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第三章 出则悌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第三章 出则悌,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概要】


前面一章是“父慈子孝”,这一章是“兄友弟恭”,从“父慈子孝”到“兄友弟恭”说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孝悌之道。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能理解长幼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不要单从个人私心出发,只要求对方如何如何。南怀瑾先生非常透彻地说明了“父慈子孝”与“兄友弟恭”都是双边要求的道理,如果自己做不到,只要求别人做好,长辈做不到,只要求晚辈做到,就不是双边要求。如果以为《弟子规》这些行为规范,只是让孩子们去遵守,那就错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做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弟子规》从“父慈子孝”说到“兄友弟恭”,正是围绕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基本要求展开的。

《弟子规》告诉我们“兄友弟恭”,这对于一般人已经难以做好,试看本章例证郑氏兄弟与赵氏兄弟,郑氏兄弟连生死都可以交换,我们世间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因此,所谓“兄友弟恭”,不是表面上的礼貌,而是兄弟如手足,一方有难,而另外一方决不袖手旁观。能够生死相随的兄弟,那才是真正的兄弟了。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礼貌,见面就弯腰作揖,可大难来到却各不相顾,这样的兄弟还是手足吗?“兄友弟恭”,要在生死之时才能得到真正的考验。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竟然因为一些小事就兄弟不睦,与郑氏兄弟与赵氏兄弟相比,能不汗颜吗?

如何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把财物看轻,兄弟之间哪里还有怨恨产生?在言语上能够相互忍让,忿恨自然就消灭了。这是《弟子规》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也是与圣贤之道相通的。田真三兄弟因分家而树枯,因不分家而树荣,孝悌之道可以感动天地,若看重了财物,哪还有骨肉之情呢?“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圣贤之道最后是要达到无我的境界,从家庭上修行“忍”哪能不和睦呢?试看本章例证“公艺百忍”,竟然可以九代同堂。正如《孝悌歌》云:“父母恩大要报答,手足情深最要和。公艺九代不分居,田兄共处子孙多。如此远近都赞美,子养双亲弟敬哥。”

大家熟知《三字经》中孔融让梨,孔融让梨本是一件小事,为什么能流传千古?那就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就知道时时刻刻把兄长放在第一位,这不正是大爱的萌芽吗?先能时时刻刻把兄长放在第一位,今后也能时时刻刻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所以,《弟子规》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孝悌之道加以扩展就是泛爱众的境界,所以《弟子规》说:“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要将孝心、恭敬心、爱心扩展到对一切人,到最后要将所有众生放在第一位。正如《孟子》所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充自己的心量,从敬重父母与兄长开始,从友爱弟弟与妹妹开始,延伸拓展,把孝道、悌道扩展到一切人,这也是《孟子》所讲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因此,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伟大的理想要从脚下开始。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弟子规》,在如何对待尊长上要认真研究。要知道为长者代劳,长呼人,即代叫。要知道叫人的艺术,称尊长,勿呼名。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对尊长,勿见能。要知道路遇长者的礼节,包括“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践行这些礼节时,又要与时俱进,而不要生搬硬套。最后,还要知道说话的艺术,包括“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问起对,视勿移”,不仅不能在言语上冒犯尊长,还要与尊长能够在心灵上达到交流。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1]。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2],怨何生?言语忍[3],忿自泯[4]。

或饮食,或坐走[5],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6]。人不在,己即到[7]。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8]。

路遇长,疾趋揖[9]。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10]。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11]。

进必趋[12],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13]。

事诸父[14],如事父。事诸兄[15],如事兄。



【注释】


[1] 兄道友,弟道恭:排行在兄长(包括姐姐)这一辈分的要友爱弟弟(包括妹妹),排行在弟弟(包括妹妹)这一辈分的要尊敬哥哥(包括姐姐)。兄:兄长,哥哥。道:有些人解释为“道义,道理,规律,道理”等等,但此处应作“辈分、排行”解释。查《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第八个义项说:“行辈;辈分。《仪礼·丧服》:‘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郑玄注:‘道,犹行也。’明徐渭《徐济之携新妇侍亲扬州》诗:‘华堂一入姑亲道,新妇扬州芍药红。’”行(háng),即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友:友爱。弟:弟弟。有人译为“弟子”,错。恭:恭敬,谦逊有礼。这句话有人译为:“兄长的道义要友爱,弟子的道义要恭敬。”将“道”译为“道义”,将“弟”译为“弟子”,均错误。

