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割股疗亲”与佛陀舍身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割股疗亲”与佛陀舍身,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出自《旧唐书》与佛经)

《旧唐书·隐逸传·王友贞》记载,怀州河内人王友贞(?~716)于弱冠时,“母病笃,医言:‘唯啖人肉乃差(同瘥,读作cuó,指病愈)’,友贞独念无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饴亲,母病寻差。”武则天闻知此事,‘令就其家验问,特加旌表。’据传闻所云,王友贞九十余岁,于开元四年(716)卒。若以九十岁计,则王友贞割股在太宗贞观二十年(646)之前。

由于政府的表彰,这一现象在唐代以后大盛,“割股疗亲”一直被标榜为至诚至孝的行为。但其实这一传统孝行刚开始并不是中原本土的风俗,其形成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

《本行经》说,佛在过去做王太子时,父王有病,医师说吃没有愤怒的人的肉可以治疗父王的病。太子自思我从来没有那些愤怒的情绪,于是命令宫人割自己的肉给父王吃。父王吃了后,精神大好,休息数日就痊愈了。

然而,佛陀割肉疗亲来自佛教所倡导的舍身无我的精神,若不能舍身无我,则不能趋向涅槃的彼岸。所以在佛陀前世修行的故事中有“舍身饲虎”。据《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记载,当时佛陀是萨埵王子,见一虎产七子,才经七日,诸子围绕,饥渴交迫,萨埵王子生大悲心,以自身投入虎口挽救了老虎。此外,还有“割肉喂鹰”的故事,都是告诉修行人必须发大菩提心,才能看破色身,达到无我之境。因此,就修行的境界来说,并非只针对自己的亲人。佛的境界众生平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虽然其起点更高,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后,与中国的孝道相融合,那么我们不能做到“舍身饲虎”或者“割肉喂鹰”,就从孝顺身边的亲人开始,做到“割股疗亲”。

“割股疗亲”也许就是养身的极致境界,但透过“割股疗亲”的现象来看其本质,实际上是至诚的孝心感通了亲人,去除了病人的业障,才有亲人大病治愈的后果。如果没有这种清净心,甚至还盼望政府的表彰以及社会的好评,那么这种孝心的诚意就大打折扣了,能够治愈亲人的大病也就不很灵验了。因为后世“割股疗亲”出现大量不灵验的例证,所以很多人斥责“割股疗亲”为愚孝,既伤害了自己,又不能挽救亲人。到今天来看,则是科学时代,更加没有人会相信“割股疗亲”了。这就使我们的孝心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本来“割股疗亲”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做到的,但有人能够做到至少在弘扬孝道方面起到了正面的榜样作用,若全盘否定也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现在难以做到“割股疗亲”,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了,如果我们如古人一样有那样至诚的孝心,那不一样可以出现奇迹吗?

综上所述,从养身的极致境界可以走向圣贤的境界。若不追求圣贤境界,放下自我,再好的养身,也只是养一肉身而已,此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保养得再好也不能最终解脱,从长远眼光来看又有什么用呢?发大菩提心才能走向养圣的最高境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