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第三部分 外在自我意识:谎言与真相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第三部分 外在自我意识:谎言与真相,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第六章

人们很少听到的真相:从镜子到棱镜


一个在街上偶遇的陌生人,只消上下打量你一秒钟,便会对你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你不可能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尽管你已经与自己共度一生……理应最了解自己。

——沃克·珀西,美国著名作家


有一句老话颇有些科学的意味:醉酒之人说的话是清醒之人的想法。[1]最近的一个星期六晚上,我在家乡一个拥挤的酒吧里,才真正明白这句话所言不虚。

故事要从丹佛市中心一个时尚的餐厅讲起。当时我和先生以及他的6个老朋友,刚刚享受完一顿大餐,食物和酒水都剩了很多。尽管我(作为指定司机)只冷静地喝了几口苏打水,但心情好极了。在场所有人我都认识有10多年了,而那晚是那种少有的“一切感觉都对”的时刻。朋友开的玩笑让我捧腹大笑。要结账时,大家都觉得今晚太开心了,现在回家有点儿早。

“去凯尔特人怎么样?”泰瑞莎建议道,“我们好久好久都没去那儿了!”

“那个有年头的爱尔兰酒馆?”我的先生睁大眼睛问,“我爱死那个地方了!”

一小时后,朋友们已经微醺,但很快又陷入更加让人感动的怀旧情绪中(原来,这个酒馆是他们20多年前经常光顾的地方)。大家把几张高脚桌拼在一起,在喧闹的音乐声中开始追忆往昔。我兀自笑着,望着这群如今沉默寡言的中年职场人士,玩着年轻人的恶作剧。

大家开始三三两两地聊天,泰瑞莎把椅子拉过来,靠近我坐下。“塔莎,”她有些恍惚地说道,“真开心戴夫把你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多可爱的话!我也同样感激丈夫把这群朋友介绍给自己。但还没等我做出回应,泰瑞莎接着说道:“现在的你,可不是当年我们第一次认识的你了!你真的变了好多!”

我愣住了,突然困惑不已:“呃,什么意思?”

我永远忘不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在拥挤的酒馆里,她站起来,双手用力抓住我的头盖骨,然后开始转着圈地拧我的脑袋,让我痛苦。好吧,她当然没有这么做,但她当时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细节就不赘述了。但很明显,作为26岁的新科女博士,我自以为通晓人间世事,一直都相当傲慢和难以取悦。

“谢谢,”我气急败坏地说,“谢谢你的坦率,泰瑞莎。你说的话相当有启发意义。”

“完全不必客气。”她愉快地回答道。

我所能做的就是克制自己不要把她从凳子上踢开。

冷静下来后,我意识到这是一次真正的“警钟时刻”,实际上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我倒希望趁这次机会能证明泰瑞莎是在满口胡言。但无论如何,我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开车回家的路上,满心欢喜的丈夫坐在后座。我提起刚才那番谈话。

“你怎么想的?”我问丈夫。

“什么意思?”

“泰瑞莎说得对吗?”

“这是个陷阱吗?”

“不是,你说吧,”我向他担保,尽量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只是很想知道你的看法是不是和她一样。”

丈夫停下来想了想,说:“嗯……是吧。我知道她这么说的原因。”我咬了下舌头,深吸了一口气,听他接着说:“我的意思是,还记得你刚工作不到6个月的时候,就请求上级给你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吗?”

“我提过那样的请求吗?”我装着糊涂说道。

“不,事实上,不是请求,而是要求。”他说,“当时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太夸张了。”

记得当时,我还坚定地认为这件事很不公平,因为所有同事都有办公室,唯独我没有。但突然间,我对事情有了另一种看法:自恃聪明的博士刚刚被录用,就像个任性的孩子一样要求有一间办公室。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也感到羞愧难当。

之后的几周,我的情绪一直不能平息。听到关于年轻时自我的真相感到意外吗?当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堪吗?没错!但最重要的是,10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告诉我这一点,一个人都没有!我太失望了!好在这10年间我有了明显改善,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但26岁时有这些倾向,对今天的我来说仍然是危险的信号。自从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我便把它记在心里,尽量注意自己的行为,力求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那些醉话揭示了有史以来最发人深省的关于自我的真相之一。

如果内在自我意识意味着通过审视内心而获得洞察力,外在自我意识便意味着将关注点转向外界,了解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获得外在自我意识的。但不幸的是,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件事,通常会被一个简单的事实击败: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在说出对自己的看法时也会犹豫不决。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得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管有没有酒精让人们吐露真心),但如果不能齐心协力发现真相,人们通常无法得到(在法庭上常说的那句)“所说的都是真话且只有真话”这样的反馈。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别人通常不会把他们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告诉我们。我们心里忐忑不安,也不愿开口问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便有了幸福的无知。的确,对大多数人来说,光是想想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都会引起内心的恐慌与不安(“你穿牛仔裤看上去真胖”“你的演讲毫无连贯性,平庸至极”“你26岁时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尽管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过程可能会很吓人或令人痛苦,但那也比其他选择要好得多。

想象一下,星期一上午在办公室,你趁着去卫生间的功夫迅速放松了一下,出来的时候鞋底上粘着一长条卫生纸,而你对此毫不知情。回办公室的路上,同事们开始偷笑,他们互相问对方“你看到了吗”,但什么也不告诉你。大家也不知道你马上要去见一个很重要的客户。

当你带着“无意的小配饰”走进会议室时,客户困惑地笑了笑,但也沉默不语。要不是因为那件“小配饰”,这场会议本该十分成功,但客户觉得你为人浮躁、邋遢,决定不再和你合作。如果当时有一位同事把你拉到一边,就能避免整个尴尬局面,以及代价昂贵的折磨。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我编的一个可笑例子。但真相是,不管是粗暴的管理风格、糟糕的人际交往能力、容易感到紧张不安还是别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那条“粘在鞋底的卫生纸”。而且通常,我们是最后发现它的人。