[2] 财物轻:财物要看得轻。

[3] 言语忍:在言语上能够相互忍让,不恶语伤人。

[4] 忿自泯(mǐn):忿恨自然就消灭。忿:忿恨,恼怒。泯:灭,消灭,尽。

[5] 或坐走:或坐或走。意思是或坐或走,年长的人都要在先。长者坐下后幼者才能坐下,长者先走幼者随后走。

[6] 即代叫:有些版本作“先代叫”,意思是长者要喊人的时候,我知道了就先代为传唤。

[7] 人不在,己即到:长者有事呼唤人,就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先到长者面前代为听命,询问有什么事?可以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则代为转告。

[8] 勿见能:不可炫耀自己的本事。见:通“现”,显现,表现。此处有“炫耀”的意思。能:才能、能力、本领。

[9] 疾趋揖:快步上前行礼。疾:快、迅疾,迅速。趋:疾走,小步而前,快步走或跑。疾趋:急速行进。揖:拱手行礼。

[10] 过犹待,百步余:长者走过了还得等着,一直到长者走出百步以外。犹:仍然。

[11] 低不闻,却非宜:在长者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也是不合适的。低:小声。闻:听到。却:反、反而。宜:应当、应该,合适、适宜、适合、适当。

[12] 进必趋:上前见长者要快步走。进:向前,前进,亲近。趋:快步走。

[13] 问起对,视勿移:长者问话要站起来回答,看着长者视线不要移开,不可左顾右盼。起:站起来,由坐或卧改为站立。对:回答,答话。

[14]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与父亲同辈之亲长,如伯父、叔父、姑父、舅父。

[15] 诸兄:所有同宗之兄。如堂表兄弟,亲戚中同辈而年级比自己大的男子。



【译文】


排行在兄长(包括姐姐)这一辈分的要友爱弟弟(包括妹妹),排行在弟弟(包括妹妹)这一辈分的要尊敬哥哥(包括姐姐)。如果兄弟姊妹都和睦了,孝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把财物看得轻淡些,兄弟之间哪里还有怨恨产生?在言语上能够相互忍让,忿恨自然就消灭了。

或吃,或坐,或走,都要让长者在先,幼者应在后面。

长者有事呼唤人,就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先到长者面前代为听命(询问有什么事?可以帮忙的就帮忙,不能帮忙则代为转告)。

称呼尊长,不能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可炫耀自己的本事。

路上遇到长者,快步上前行礼。长者没说话时,就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者离去。

如果骑马时遇见长者,就要赶快下马;如果坐车时遇见长者,就要赶快下车。长者走过了还得等着,一直到长者走出百步以外。

长者站着,幼者不可以坐,待长者坐下后,招呼幼者坐下,幼者才可以坐下。

在长者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也是不合适的。

上前见长者要快步走,退下来则要慢。长者问话要站起来回答,看着长者视线不要移开,不可左顾右盼。

侍奉伯父、叔父这一辈分的人,要如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堂兄表哥这一辈分的人,要如侍奉自己的兄长一样。



【解读】

从“父慈子孝”到“兄友弟恭”


安士先生说:“兄弟之间,形骸虽异,然以父母观之,其爱同也。故彼此睽(kuí,不合)离,未有不伤亲之心者。人能互相友爱,则悌也,而孝存乎中矣。”(出自清周安士著《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这段话的意思正是与《弟子规》所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相对应。

