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积德行善是长养圣胎的最好办法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积德行善是长养圣胎的最好办法,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安士全书》选自《感应篇广疏》)

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守节不嫁,抚养儿子。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难以报答。一位禅师很受感动,就劝告他说:“孝子思亲,光是痛哭,亲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当想一个报答的办法。”于是告诉他,做好事,亲人就会得益;做坏事,亲人就会受害。您想要报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能使亲人真正得益。林承美一听,醒悟过来,发誓戒杀放生,多做好事。后来享受高寿九十六岁,科第为闽中第一。

安士先生因此评论说:世上有善于尽孝的人,有不善于尽孝的人。我尽自己的诚心,使亲人得到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善于尽孝的人。我表面上尽到了自己的诚心,而亲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这就是不善于尽孝的人。如果说哭泣就是尽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泪如泉涌,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果说衰麻在身,就叫做孝,那么即使积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已才表达出来的常情。要想使生我养我、任劳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实的利益,则要用另外一种办法,而不在这种表面形式。

因此,《弟子规》说“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曾子提出“慎终追远”,都只在于孝的诚心,而不在于孝的形式。如果我们学习林承美的做法,就完全避开了形式主义的现象。如此看来,积德行善,回向亲人,这是真正化悲痛为力量的办法,也是超度亲人,达到圣贤境界的最好办法。



【名言哲语】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孟子·离娄上》)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谈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提到的就是尊老。

杨雨教授解读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包括我们的至亲,身边的老人,以及平时遇到的陌生老人。王杰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就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把孝老、养老、敬老落到实处,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

(以上出自中央电视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



子路见于夫子曰:“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líhuò,指粗劣的饭菜)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至粟万钟,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出自清史洁珵辑《德育古鉴》)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二十四孝之一。他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还可能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佛家同样十分重视孝道。印光大师说:“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出自《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佛教以孝为本论》)

出家人是有求道弘道的献身精神而出家的,表面上他出家了暂时不能侍奉父母了,但是他得到了解脱,最后不仅这一世的父母能够得度,而且无量劫来的众生都能得度。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意思。此外,佛教虽然提出“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印光大师亦强调不能忽视现世的父母。修行者入手的地方,还是从孝顺现世的父母做起。连现世的父母都不能孝顺,要去度过去世六道众生的无数父母是不可能的。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佛教与儒家的修行方法是一样的。

儒佛的孝亲思想是相通相融的,正如印光大师说:“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常,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本体、本质)一,即用(作用,外在的表现)亦非有二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