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福特公司的重新崛起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福特公司的重新崛起,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06年11月清晨,天气寒冷,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马克·菲尔茨来到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的公司全球总部,径直走到11楼的雷鸟会议室。他估计,自己有50%的概率会在今天离职,不再担任美洲地区的总裁一职。

当时,福特公司濒临破产。由于生产周期过长,汽车质量骤降,人工成本太高以及燃油价格日益上涨,福特公司的商业模式越发难以为继。公司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都失去了竞争力,在过去15年里丢掉了25%的市场份额。[1]但这些失败绝不是因为领导者不作为而造成的。

44岁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4年前接管了大权,极力挽救曾祖父创办的公司。他聪明,有过人的洞察力,为人谦逊,工作尽职尽责,这似乎与其显赫的成长背景有些不搭调。比尔在2001年承担起这份重任时,承诺让公司在5年内的收益达到70亿美元。尽管同年公司就开始赢利,但截至2006年,福特公司仍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年度亏损——大约170亿美元。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奋斗(5年间比尔从未拿过任何薪水),最终,他不得不面对现实:靠自己是不可能挽救公司的。

实际上,整个公司的问题比表面看上去的问题要多得多。商业模式存在缺陷,未能很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而这仅仅是大病来前表现出的症状而已。美国知名记者布莱斯·霍夫曼在《美国偶像》(American Icon)一书中这样描述道:


比尔·福特发现自己无法克服一种根深蒂固的野心家文化,这种文化抵制所有变化,主张将个人成就放在公司成功之前。在钩心斗角的办公室里,主管们用尽心思让他人的努力白费力气;在工厂,工会主席满怀嫉妒地为员工争取丰厚的利益辩护,对任何试图提高生产率的做法不予理睬,甚至发出嘲笑。[2]


换句话说,该公司的文化彻底破碎了。2006年7月,比尔向董事会宣布自己无法应对这一挑战[3],“这家公司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有许多与它密不可分的事情,但唯一搞不定的事就是自我……帮我找个解决办法吧”。[4]尽管其继任者被认为创造了公司历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崛起,但正是由于比尔坚定的自我意识,才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帮助比尔的就是时年61岁的艾伦·穆拉利,当时是波音商用飞机部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根据记录,这位精神饱满、一头红发的美国堪萨斯州人技术超群,他管理的公司成绩斐然。最重要的是,他曾创造了戏剧性的逆转。在波音公司任职37年后,穆拉利不仅将公司从“9·11”事件后濒临破产的境遇中挽救回来,还领导设计了波音777飞机,这项5年50亿美元的计划使波音公司在接下来几年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2006年9月5日,穆拉利来到福特公司全球总部。显而易见的是,他与前任的作风有着天壤之别。在一个充满狂妄、隐秘和偏执的行业里,穆拉利为人坦率,平易近人又非常谦逊。他在员工餐厅就餐,会通过拥抱、亲吻或拍拍背的方式问候陌生人。那些把穆拉利的亲和误认为缺陷的人很快便醒悟过来。他的一位朋友曾说道:“不要把艾伦的微笑误认为是缺乏目的或意识的表现。这个人有着像钛一样坚硬的毅力。”

穆拉利知道福特公司要想逆袭,根本挑战并不在于提高燃油效率标准,或简化产品组合、控制成本(尽管这些事也都要做),而在于改变公司的文化,从神秘、墨守成规、孤立的文化转变为更加开放、协作和透明的文化。在自己就职首席执行官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穆拉利明确表态,真相就是王道。当被问及开什么车时,他的回答让记者大为震惊:“雷克萨斯,它是世界上最精致的汽车。”(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公司的高管们也不开福特汽车,私下里开捷豹、路虎,将车停在公司的地下车库里。他们只是从不向记者承认罢了。)

有件事从一开始就很清晰明确:如果穆拉利要改变公司文化,他就不得不从自己的管理团队开始着手。穆拉利提出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每周召开会议总结业务状况,他将这称为“业务过程回顾”(Business Process Review,简称BPR)。BPR会议代替了所有其他不得要领、效率低下的公司层级会议,其目的就是建立正确意识,确定每个人了解计划、计划的现状以及公司正面临的现实挑战。