《太上感应篇汇编》说:“兄‘友’则爱而且敬,弟悌则畏而且和。兄弟乃我身同气,只此几人,人生最为难得。自父母看来,原是一体,使稍有参商,父母之心,即怆然不安。故见我兄弟相爱,我父母自有肫(zhūn)然流通处。且兄弟谓手足,则彼此护持,痛痒相关,安有手足而自相攫攘者乎?时念父母生来,本同一体,骨肉难解。凡意气忿争,自不忍加;些小财利,自看得轻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兄能做到“友”,就能爱护且敬重他的弟弟,为弟能做到“悌”,就能敬畏且顺和他的哥哥。兄弟之间血脉相连,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就这么几个,也是人生最难得的缘分。在父母眼里看来,兄弟原是一体,假使稍有不和,父母的心就会难过不安。所以父母看到兄弟友爱,内心自然就为亲情畅通而快乐。而且兄弟又称手足,表示彼此要互相照顾,痛痒之间都是息息相关,哪有手足互相争夺的道理呢?应当时时体念,同一父母所生,本来就是一体,至亲骨肉不能分开。明白这个道理,就算兄弟之间虽因一时之气而相互忿争,但自然就会不忍心加害对方;对于一些小财小利,也就自然看得轻了。

这也是同样是与《弟子规》所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相对应的。

“兄友弟恭”在说明一个道理:兄友与弟恭是相互依存的,而不能单方面去要求对方,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父慈子孝”到“兄友弟恭”,这是《弟子规》一直强调具有双边关系的孝悌之道,这也是原始儒学的核心,哪里如有些人所说《弟子规》提倡的是愚忠愚孝?有人说《弟子规》全篇有四十四个“勿”,是小学生守则。那么请问从“父慈子孝”到“兄友弟恭”是针对谁呢?难道是小学生的守则吗?《弟子规》不仅小学生要读,大人与长辈更要读,它自始至终都是从双边关系出发,要求各守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哪里只是对小学生的要求呢?如果《弟子规》不要读了,那么圣贤之学都不要读了。

南怀瑾先生说:“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出自南怀瑾著《论语别裁》)

南怀瑾先生非常透彻地说明了“父慈子孝”与“兄友弟恭”都是双边要求的道理,如果自己做不到,只要求别人做好,长辈做不到,只要求晚辈做到,就不是双边要求。仔细读读《弟子规》,难道什么地方是单边要求吗?恐怕更多的地方是我们很多大人还做不到吧?如果大人们都做不到,只要求孩子们做到,那么确实就是专制了。因此,我们很多成年人是不是更应当读《弟子规》,只是一味要求孩子们读《弟子规》,那我们的社会风气能好吗?

我在前面论述儒学做人的根本要记住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要从各自利益出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孔孟学说后来演变成为专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这样的。如果不各守本位,只要求别人怎么做,自己却不示范,那我们提倡《弟子规》确实没有意义。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就是这个意义吗?

南怀瑾先生说:“‘君君’就是说领导人作到自己真正是一个领导人,领导人有领导人的道德。(就这‘君君’两个字,就可以写一部叫‘领导人的道德修养及其哲学’的大书,或者作为政治系或哲学系同学写博士论文的题目。)君是君,领导人就是一个领导人。臣是臣,作干部的有干部的立场,规规矩矩是个好干部,好的宰相,好的辅助人。这个话连起来讲,如果君不君,领导人不是一个领导人,违反了领导人应有的道德,这时臣也不臣了。‘父父、子子。’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做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也就是《易经》上回复的道理。古代的文字很简略,但包括的意义很多。”(出自南怀瑾著《论语别裁》)

《弟子规》从“父慈子孝”说到“兄友弟恭”,正是围绕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基本要求展开的。如果我们读懂了南怀瑾先生上面这段《论语》的解读,那么谁还会认为《弟子规》只是小学生守则,成年人不要读呢?

宋代袁采《袁氏世范》说过,父兄爱子弟,不必责子弟之必顺;子弟爱父兄,不必责父兄之必慈。各务自尽,责望之病自除。意思是,父兄爱护子弟,不必强求子弟百依百顺;子弟敬爱父兄,也不必强求父兄一定要慈爱自己。只要各自都尽到本分,那彼此责怪对方的弊病自会消除。这就正确了理解了圣人所说孝悌之道了,我们按照《袁氏世范》所说去做,家庭与社会还会不和谐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