很少有人不好奇在我们离场后,别人背后说了些什么,我们总想对此有所了解。但多数人不会纵容这股冲动,而是固执地坚守着幸福的无知。我们决定,因为没人告诉我,我必须自己去了解我想了解的一切(工作表现、婚姻状况、领导能力)。当然,这种本能是可以理解的,如你所见,冰冷残酷的事实听上去总是让人难以接受。但逃避事实,有可能让人们面临两种同样令人讨厌的结果:第一种结果就是,人们无法了解阻碍自己进步的行为真相,注定要拖着“鞋底上的卫生纸”到处走,而别人在背后偷笑;第二种结果是,人们最终确实发现了真相,比如通过不经意间听到的对话、“投入耶稣怀抱时刻”、在酒吧畅饮啤酒彼此打开了话匣子等途径。

“反馈是一种礼物”这种老套说辞令人极其痛苦,导致人们经常忘记这句谚语有多么真实。我们也需要这一礼物,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通常别人看待我们会比我们看待自己更加客观。心理学家蒂莫西·史密斯与同事在一项研究中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对象为300对已婚夫妻,双方都接受了心脏病测试。他们让每位受试者评价自己和配偶的愤怒、敌对及争辩水平,这些都是有力的疾病预测因子,研究者从中发现人们的自我评价远不如其配偶的评价准确。[2]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150多名海军军官与其下属评价军官的领导风格,发现只有下属能准确评估军官的表现和发展潜力。[3]研究甚至表明,别人预测我们未来的行为都比我们自己要准确[4](如果你曾见证某个朋友开始一段新恋情,可两人明显不合适,你就能准确预测这段恋情不会长久,这一点便能佐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实际上,就连完全陌生的人也能准确地看清我们,这让人感到极其不安。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范德与同事比较了大学生在大约70项人格特征上得到的评价,评价人分三组:一组是很了解他们的人(父母、朋友及室友),一组是认识他们的人(大学和家乡的普通朋友),一组是从未见过他们的人(只看了与受试者有关的5分钟视频的陌生人)。然而,三组给出的评价竟然准确无误:只有三项人格特征不匹配![5]三组评价人在受试者身上看到的个人品质也具有相似性,不管对其了解程度如何。这项研究带来的意外收获是,即使不熟悉的人也能给你提供宝贵的反馈。

然而,即便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仍然会很轻易地认为我们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自己。(毕竟,我们每天都与自己朝夕相处。)借用本书之前提及的一次暗喻,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个影子就是自己唯一的代表,因而也是最准确的。盯着自己的影子看,比面对他人可能对我们看法有异的事实要容易、安全得多。然而,审视内心对真正的洞察力来说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我和许多公司的经理谈话时,经常会问他们:“谁确信你的员工对你领导力的看法和你自己的看法一致?”有一半人会举起手。于是我加大赌注:“如果敢把你的退休金押在上面,手就别放下来。”这时,你会看到许多陷入沉思的面庞,大多数人会暂时把手放下。但当我问到谁的看法“正确”(自己还是员工)时,也许是因为他们想看上去更有自知之明,许多人会自信地喊出“我的员工们”。不幸的是,答案并非那么简单。正如人们不能只通过盯着自己的影子来获得所有的洞察力一样,仅仅透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待自己同样也无法了解全貌。

对于完整的自我意识来说,比镜子更好的暗喻可能就是棱镜。你可能还记得在小学科学课上,一束白光照到棱镜上,另一面就会出现一道彩虹。的确,人们每获得一种他人看待自己的新视角,就成功地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新色彩。我们不应只看到单调的白光,而应该开始以一种更丰富、更完整、更多维的方式看待自己。

我们研究的独角兽中有一位名叫耶利米的先生,他最近发现其他那些颜色是多么重要。他早期的自我意识中,有许多在本质上更贴近内在自我意识,比如,他发现最初的职业选择不适合自己,于是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品牌管理。尽管耶利米相信他足够了解自己,但直到有机会参加了一次公司的培训认证项目,他才意识到外部视角的宝贵价值。

纵观其职业生涯,耶利米总是在处理各种事情,制定商业决策、选择职业或与同事聊天谈心,他的心态是,做的事情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但他在学会指导他人后,才明白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他发现,在帮助客户找到最佳办法时,他最棒的工具便是了解自己是如何影响思维活力的。比如,如果自己很烦一个客户讲话兜圈子,无意中表达这些感受可能会让客户心生戒备,无法进行最有效的思考。更概括地说就是,为了真正了解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如何,耶利米意识到他不得不寻求且珍视他人的意见。正如他所说:


在了解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就好比他们正举着镜子对着你,但这些镜子里你的影像可能与你自己的镜子所呈现的影像有所不同。我们知道的事实都略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事实。


简单来说,自我意识不只是一个真相,它将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交织在一起。的确,根据对该主题的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可能只是捕捉到关于我们是谁的不同方面,而不是获得一些冗余的信息。[6]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只有内在或外在自我意识,人们就会错过整块拼图中的一大块。因此,尽管应该认真考虑别人的看法,但那些看法不应该定义我们是谁,或完全践踏我们的自我形象。接下来你将看到,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评估所收到的反馈以及决定如何(及是否要)对此采取行动。

在本章中,你会学到一些方法,有助于自己获得有价值的真诚反馈,更多地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首先,我们会探索培养外在自我意识的两大阻碍,然后我将展示如何用三种方法来突破阻碍,帮助你寻求来自职场和个人生活的正确反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