BPR会议在每星期二早上7点固定召开,管理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参加。他们会回顾多达320项指标,从车辆启动到收益来源,再到生产效率。每项指标都配有一种颜色:绿色表示发展良好,黄色表示有潜在问题,红色表示存在确定无疑的问题。9位高管每人有10分钟时间做一个简短报告,描述“他们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打造一个令人振奋、切实可行、有利可图、茁壮成长的福特公司各自所取得的进展”。穆拉利强调,这一会议是安全可靠的,没有人会在提出问题方面犹豫不决,也没有人会因为讲真话而受到惩罚。他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他们对一些事情不知情的话,是可以接受的。“我们下周再来到这里……我确信你到时候就会知道了。”[5]

福特公司的首次BPR会议发生在2006年的9月28日,穆拉利的团队紧张地来到雷鸟会议室,完全不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许多人带着助手,手里都拿着沉甸甸的三环活页夹。他们在一个大大的圆形木桌旁就座,穆拉利宣布会议开始。首先,他重复叙述了自己的愿景:大家像一家优秀的国际企业那样齐心协力,致力于成为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穆拉利提醒他们,每个人对业务领域发生的一切都要保持开放心态。“这是我知道如何运作的唯一方法,”他说,“我们要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需要每个人都拥有自我意识。我们会共同努力,把红色指标变为黄色,然后变为绿色。”

尽管前几次BPR会议时间要长达7个小时,但到了10月,团队已经找到了节奏。但不幸的是,这一过程尚不能令人满意。公司正面临着会导致灭顶之灾的风险,这是事实,但每位主管在每次会议上展示的每张图表都是绿色的。布莱斯·霍夫曼戏谑地称其为“除了牛粪学,一无所有”。[6]事情远非“绿色(健康正常的情况)”,离正常情况还相差甚远,穆拉利也清楚这一点。

有一周,穆拉利再次看到一张张嫩绿的图表后,再也受不了了。他打断了会议:“这一年眼看着我们就要损失170亿美元,然而所有图表都是绿色的。”没人说话。他说:“你们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劲儿吗?甚至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会议室一阵沉寂。大家缓缓挪了挪椅子,眼睛都向下盯着皮鞋,不敢抬头。主管们嗅到了危险的讯息。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出现红色指标将会发生什么:桌上摆放的全家福相框在午餐之前会被放到一个硬纸盒子的底部。所有练习根本就是一个圈套。

穆拉利试图消除他们的担忧。“我们面对秘密毫无办法,”他说,“但我想的是,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互相帮助。”他又环视了一下会议室。椅子再一次被缓缓移动,大家仍低头盯着皮鞋。前任领导在任时,主管们一旦提出问题,就会感到忐忑不已,这位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练习还是老样子,一张张图表都是绿色的。当然,真相远非如此。比如公司大力宣扬的首辆跨界汽车“福特锐界”,当时该车被大量投入生产。但投放市场仅仅几周后,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奥克维尔的生产工厂便发现,这款车升降尾门的制动器存在问题。总经理马克·菲尔茨无疑要为此负全责,他毫无选择,只好叫停这一项目。

一万辆正在装配线上的福特锐界被叫停,菲尔茨也自身难保。他认为这次事件简直是场灾难,可能会让自己丢掉工作。毕竟,在穆拉利到来之前,他负责福特公司的转型战略,他怀疑自己对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来说是个威胁。过了很长时间,全公司都流传着他即将被解雇的谣言。锐界的业务已经跌到了谷底。但菲尔茨认为自己可以帮同事做最后一件好事:对穆拉利虚张声势一下。必须有人确定他是不是有真本事,他想,如果我要走,最好是带着荣耀离开。[7]

菲尔茨与其团队一起为第二天的BPR会议做准备时,他决定把产品发布的指标标记为红色,心想着反正自己一无所有,所以也无所畏惧。

“你确定要这么做吗?”菲尔茨管理团队的一位成员问道。

菲尔茨反问了一句:“产品发布状况正常吗?”那位主管摇摇头。

“那好,”菲尔茨告诉他,“我们就标成红色。”每个人都心存怀疑地看着他,好像在说:“祝你好运。”

在一个寒冷的11月的清晨,菲尔茨走进BPR会议室时,真的完全不知道事情将会如何发展。他猜,最好的情况就是自己被训斥一顿,但工作还在。最坏的情况是自己被训斥一顿之后还丢掉了工作。菲尔茨从来没想到还有另一种可能的结果。

BPR会议像往常一样开始。同事们展示了自己的幻灯片,一如既往地一片翠绿。然后轮到菲尔茨了。据穆拉利回忆,“幻灯片上出现了红色的图标。轰的一声,整间屋子的人仿佛就要窒息了”。

菲尔茨清了清嗓子,“锐界这款车,”他说,“存在制动器问题,所以不得不推迟发布。”他表示:“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但正在努力。”穆拉利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在想着:好吧,就是这样,马上会有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冲进来抓住马克,把他带上车,我们从此再也不会看到他了。

