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感觉良好效应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感觉良好效应,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英格兰西北部两条古老河流的交汇处,坐落着一个名为巴罗福德的迷人城镇。17世纪时,这个地区以“巫师的聚集地”著称。相传在1612年一个温暖的夏日,10名所谓的“彭德尔女巫”在这里被处以绞刑。如今,这里群山环绕,树木郁郁葱葱,还有长长的鹅卵石路,另一种奇妙的魔法正在酝酿之中。

在普通游客眼里,巴罗福德小镇也许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古怪,住宅区里高档餐馆和古董商店星罗棋布。游客很少知道,巴罗福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这个镇上的孩子非常乖巧。不相信?那你怎么解释巴罗福德小学校长瑞秋·汤姆林森坚称的根本没有所谓坏孩子一说?她认为350个学生中,每个人都是“非常特别而又独一无二的”。[21]正因为这一点,老师们不会提高自己音量或有任何纪律要求。汤姆林森说,惩罚只会“夺走受害者和作恶者需要的东西”。[22]相反,让这些男孩和女孩成为最好的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提醒他们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要经常无条件地提醒他们这一点。

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神奇的赞扬失效了,孩子们确实做了错事,老师们只有一种方法可用。他们可以选择把孩子送到另一间教室去,最多也只能说:“你知道的,我一直认为你很棒,但你错误的行为让我觉得你最好在这里待一段时间,这里的小朋友会帮助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23]相当有趣的是,老师的唯一的核心选项便是告诉孩子们(表面上板着脸):“你把我的耐心都磨没了。[24]”[25]

不管课堂表现如何,巴罗福德小学的孩子们都会获得无条件的表扬。这些小学生告诉前来参观的巡视人员,“没人在意我们是否用尽全力学习”。每年,学生们拿到关键阶段2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单时,都会收到附带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学习成绩不可能检测出孩子所有独特而美好的品质,不管分数如何,汤姆林森校长都为他们骄傲,因为孩子们“在煎熬的一周里都已拼尽了全力”。[26]

这样膨胀的自尊并没有带来优异成绩这样的奇迹,对小镇而言,其效果并不比1612年绞死那些可怜的女人、使小镇摆脱“女巫之城”恶名的那些行为更好。实际上,2015年9月,这所学校得到了最差的评价,被英国政府的巡视员认定为“不合格”。其他专家则给巴罗福德的教育理念贴上了“幻想”的标签。[27]校长汤姆林森对这些批判之声的反应极其让人费解:尽管有些失望,但仍然“对未来信心满满,斗志昂扬”。[28]

巴罗福德小学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这里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在这方面,该校同样不乏“同道中人”。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例子:运动队里每个人都是胜利者,比如美国青年足球组织的一个分支机构大约每个赛季要颁发3 500个奖项(至少每名运动员都会获得一个奖项)。[29]其他机构或组织会防止学生比赛失利,比如像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学校已全面禁止所有竞技体育运动。[30]有一些小学不允许让孩子成绩不及格或在试卷上出现红笔痕迹,因为这意味着过于“消极”。[31]还有一些小学,学生每天都要花时间上“我爱我自己”的课程。[32]一所高中有30名毕业生代表发言[33],而在他们即将就读的大学,分数虚高[34]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这种小心翼翼呵护年轻人自尊的做法,连美国的顶尖学府也分外推崇。比如在2001年,有高达91%的哈佛大学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2013年,至少有一半毕业生的成绩得到了A。[35]但在2015年,72%的学生在投票中认为分数至上并不是什么问题。[36]作为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姐姐,我特别喜欢哈佛大学的这些数据,直到发现耶鲁大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2012年,一个专责委员会发现62%的成绩评价为A或A–,而1963年达到同等成绩的比例仅为10%。有趣的是,许多耶鲁大学的学生及教工认为这种现象只是“学生整体越来越优秀”的缘故。[37]

以上事例都证实了一个问题的普遍存在,我称之为“感觉良好效应”(Feel Good Effect),这一效应带来的各种后果远不像名字这样令人愉快。比如在工作场所,认为自己很特别、很了不起的那些人,最好的境遇便是让同事感到厌烦;而最坏的情况则是,通往其“注定的伟大前程”的道路上,他们连一丁点儿批评也承受不了,最小的麻烦也搞不定,会被小挫折给击垮。美国喜剧演员乔治·卡林对此有过精辟评价:“现在的孩子都听不到那些对人格塑造至关重要的话了:‘你输了,鲍比。你真废物,鲍比。’他们已经习惯了温和的话语和态度,从没听过关于自己的真相,直到20多岁时,老板把他们叫进来吼道:‘鲍比,把你桌上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给我滚蛋!你个废物!’”

这番话既好笑又刺耳,但卡林确实诠释得很精准。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每个人都是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实际上,我们对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越是自欺欺人,就越不可能成功。一项研究发现,与那些更加务实的学生相比,那些对自己学术能力过于自信的大学新生,整个大学时代的幸福感比较低,课业参与度也比较低。[38]

感觉良好效应也会损害人们的人际关系。在一项极其复杂的约会成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00名大学生对自身性格特征的自我评价与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对其做出的评价进行比较。心理学家认为那些对自己有着准确评价的年轻人真诚聪明。但对于那些不切实际地给予自己积极评价的年轻人,心理学家认为其“狡猾虚伪,不信任别人,自我防卫体系非常脆弱”。[39]同样,他们认为对自己评价准确的年轻女孩“复杂、有趣、聪明”[40],那些对自己有不切实际评价的人则“防备心强、脸皮太薄”。不只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能看到自欺欺人与自知之明之间的差距,如果去问那些过于自信的人的朋友对他们作何评价,这些朋友也会觉得他们“居高临下”、“充满敌意”和“自暴自弃”。另一方面,那些现实的人则被视为“充满魅力”和“沉着冷静”。

感觉良好效应使人们看不清自己真实的技能和能力,甚至会导致人们做出一些当时觉得不错但长远来看却是有害无益的人生选择。想想典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老套说辞吧:年轻的医学预科学生缺席期末考试,开车10个小时参加近期走红的真人歌唱比赛的海选。然而相当尴尬的是,她唱歌很烂,未能进入第二轮。这个例子中,这位学生因为盲目自信做出的选择阻碍了她制订更加靠谱的未来计划。

如果人们不是自欺欺人而只是积极乐观呢,比如那些透过玫瑰色眼镜看世界的人?乐观的性格意味着坚持不懈,因此企业家和创业者往往要比一般职场人士更加积极乐观,这也不足为奇。[41]但如果是盲目乐观,那些玫瑰色的眼镜真的会模糊人们的视线。比如,小型企业在成立5年后依然可以存活下去的概率是35%,但81%的企业家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是70%或者更高。难以置信的是,有33%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42]

即使面对冷冰冰的残酷事实,这种毫无根据的乐观也会存在。管理学教授托马斯·阿斯特布罗和萨米尔·艾尔何德利整理了由加拿大创新中心[43]搜集的数据,该机构属非营利性质,旨在帮助企业家将想法转变为生产力。这一项目评估了新的商业计划,随后将众多公司从A到F做了评级。平均来看,他们评出的失败概率与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几乎是一致的,70%的公司被评为D或F。但接近一半的企业家依然在苦苦支撑,许多人甚至加倍努力,一厢情愿地认为努力工作会使其难以为继的企业恢复生气。实话实说,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出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