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面对需要助推之人:解码频闪的车灯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面对需要助推之人:解码频闪的车灯,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不幸中的万幸是,并非所有人都是不会改变的。事实上,第三种类型的自欺欺人之人,即需要助推之人,我们完全可以影响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行为。与前两种无药可救的类型相比,这一类型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类人由衷地想变得更好,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改变。与前两种人不同,第三种类型的人通常非常善于接受信息,即如果以正确方式传递信息的话,他们就能接受。

16岁生日那天,我非常愉快地体验了传统的成人礼,拿到了驾照。因为急着体验这份新获得的自由,我央求母亲让我第二天自己开车到学校,再开车回家。她很犹豫,我可以理解这一点,因为那天我有个话剧彩排要很晚才能结束,而且我几乎没有练过夜车。但最终她让步了。那天晚上结束后,我钻进车里,打开前灯,打算开回家。能够随心所欲掌控方向盘的感觉令人兴奋,我以为一切都会很顺利。随后我注意到,几乎所有路过的汽车都向我频频闪灯。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打双闪?我一头雾水。

很快我就知道了原因。一路开回家,把车停下后,母亲一下子从车库里冲了出来,用力地朝我挥着手,示意我关掉车前大灯。“亲爱的,整个小区都被车灯照得明晃晃的!”

突然间我明白了。回家的途中我一直亮着前灯,我完全不知道,路过的司机一直在提醒我,但是我读不懂他们发出的这些信号!生活对于自我意识匮乏的人而言,就像这个绝妙的例子。尽管这些人无法了解对面频闪的车灯究竟是何用意,但其他人通常可以读懂这些信号。如果他们愿意接受帮助,我们可以帮他们认清他们自己。

也许你会说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我相信,大多数缺乏自我意识的人通常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需要助推之人。很多时候,他们自我意识匮乏并不意味着他们与现实严重脱节,而是他们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时候这甚至是环境直接导致的。例如,研究表明压力与自我意识匮乏之间呈正相关态势:即一个人承受的压力越大,对自身能力、性格及行为的认识就越不真实。[12]这一点从直觉上讲得通。你可曾发现人们有压力时会自欺欺人?自我意识匮乏并非总会影响一个人发掘洞察力的潜能,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一点助推。

近10年来,我的朋友丽莎一直是一家非营利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几个月前,他们引入了一位新董事,我们暂且叫他菲尔。菲尔可不仅仅是有点自欺欺人。很快,他便惹恼了所有人,他在部门总是吹嘘自己的成绩,根本未意识到周围人都在疏远他!也就是说,直到意识到其他董事正在疏远他,他才努力加入几个委员会,但都被拒之门外。

一天晚上开完董事会议之后,菲尔满脸沮丧地问丽莎,她担任董事最久,能否给他提些建议。他向丽莎倾诉了自己的沮丧,他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与“需要助推之人”通常的情况一致,菲尔知道有些不对劲,但他无法真正读懂那些信号。丽莎建议他多留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其告诉所有人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不如多问同事一些问题,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菲尔听到这条建议后豁然开朗。他宣布从这一刻起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尽管做到这一点耗费的时间比菲尔想象的更长,但他最终成功赢得了其他董事的认可,也应邀加入了多个委员会。

在菲尔的故事中,丽莎的建议堪称完美。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缺乏自我意识的人都能像菲尔一样找回自我意识。毕竟自我意识的“第22条军规”是,最需要它的人往往最不自知。那么,更直接地面对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如果是,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不可避免的风险侵害呢?又如何客观地传递这些重要的洞见呢?下面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一点点热情,再加上一些周到细致的准备,真的可以帮助这些“需要助推之人”走得更远。

圣诞节前一周,索菲亚和爱玛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山间酒店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假期。两个人从幼儿园时就是最好的朋友。爱玛的父亲弗兰克事业有成,慷慨大方,为她们这次旅行提供了费用。这次旅行有滑雪课程、购物之旅、美味大餐,等等。坐在奢华的套房里,灿烂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爱玛的脸上突然露出了焦虑的神色。

“怎么了?”索菲亚问道,坐在床边,手里端着一杯现磨咖啡。

爱玛的眼睛瞟了一眼开着的门,小声嘀咕着:“弗兰克就在附近吧?”

“什么,弗兰克?!”索菲亚心存怀疑,“他去健身房找你妈妈了。你为什么这么说?”

“他订了明天的滑雪课,”爱玛用手摸着脖子无奈地说道,“可我不想去。”

“真的吗?”