接着,全场一片寂静中突然响起一阵意外的掌声:艾伦·穆拉利的热烈的掌声。“马克,你的见解很棒!”他开心地笑了,转向其团队,问道:“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使他摆脱困境呢?”一位主管立即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接着大家开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次事件过后,穆拉利乐观起来,认为管理团队终于有了第一次成功的BPR会议。但到了下个星期,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所有幻灯片上还是绿色的图表。但团队在那天看到了意义非凡的一幕。他们一踏进雷鸟会议室,马克·菲尔茨就坐在正在微笑的穆拉利旁边。他不仅没被解雇,反而受到了称赞。这样一来,这群愤世嫉俗、疲惫不堪的高管便不再有所顾忌,现在真的相信这一切了,他们进入了新世界。下一周,高管们为BPR会议带来的,就是标有红色和黄色的图表。

穆拉利说,如果说在福特公司的转型中存在关键时刻的话,这次事件便是其中之一。在此之前,福特公司的高管很害怕提出问题、说出真相、给予或接收诚实的反馈。对于业务真实状况保持沉默的心理,同样也让他们对个人失败、团队弊病以及企业文化挑战方面缄口不言。但现在,团队第一次直面现实。

自此以后,团队踏上了通往自我意识的宽阔大道(此处无双关含义)。这种自我意识分为多个层面。作为个人,团队成员理解了期望,直面刻板想法和行为;作为团队,他们了解了商业环境、计划以及计划实施现状。并非管理团队独享这些信息,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有望了解发展方向、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一切事情的进展。这一信息也传递到公司之外的利益相关者那里,包括客户、投资人、经销商、供应商以及公众。

结果不言自明。截至200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福特公司重新开始赢利,是美国汽车行业“三巨头”中唯一一家没有花纳税人救助资金的企业。到2011年,福特公司赢利暴涨至200多亿美元,这是公司有史以来第二大赢利年。

如果拥有个人自我意识意味着了解自己是谁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那么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在集体层面上也会追求这样的认知。更具体来讲,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会经常评估和处理5件事,我将其称为集体洞察力的五大基石。第一,团队的目标,他们想要努力实现什么。第二,进展状况,他们进展如何。第三,实现目标的过程,他们是如何实现目标的。第四,关于商业和环境的设想,一切是否有效果。第五,个人贡献,每位成员对于团队的表现有何影响。

有了集体洞察力之后,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效率更高,更具创新性,如果员工成为其中一员,收获会更大。[8]不幸的是,正如许多人所证实和许多研究表明的那样,很少有团队天生就具备自我意识。毕竟,缺少了令人讨厌的职场关系,人们想要培养自我意识是相当难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老板每年要告知我们绩效评估的结果,而同事并没有义务这么做。尽管每天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通常最了解我们表现如何,但他们往往最有可能保持沉默。[9]这一普遍的矛盾不仅会削弱我们的信心,引发心理的偏执(记住,同事可能和所有人分享了对你的看法,唯独没告诉你),还可能会损害团队的集体成功,甚至是致命一击。

诚然,集体洞察力的五大基石不容易实现。沉默效应不仅使人们不愿分享这一信息,还经常会把个人反馈视为“可有可无”的要素,而非成功的重要因素。尽管领导者应该尝试严肃地说出真相,但也不必为没有这样做而灰心丧气。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持续付出,你就能营造出一种鼓励所有领导、员工沟通和反馈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诚实胜过权力层级,就连职位最低的下属也敢大声说出问题所在。

具体来讲,领导者要想有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团队,必须具备三大构建模块。第一,如果团队没有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这一过程会被认为是虚假的,甚至是危险的。第二,如果不能坦诚地讲真话,那么出现坦诚反馈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使这些都具备了,你也需要一段持续的过程,与穆拉利的BPR会议类似,以确保交流反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植根于团队文化中。

我们要更加细心地熟悉每一个构建模块。在此之前,要注意一个极其重要的点。假如团队缺乏一个明确且有说服力的方向,你就会首先失去拥有自我意识的理由。想象一下,如果艾伦·穆拉利的福特团队开始召开BPR会议时,没有一系列坚定、相互理解的目标,结果会怎么样呢?就像穆拉利解释得那样,“如果没有伟大的愿景、明智的策略和详细的计划,实现自我意识的过程完全就是空谈”。换句话说,如果团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他们就会失去实现自我意识的“理由”,努力实现的过程也会因此变得无聊、缺乏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