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第一章 总叙

书籍名:《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txt下载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笔趣阁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顶点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快眼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华国学劝善经典白话解·弟子规》第一章 总叙,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概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而扩展成为七个部分,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句,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琅琅上口。

全书第一篇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章节,具体阐释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

总叙是一本书的总纲,本书总叙来自《论语·学而》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将这段文字提炼为三字一句的韵文,便于记诵,而其意义与《论语》完全一样。

总叙告诉我们,这些做人的规范都是圣人孔子的教诲,不仅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需要记诵并践行,我们所有人都要记诵并践行,因为它是做人的根本。一个好学的人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弟子规》学好了,做人的根就稳固了。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弟子规》就是我们民族美德的根本,根本一旦稳固,我们的家庭就会和谐,民族就会兴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眼前。

做人的根本,其核心是践行孝道。《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人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就能觉悟大道之理。这样的孝子忠臣,即使不认识一个字,也能与圣贤同行。

孝道,虽然是孔子道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但从孝道出发,孔子又告诉我们要“泛爱众”。“泛爱众”与“兼爱”意义相似,但做法却完全不同。“兼爱”表面上看来高大上,但墨子不从孝道出发,使其“兼爱”就没有落足点。孟子说亲亲——仁民——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下手处虽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但最终也是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这种“泛爱众”的境界,就是《礼记》所说的“大孝”。

“有余力,则学文”是总叙最后一句话,看起来不重要,但实行起来也很重要。因为既然我们做人的根本是行孝道,如果我们不学文化知识与技能,那么连自己也养不活,又怎么能够去孝养我们的父母呢?所以,虽然在尽到孝道的基础上再去读书学习,但要真正尽到孝道,也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能真正报答双亲之恩。

《弟子规》所强调的以孝悌为本的为人之道,在三教圣人的解释有时候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了,就知道目标都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解读《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原文】


弟子[1]规[2],圣人[3]训[4]:首孝悌[5],次谨信[6],泛爱众[7],而亲仁[8]。有余力,则学文[9]。



【注释】


[1] 弟子:查《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有六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解释为“弟”与“子”,即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泛指年幼的人。举例有:《易·师》:“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邢籨(bǐng)疏:“男子后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悌也。”清·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秀者,皆上之人置师以教之。”显然,《弟子规》之“弟子”,原意以第一义项解释比较适宜。其他,第二义项为学生,第三义项为称道教、佛教的徒众,亦为徒众、信徒自称。蔡礼旭先生(后出家为成德法师)说“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子而已,而是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这个说法也许不符合原意(狭义),但从广义来说也合理。因为我们都可做圣人的学生,那么《弟子规》面对的读者就不仅仅是为人弟或为人子者。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孔子所说的规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王,父要像个父亲,子要像个儿子,那么兄也要像个兄长,都是各守本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原始儒学从来不是单方面要求对方怎么样,而自己却做不到。那么对于《弟子规》来说,如果只要求晚辈做到,长辈却做不到,或者曾经没做到也不忏悔,那不是圣人的原意。所以,我们社会上任何人都应当学习《弟子规》,它不仅仅是一本儿童启蒙教材。而且《弟子规》很多道德规范并非只是针对儿童的,而且也是针对成年人的,虽然儿童也会长大成人,那些对成年人的规范他们从小也应当学习,但正在成年阶段的人就更加应当学习了。说《弟子规》只是一本儿童启蒙教材,这种说法就欠妥了。

[2] 规:《说文》曰:“规,有法度也。”法度,即法令制度,规范与规矩。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强制性的法律制度,对于一般人与家庭来说则是道德规范,需要我们自觉遵守,这样才能建立幸福家庭与和谐社会。蔡礼旭先生说:“‘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笔者认同这个解释,所以《弟子规》是一本做人的书,所阐述的内容是最基本的人伦道德规范,而最基本的也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东西,万丈高楼从地起。