“真的!”她瞪大眼睛答道,“谁会心甘情愿在脚上绑块木板,高速从山上滑下去……我还想活着过圣诞呢!”

“那就不去滑雪!”索菲亚笑道,“去泡温泉放松一下,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害怕弗兰克,”爱玛忧心忡忡地说,“他肯定会责怪我的!”

索菲亚(恰好是自我意识独角兽)尽己所能地安慰爱玛,让她不要多想。索菲亚认识弗兰克很多年了,他是个很特别的人。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克服重重困难读了大学,后来又读了医学院,最后成为全球闻名的外科医生。在索菲亚印象里,弗兰克高高壮壮,留着海明威式的胡子,非常和善。索菲亚想当一名医生,很长时间以来,弗兰克都给予索菲亚很大的支持,他充当导师的角色,把她引荐给同事,与她讨论她的计划,帮她申请医学院。

当然,多年来,她也从爱玛口中了解到弗兰克的“另一面”:盛气凌人,冷酷无情,控制欲强。例如,爱玛大学时学习很吃力,曾告诉父母想休学一年。弗兰克严厉斥责了她,认为她浪费了很多钱,不懂得感恩,没良心。这对爱玛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把自己的财富和成功当成了武器!”她曾不止一次这样哀叹。

“我知道这些年你们冲突不断,”索菲亚开导她说,“但弗兰克还不至于因为滑雪课这样的小事借题发挥,毁掉这个圣诞节吧。”

“也许吧,”爱玛起初还有些担忧,“嗯,也许你说得对。”

几分钟后,弗兰克回来了。

“接着说!”索菲亚嘴里说着,轻轻把爱玛推到休息室。

爱玛倚着门框问道:“如果明天我不去滑雪,就坐那里看着,您会介意吗?我不滑雪可以吗?”

弗兰克正准备挂外套,听到这句话表情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当然可以,”他答应得很干脆,微微耸了耸肩。弗兰克居然没有大发雷霆,这让爱玛异常高兴,很快就将这件事忘在了脑后。

第二天早饭后,一行人在大厅碰到了弗兰克的一位同事。弗兰克热情地和她聊天。但这位女同事问起他当天的计划时,他的热情与风度立刻消散得无影无踪。“我们三个要去学滑雪,”他用力地指着自己、妻子以及索菲亚,“而有人害怕滑雪,临阵脱逃了。”他用手指着爱玛,夸张地翻着白眼说,“现在钱交完了,也退不了。你能相信她就是这么不知好歹吗?!”弗兰克大声咆哮着,整个大厅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他在用广播发布消息一样。

接下来是久久的、尴尬的沉默。突然,一直强忍着眼泪的爱玛一言不发气冲冲地离开了。她离开时,弗兰克一脸不解地看着她,然后转向索菲亚,好像在问:“我说什么了吗?”很明显,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番残忍的话会对女儿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那天白天直到傍晚,索菲亚一直不停回想早晨大厅的那一幕。她越想弗兰克的行为,就越为自己的朋友抱不平。她知道自己有两个选择:要么直接和弗兰克谈谈,要么忍着不说,保持沉默。索菲亚特别想跟弗兰克谈谈,她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有用。她很清楚,不管采取哪种做法,她都要做好准备面对弗兰克的暴脾气。

为了尽快做出决定,索菲亚问了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直接和弗兰克交流的益处大过潜在风险吗?索菲亚先总结了一下益处:首先,她在意爱玛的感受。如果能让弗兰克对爱玛造成的伤害减至最轻程度,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索菲亚也在意弗兰克,她知道如果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的话,这对父女之间的关系真的会走到尽头。

她也想过最坏的情形,两人的交流糟糕透顶。最痛苦的事情可能就是弗兰克不想理睬她,尽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索菲亚有种预感,最坏的情形更有可能是弗兰克冲她大吼大叫,接下来的假期里一直生闷气。因此,权衡这两种选择:一个更好的弗兰克,或一个更糟糕的假期,她很愿意牺牲假期换一个更好的人。

但即使索菲亚已经认定某种做法的益处多于代价,她仍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入手。她问自己:他知道自己有问题吗?索菲亚认为(这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果感觉不到任何痛苦或者沮丧,一个人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改变。就像弗兰克,他清楚地知道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爱玛跑开时他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他只是不知道原因就出在他自己身上。

