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第二部分 内在自我意识:谬论与真相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第二部分 内在自我意识:谬论与真相,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第四章

思考不等于了解:自我反省的四大愚见


我们为何不冷静耐心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彻底审视和看清那些思想的真面目呢?

——柏拉图


星期二晚上大约11点钟,漆黑的办公室里只有一台显示器亮着,我坐在屏幕前盯着一组刚分析出的数据。要说我迷茫,这种说法有些过于委婉。几周前我和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探索自我反省和结果(比如幸福、压力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我自信地认为研究结果不会出什么意外,因为花时间和精力自我反省的人会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让我大为震惊的是,数据结果与我的预测恰好相反(事实上第一眼看到这些数据时,我还以为分析环节出了问题)。结果显示,自我反省较多的人压力更大,更加沮丧和焦虑,对工作和人际关系更加不满,更固执己见以及掌控个人生活的能力较差。除此之外,他们越自我反省,这些消极结果就越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尽管当时并不清楚个中原因,但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关于自我意识的惊人谬论,许多学者对此才刚有察觉。几年前,悉尼大学培训心理学家安东尼·格兰特对同样的现象做了测验,发现拥有较强洞察力的人,他定义为对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拥有更稳定的人际关系[1]、更明确的目标以及更多的幸福、自我接纳与快乐。其他类似研究也表明,拥有极高洞察力的人更能掌控个人生活、个人成长更加迅速、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内心也更平静更有满足感。[2]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对吧?

但格兰特还发现,自我反省与洞察力二者之间毫无关联。考虑自己与了解自己没有任何关联。[3]实际上,他在几个案例中还发现了相反的情形:受试者自我反省的时间越长,就越缺乏自知之明[4](是的,你没看错)。换句话说,人们耗费大量时间来反省自己,结果洞察力并未比原来有所提升。[5]

这种自省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尽管大猩猩[6]、海豚[7]、大象[8]甚至鸽子[9]都能在镜子前认出自己,但人类是地球上唯一具备自我反省能力的物种,即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动机以及行为的能力。[10]数千年来,人们把自我反省视为一种有益无害的行为。比如17世纪时,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儿提出人们对任何价值的了解只能从自我反思中得来。20世纪早期,心理学的先驱者威廉·冯特将自我反省作为其研究感觉和意识的核心部分。还有一个虽然不够科学但是更现代的例子,外卖广告上的“幸运饼干”最近都在建议说:“关注你自己,认识你自己!”

撇开“幸运饼干”的智慧不说,自我反省可以说是通向自我意识或至少是内在自我意识最受欢迎的一条路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毕竟,想要提升自我认知,还有什么方法比得上自省、剖析自己的经历与情感或弄明白自己为何如此呢。我们可能在努力理解自己的感受(那次会议后我为什么这么沮丧),质疑自己的信念(我真的相信自以为相信的东西吗),琢磨自己的未来(什么工作会让我真正快乐呢),或尽力解释一个消极的结果或模式(就这么点小错,我为何如此自责呢)。

但我的研究结果,以及格兰特和其他人的研究结果都明确显示,这种自我反省不会让人们更有自知之明。在深入研究关于自省的相关文献时,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发现仅仅是冰山一角。比如,有一项关于伴侣被艾滋病夺去生命的男性的应对方式及事后反应的研究显示,那些专注于自我反省的受试者(比如说认真考虑没有伴侣接下来要怎么生活)在丧偶后的一个月情绪高昂,但一年后越来越沮丧。[11]另一项针对14 000万多名大学生的研究表明,自我反省与较低的幸福感之间不无联系。[12]也有其他研究显示,自我分析者往往更焦虑[13],社会经历更消极[14],更自卑。[15]

为了了解个中缘由,一起来看看房地产经理人凯伦的例子。[16]她37岁,尽管事业有成,但个人生活屡屡受挫。19岁时,凯伦爱上了一位音乐家,两人认识两周后闪婚。但婚后短短一年,丈夫便突然离她而去。后来,凯伦再一次踏入婚姻殿堂,丈夫是同行,两人通过工作结识。尽管第二次婚姻比第一次持续时间要久,但同样难逃离婚的结局,凯伦不免反省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

回忆以前的生活,凯伦不断回想被她视为童年时代最大创伤的那件事:在她一周岁时,她的亲生父母将她送给别人收养。尽管她和养父母关系非常好,但她心里从未跨过惨遭亲生父母遗弃这个坎儿。她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亲生父母会放弃自己?经历无数个小时的反思后,凯伦开始相信当前所有的问题,包括人际关系和生活,都可以追溯到亲生父母抛弃自己这件事。有了这样的认知后,凯伦坚信她的婚姻问题是她个人经历导致的结果,因此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

和凯伦一样,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内心秘密的答案深藏于心底,我们的工作就是探寻这些答案,不管是靠自己还是在心理治疗师或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但我的研究表明,自我反省会产生自我意识这一假设完全是谬论。事实上,自我反省会蒙蔽和迷惑自我认知,带来大量意想不到的后果。毫无疑问,凯伦进行自我反省练习,是真心想进一步了解自己。但她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一过程成了自我意识研究学者提摩西·威尔森所说的“破坏性”过程。[17]不停地追问自己为什么被亲生父母抛弃是个错误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让自己分心,而且会让人沮丧,这样的情绪根本不会帮助凯伦以健康的方式继续生活。

自我反省也会诱使人们错误地坚信,自己已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就像凯伦那样。但根据佛教学者慈诚培吉的说法,人们在审视自我时,不能总对自己看到的深信不疑。“对自我形象的认定,”他指出,“使我们远离自己的真实品质……(也)阻碍我们看清自己。”[18]慈诚培吉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自我反省时,人们的反应就像是一只饥肠辘辘的猫盯着一群老鼠。换句话说,人们急不可耐地扑向自己发现的所有“洞察力”,丝毫不质疑其可信度或价值。尽管这些洞察力也许看上去大有裨益,但其本身其实不太可能帮助我们提升内在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重视自我反省,也许你有个心理医生,或者你喜欢走很远的路反省自己,或者只是为能与自己交流而骄傲,上述发现可能会让你心生忧虑,但你无须感到绝望。事实证明,自我反省的问题不在于这样做是绝对无效的,而在于许多人自我反省的方式是完全错误的。在这一章中,我会指出自我反省的四大谬论(或者说是愚见),揭示其运作方式为何和我们认为的有差别,以及如何调整自省的方式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