[3] 圣人:此处专指孔子。其他含义还指品德最高尚、智能最高超的人,或者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等等。

[4] 训:《说文》曰:“训,说教也。”说教,讲解和教授,教导与教诲。也就是说《弟子规》是从孔子的说教中提炼出来的,不是现在的人想出来的。这个“说教”,不是指现在所说的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道理,而是具体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5] 孝悌:本作“孝弟”,今为“孝悌”,“弟”与“悌”相通。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6] 谨信: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邢籨疏:“言恭谨而诚信也。”“恭”是恭敬,有敬畏心,不敢胡作非为。“谨”是谨慎,谨言慎行。“信”是言而有信,如《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

[7] 泛爱众:平等博爱一切众生。

[8] 亲仁:亲近仁者。《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朱熹《集注》:“亲,近也;仁,谓仁者。”仁者:指有德行的人,在佛经中用作对人的尊称。

[9] 文:查《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有二十五个义项。其中第十二个义项解释为“书籍”。举例有:《国语·周语下》:“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何晏注引马融曰:“文者,古之遗文也。”《汉书·孙宝传》:“前曰君男欲学文。”颜师古注:“文谓书也。”如此看来,学文,即读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生进学校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古代读书则包括诗书六艺。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为六艺,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也叫做六艺。



【译文】


做人的规范,有圣人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诲: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恭谨诚信,然后平等博爱一切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好好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了。



【解读】

弟子规——做人的根本


一般认为《弟子规》为儿童启蒙教材,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成为孝悌之家。

然而,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弟子规》总叙的内容全部来源于《论语》,都是孔子说的话,这些话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不管什么人都要学习。孔子所说的“好学”不仅仅是上学读书,而是怎么做人。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出自《论语·雍也》)为什么孔子只认为颜回好学,因为颜回在做人这个方面没有欠缺,所以说他好学。所以孔子的好学,并非就是满腹经纶。如果你满腹经纶,却在实践中做不好一个人,那也等于没有学问。孔子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好学榜样。真正的好学只是追求道德上的完善,立志做圣贤,所以孔子才说“贤哉回也!”如此看来,既然《弟子规》的核心是如何做人,成为道德完美的人,怎么只是儿童的启蒙教材呢?

一位法师说:“德行在一般来讲是《弟子规》,很多人他不重视,《弟子规》要句句做到,我们的道德根就扎稳了,你的毛病习气慢慢会淘汰掉。”法师说得很有道理,不要认为要求孩子们做到的,我们成年人就一定能做到,如果我们成年人都做到了《弟子规》上的内容,我们的毛病习气就没有了,中华民族之根就稳了。

《弟子规》虽然不长,总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所以加起来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看起来简单,但它就是做人的根本,不仅是儿童们要学,我们所有人都要学,大家学了,我们的家庭也就幸福,民族也就兴旺了。

老子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道德经》)很多人以为《弟子规》是孩子们的读本,小儿科的东西,我还用学习吗?他没明白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接近真理。佛教净土宗叫那些不识字的愚夫愚妇念佛,他们就什么也不想一心念佛,结果因为一心不乱反而开悟了。而那些满腹经纶的人却天天研究这,研究那,最后还是什么也不明白。《弟子规》也同样如此。因为基础不牢,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弟子规》从亲亲——仁民——爱物这三个阶段按部就班去做人,就能达到出世的境界。所以它是做人的根本,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高深的东西。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孟子·离娄上》)这段话的意思是,真理就在眼前,可我们却到很远地方去找,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事情本来很简单,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能成功,可我们却避易就难,结果小事没做好,大事也做不了。如果能够人人敬爱自己的亲人,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所以,天下太平很容易,就是推行孝悌之道罢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培养你的销售状元 帕尔迪:梦想由建筑开始 女性主宰的世界 女人就是要有钱 女人变有钱真简单 暖财安生:家庭理财规划书 撬开苹果 抢滩资本 钱道 千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