诚。至诚是什么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个境界。都给你讲得很清楚。所以至诚之道是可以前知。”(出自南怀瑾《中庸讲记·真正的神通就是一念至诚》)

“至诚之道”实际上就是没有一点妄念,没有一点杂念,这样你心中就空了,过去、现在、未来就连成一片了,所以你能知道未来的事情,不用看相算命,这样的人一看见你就知道你的未来。所以,神通不从外得,而是从你一念不生的心里得到。南怀瑾先生说:“所以说‘至诚如神’,记住四个字。一念至诚,你本身个个都有神通。因为至诚,你的心灵同神、同菩萨、佛的境界可以达到一样。就是你要修养到这个程度。这种修养的方法,一种是从学问证入,一种是专修证入。”(出自南怀瑾《中庸讲记·真正的神通就是一念至诚》)研究《弟子规》以及圣贤经典,知道“一念不生谓之诚”,就是从学问证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