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真相与错觉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真相与错觉

第一章 定义自我意识:洞察力的七大支柱

书籍名:《真相与错觉》    作者:塔莎.欧里希
推荐阅读:真相与错觉txt下载 真相与错觉笔趣阁 真相与错觉顶点 真相与错觉快眼 真相与错觉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真相与错觉》第一章 定义自我意识:洞察力的七大支柱,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发现不了解的事物,便是认知开始之时。

——弗兰克·赫伯特,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玛雅人曾雄踞中美洲[1]数千年,在考古学家于19世纪早期开始研究这一辉煌文明之前,其遗迹已在这片土地上沉寂了近千年。此后,我们便对玛雅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具体的了解。比如,早在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历法出现之前,玛雅人便用天数和月数来记录时间,他们对天文学有着全面细致的了解,在最不可能耕种的地方种植作物,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书写文字之一。他们在没有任何金属器具的条件下,建造了大量的宏伟宫殿和楼阁[2],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橡胶的制造方法。

虽然有了这些开创性发现,但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谜团困扰了考古学家一个多世纪。作为人类历史上拥有人口最多的文明之一,玛雅文明在公元800年达到了鼎盛[3],但到了公元950年,其95%的文明神秘消失了。[4]考古学家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过几种推断:类似地震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病毒,可怕的内战。但多年来关于这一问题始终没有确切答案,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也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其实一直以来证据就摆在他们面前,只是他们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后来,终于有人做到了。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其2005年出版的《崩溃》(Collapse)一书中指出,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大面积砍伐森林与持续干旱共同作用的结果[5],由此导致作物歉收、贸易转移,随着幸存者的搬离,许多城市也渐渐地被热带雨林吞噬。[6]尽管这一结论并没有获得一致赞同,但多数科学家认为戴蒙德终于彻底解开了玛雅文明的重要谜题。[7]

关于自我意识的科学同样遵循一种非常相似的模式。被考古学家发现之前,玛雅遗迹沉寂了几个世纪;同样,自我意识这一话题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8],但经受科学检验也不过是近40年的事情。2 000多年来,自我认知这一学科一直局限于哲学和宗教范畴。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是认识真正的自己。[9]也许最著名的故事便是,古希腊七贤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门口用希腊语题写的意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柏拉图在日后师从苏格拉底的过程中也强化了这一理念。

多数人会把自我意识同佛教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几乎每种宗教都很注重意识。在引言中,我们提到了一则基督教寓言,即关于我们(及他人)眼中梁木的故事。孔子告诫人们说,要管理他人,首先要管好自己。印度教《奥义书》中提出:“对真实自我的探究就是认知。”[10]在犹太人的信仰中,自我认知被称作“自我改善的先决条件”。[11]10世纪时一位穆斯林哲学家阿维森纳曾经写道:“自我意识对灵魂至关重要,(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即我们存在的意义。”[12]

但遗憾的是,当自我意识研究者终于有机会迎头赶上时,他们犯了许多错误,这些错误与那些玛雅考古学家犯的错误如出一辙——忽略了更大更重要的问题,却耗费若干年时间研究那些缺乏远见的细节问题!结果大量研究相互脱节,人们甚至懒得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所以当我着手总结与自我意识相关的科学研究时,最初总是遇到更多问题而非答案,首先便是最核心的问题:自我意识到底是什么?

正如上一章所讲,刚开始研究这一项目时,我惊讶地发现,自我意识研究最大的障碍之一,便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惊人的分歧。20世纪70年代初,一批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科学检验他们称为“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构想,心理学家雪莉·杜瓦尔和罗伯特·威克兰便位列其中。不过这两位将“自我意识”界定为“自觉意识的临时状态”(有点像置身于一场满是陌生人的聚会,有一种“大家都在看着我,我想回家”的感受[13])。来自凯尼恩学院的艾伦·弗尼斯坦教授及其团队对自我意识的定义也并不高明,他们认为自我意识更接近自觉意识的个性特征。[14]其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从内省[15]到思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16],再到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自己的区别。[17]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定义都缺失了关键点[18],这是为什么?因为关注自己并不意味着了解自己。

作为组织心理学家,我在职业生涯中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对自己有着清晰认识的人拥有更成功的事业和更美好的生活。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重要,自己想要实现什么,自己表现如何以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对这些问题,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理解。但遗憾的是,我在所有研究文献中都没有找到“自我意识”这一说法,实际上,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文献提及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与其说是一个世事洞明的神明的形象,倒不如说是一个神经过敏的伍迪·艾伦的形象(艾伦先生,实在无意冒犯您,我热爱您的每一部电影)。很明显,研究人员对自我意识的界定与这一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真正含义之间存在着巨大偏差。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因此,我和研究团队历时一年多,试图分析是什么构成了现实世界中的自我意识。我们给出了以下定义: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意愿和技能。更具体地说,我们发现独角兽们——那些参与过我们的研究且成年之后自我意识大幅提高的人——拥有7种不同类型的洞察力,而这些是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所不具备的。他们明白自身的价值观(指导其行事的原则)、热情(他们热爱的事)、追求(他们想要体验和实现的事情)、环境契合(他们要求有一种能让自己开心和投入的环境)、模式(始终如一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反应(体现他们能力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和影响(他们对别人的影响)。

在本章中,我们会揭示洞察力的七大支柱的本质,介绍构建自我意识的丰富多元的理解能力。然后我们会讨论洞察力问题的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想要真正有自我意识,我们不能只了解自己,也要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 女尊之夫郎是只鬼 女尊之科举宠夫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