还有个相关问题:他的行为与其最大利益冲突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其价值观及优先考虑的事情矛盾的话,指出这一矛盾也许会有风险,但更有可能激起他改变的动力。研究已经表明,人类会本能地去追求和谐,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与信念一致,如果两者不一致,他们的认知就会产生矛盾,让他们感觉不舒服。在弗兰克的故事中,索菲亚知道他非常想成为一名好父亲。她甚至还记得最近和弗兰克聊天时,他提到自己之所以一直非常努力工作,就是为了给爱玛一个美好的童年,让她过得比自己小时候幸福。索菲亚认为,指出他的行为正妨碍这些目标的实现,很有可能会让他如梦方醒。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他会听我的吗”,索菲亚对答案就没有那么笃定了。权力差异(一如她与弗兰克之间)会让这类对话难以进行。(还记得对当权者讲真话有多难吗?)事实上,21岁的医学预科生觉得自己应该告诉52岁的成功外科医生该怎么做,也许这件事本身就很滑稽。但索菲亚觉得他们之间的信任会发挥关键作用。弗兰克尊重她,不会怀疑她的用心,知道她是爱玛的挚友,他经常说索菲亚是爱玛最成熟、最有责任感的朋友。而且,她还提醒自己,弗兰克过去对自己的各种小建议(尽管类型截然不同)一直是欣然接受的,她还记得最近的一次聊天中,她开玩笑地纠正了他的语法。当时有那么一瞬间他看起来有些恼火,但随后便笑着说:“你知道,我从来不许别人给我纠正这些事情,你可是唯一的例外。”

再三权衡之后,索菲亚决定跟弗兰克谈一谈。她心里清楚,这事拖得越久,弗兰克就越有可能忽视甚至忘记这件事,所以她决定第二天就找弗兰克谈一谈。索菲亚和弗兰克都是早起的人,前几天,两人已经习惯每天早晨一起喝咖啡了。这让索菲亚有了得天独厚的好机会,索菲亚决定第二天邀请弗兰克共进早餐。

那天晚上,索菲亚躺在床上毫无睡意,一直盯着天花板,考虑如何谈话,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意外状况。天终于亮了,索菲亚来到厨房,与弗兰克打了个照面。“弗兰克,我快饿死了,”她佯装无事地说,“你愿意一起到楼下餐厅随便吃点早餐吗?”“没问题!”于是两人一起下了楼。

服务生带着他们穿过几乎没什么人的餐厅,示意他们在一张桌子前坐下。点完餐后,两人有些不自在地看着墙上挂着的毛绒玩具,然后聊起索菲亚即将就读医学院的事。“弗兰克,”索菲亚说,“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您帮了大忙了!我好像从来都没有告诉您,我对您的建议一直心存感激!您是位了不起的医生,一个特别好的朋友!”

索菲亚能看出来对面的弗兰克听到这样的话很开心,但她不会一味恭维他。她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索菲亚知道表达这份感激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她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了解到自我肯定的作用,她知道肯定弗兰克作为医生和朋友的优点,会让他愿意倾听他作为父亲的缺点。[13](索菲亚是对的:肯定他人对他人的积极作用与自我肯定的作用相似。)

弗兰克开心地回复:“索菲亚,谢谢你。听到你的话实在太开心了!对我而言,这很难得。”说着冲她眨眨眼,明显是指昨天那个不太愉悦的小插曲。索菲亚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切入正题,她决定顺水推舟。

“您的意思是?”她明知故问道。

“我实在受够爱玛了!我很抱歉,我知道她是你的朋友,我可能不该告诉你这些。但你能相信她昨天居然那么不知好歹吗?!”

索菲亚迅速回想了一下昨晚的思路。她决定从提问开始,看看弗兰克能否发现自身的洞察力,这样她就不必多此一举了。

“您觉得究竟是为什么呢?”她问道。

“令人难过的事实是,爱玛可能真的不懂感恩,没有良心!”他从桌子中间的早餐篮里拿起一块牛角面包,“这么多年,我花了几十万美元,就为了让她幸福。然而她却完全不感恩!说不想去滑雪?!我就不该指望她能去!”他掰开牛角包,带着一丝厌恶的表情盯着它,然后表示“我希望她能学着长大。”

“您说得对,”索菲亚说,“但如果从爱玛的角度看,您觉得事情又是什么样子呢?”

“她的做法就像个孩子!”

“弗兰克,我完全理解这件事让您很生气。但是从爱玛的角度看,您觉得她为什么那么伤心呢?”

“我压根就不知道!”

