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如何理解三教圣人的言教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如何理解三教圣人的言教,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上面已经大体把《弟子规》总叙的内容进行了解读,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人应当如何理解三教圣人的言教,他们的话为什么有时候有冲突?就如《弟子规》所强调的孝悌为本的为人之道,在三教圣人的解释有时候也不尽相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圣人是已经觉悟的人,他把自己觉悟的宇宙真理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去修行,然后都走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所有圣人的愿望,所以不管哪个圣贤说法如何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了圣贤的话,都能走向更光明的彼岸,这是从古到今多少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悟出来的一个道理,所以三教能够流传至今而不会消亡。

就《弟子规》所说的孝悌之道,确实各有说法。如《礼记》说“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佛经则说:“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截然相反。而实际上各有各的道理。清朝周安士先生说:“儒家以眼前来说,如果不思报父仇,那么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佛从三世因果来看问题,他把眼前的事情会联系到前世与未来,他看见前世的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的人也其数无量,就是父母与父母互相为仇人的也其数无量。这么多人不共戴天,关系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够一一相报?况且今天多一仇杀,白白地连累父母又多增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缘假相,暗忍不报,也是真正的孝心。”(出自周安士著《安士全书》,曾琦云译白)因此,从入世的境界来看,要报仇,但从出世的境界来看就不能报仇。这种境界,孔子也说了,就是《弟子规》所说“泛爱众”的境界,也是《礼记》所说的“大孝”境界。

再看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也说过忠孝,但对他所说的忠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个方面,南怀瑾先生有过解读。他说:“有些人看了老子的两句话,认为对于忠孝的观念,老子和孔子是持相反意见的。其实不然,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表面上误解了这两句话,好像老子是反对孝、反对忠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说一个不和的问题家庭中,有几个孩子,其中一个最乖的,于是人们便说这个儿子才是孝子,拚命地标榜他,而忘记了基本上‘家庭不和’这个问题。一个家庭如果不出问题,个个都是孝子,何必特别标榜一个孝子?所以要六亲不和的时候,才看得出孩子的孝或父母的慈。至于‘国家昏乱有忠臣’也是同样的道理。文天祥在宋朝亡国了,才表现出他的忠贞,假使宋代不到亡国的时候,就看不出文天祥对国家有如此尽忠,虽然文天祥仍是忠心耿耿,但是没有那种成仁的表现机会。因此我们对历史、对国家,并不希望常常有文天祥那样的情形出现,而希望国家能长治久安。所以用白话来说老子这两句话,加上一个‘才’字,成为‘六亲不和才有孝子,国家昏乱才有忠臣。’那么就可以知道老子并不是反对忠、孝了。假如在一个团体中,我们说某某人是好人,那么其他都是坏人了吗?希望全体都是好人,无所谓谁好谁坏,这就最好。”(出自南怀瑾著《论语别裁》)

实际上,儒释道三教圣人都提倡孝道。佛教小到昆虫都不忍伤害,难道可以对缘分最深的父母不孝吗?所以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无不强调孝亲的重要性。《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专门讲述孝道的经典外,其他许多大小乘经典里面无不提到孝亲对于解脱的重要意义。有人认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伪经,但是不管其是真是伪,提倡孝道是佛陀成道以来,一再向其弟子强调的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素有孝道的传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明确提出孝的重要性:“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葛洪借助于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强化孝道践行,将对于养生长寿之道的热衷,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六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记:“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这里强调遵守世俗社会的孝道,是天师道教民(种民)确认其宗教身份的必要条件。东晋至唐代的众多道经都一致强调先修人道是修仙者的必要前提。北周时期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十五明言:“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修炼成仙的首要之务仍是遵守和实践儒家之孝。

既然三教圣人异口同声都说到孝道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忽视《弟子规》这本小书吗?《弟子规》就是对孔子孝悌为本的做人之道的解读,我们今天需要重新学习这本小书,正确理解孔子所说的做人之道,这就是解读《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例证】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出自《孟子》《二十四孝》)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又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而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两个“而已”,很有关联并能融汇一起。如果“孝悌”包括不了“找回失去的心”,如果“找回失去的心”包括不了“孝悌”,那就无法做到互融而一了。

二十四孝第一孝《孝感动天》讲的是舜的故事。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尧舜禹是孔子最为称颂的三代之治,孟子则总结“孝悌而已”,这三代大治的根本就是因为推广了孝悌,所以总结它们天下大治的原因只有两个字“孝悌”。孟子又说求学问没有其他方法,只能从孝悌里面去寻找,所以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两个“而已”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与求学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罢了。孟子称颂尧舜之道,是因为尧舜推广了孝悌。舜因为成为孝悌的楷模,所以尧才把天下传给他,舜也成为二十四孝第一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