索菲亚顿了顿,她在等一个“顿悟”,没想到弗兰克接下来生气地吃着面包。“你们都很伤心,对吧?”弗兰克点点头。“您也不希望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吧?”弗兰克继续点头。“所以,您是否觉得应该搞清楚爱玛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举动?”

弗兰克抬起头,一脸好奇。然后好像事先约定好了似的,他把索菲亚的问题踢回给她:“你认为爱玛出了什么问题呢?”

尽管这是一个信号,表明弗兰克愿意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但索菲亚还是担心如果她直接说出爱玛的想法,弗兰克会觉得她站在女儿一边,或者误以为是女儿派她来做这种事。索菲亚小心翼翼地开口说:“弗兰克,我还没有跟爱玛说起这件事,所以我只能推测。请您也想一想,她好像真的特别害怕滑雪。”弗兰克不以为然地翻了个白眼。她继续说道:“然后您当着别人的面痛斥她,一点儿情面也没留。”

“你是什么意思?我当时说得够客气了!”

“好吧,您当时确实只是随口说说,”索菲亚反驳道,“但其实语气一点儿都不客气!”看上去索菲亚的直接让弗兰克非常吃惊。一阵沉默后,弗兰克很快微笑。于是她接着说道:“您注意到爱玛从哪一刻开始不对劲儿的吗?”

“是我说她多么不情愿和我们一起去上滑雪课的时候吗?”看到索菲亚点点头,弗兰克继续说,“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

索菲亚心里有底了。她说道:“我觉得爱玛感觉受到了羞辱。不敢去滑雪,她已经觉得很难堪了,您又在大庭广众之下戳中她的弱点。至于说她为什么甩头走开,我想也许她在努力避免在陌生人面前与您发生正面冲突吧。”

终于,弗兰克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理解的神情。“所以我的那番话让爱玛觉得,就因为不想去滑雪,我就斥责她,是吗?”

“也许是吧。还有,弗兰克,如果可以,我还想说件事。我觉得爱玛的反应还有一个原因。我先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钱在这件事中有多重要?”

弗兰克伸手又拿了一块牛角面包,他迟疑着答道:“我已经告诉你了,我很生气,因为爱玛在浪费我的钱!”

“我明白。但当时的情境下,您觉得钱对爱玛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可能她感觉您手里拿着一把钱砸向了她?”

弗兰克的手停在了空中,牛角面包掉在了早餐篮里。“哦,天啊!”他一边说着,一边身子向后靠,呼了一口气,“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难道这就是我给爱玛的感觉?!”

突然间,洞察力的闸门猛然打开,一切水到渠成。弗兰克开始将自己的行为与童年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他家境贫穷,很多家庭冲突都是因为没钱导致的,这让他备感无助和沮丧。“我不想再重复那种生活了,但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的行为,”他辩解道,“对我而言,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一个好父亲!可如果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伤害女儿,我又怎么知道以后会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呢?”索菲亚思忖了片刻。“弗兰克,您为什么不让爱玛帮助您呢?”

弗兰克真的这样做了。他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鼓起勇气和女儿坐下来谈一谈。他们开始交谈后,他惊讶地发现,能够敞开心扉说出心中的想法,感觉真是太棒了!当然,弗兰克和爱玛的关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恢复正常,但索菲亚注意到仅仅几周之后,两人的关系就有明显改观。弗兰克越来越善于倾听女儿的想法,脾气变得很温和;爱玛告诉她说,弗兰克已经基本上不再提钱了。随着时间推移,弗兰克也许还会重复原来的做法,毕竟那是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习惯。但不同之处在于,现在一旦问题出现,他的意识会更加敏锐。因此,他能专心致志,每天都改变一点,这样经年累月之后,父女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稳固。

上述故事表明,通常情况下,帮助他人提升洞察力是可能的,而且永远都不晚。[14]因此,应对自欺欺人之人时,不妨乐观些,假定一个人是“需要助推之人”,直到事实证明完全行不通为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这个人的接受程度,检验这种交流的益处是否大过代价,明智地选择时机和措辞,尤其要合理地设定自己的期望值。有时候,一次交流就有可能改变现状,就像索菲亚与弗兰克的谈话。其他时候,当事人也许需要几次助推(研究已经表明,一般来讲,自我意识越匮乏,需要反复确认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时候还需要多种反馈加以印证)。[15]

但通常,如果能保持谈话顺畅,富有建设性,表明我们是由衷支持对方的,就能够帮助缺乏自我意识之人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当我们真诚地帮助对方时,通常就能够推动他们做出有力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会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会使我们更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