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掌控他人的力量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掌控他人的力量

第1章 如何吸引他人接近自己(2)

书籍名:《掌控他人的力量》    作者:苗一梅
推荐阅读:掌控他人的力量txt下载 掌控他人的力量笔趣阁 掌控他人的力量顶点 掌控他人的力量快眼 掌控他人的力量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掌控他人的力量》第1章 如何吸引他人接近自己(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S=similarity,相似性吸引力

在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纽科姆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

他研究了两组转学的男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周的寄宿公寓生活后,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相似性的被试者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

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朋友包括5个文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很自由,他们都很聪明;另外一组朋友由3个保守而老练的人组成,他们都是工学院的学生。

试验的结果是:拥有较多相似地方的人,相互之间就比较容易吸引。

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向对方诉说你和他共同的观念、立场或者发现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有相似的经历时,两人的思想就很容易产生共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在与朋友交往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共同点,投其所好,就能很容易把对方吸引过来,跟他们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C=complementarity,互补性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脾气暴躁的人和温和而有耐心的人能友好相处;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能成为要好的朋友。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

也就是说,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常常因缺乏主见而面面相觑、无可奈何;而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常因对问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团结搞得最好的是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该小组的学习效果最显著。

所以,需求互补必能增加吸引力。

比如A所具有的长处正是B所不具备的,而B所占据的优势正是A所没有的,他们对对方的互相倾慕造成A与B的相互吸引。因为A和B各自都能满足对方的缺憾,双方一拍即合,这是以需要补足为前提的。这一原理源自于心理依赖性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交往双方都具有异于对方的长处,才能产生对对方期待的心理。期待是被吸引的直接基础。

R=return,关系回报吸引力

感觉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就是关系回报吸引力。在人际交往中,一切关系的形成都被这个定律制约着,你期待什么样的朋友,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什么样;你希望朋友怎么接近你,他就能怎样接近你。所有的一切,全都由你的态度决定。

心理学家巴克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随意抽取几个人作为被试者,并确保他们互不相识。接下来,他分别告知被试者,小组里有几个特别的人会喜欢他们。事实上,这些信息是假的。在经过一次讨论后,巴克曼告诉被试者有可能解散小组,重新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他要求被试者自己提出喜欢和哪个成员配成两人小组。结果表明,被试者选择的是巴克曼说的喜欢他们的成员。

随后,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在某个圣诞前一天做了相似的实验。他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开始,他对回音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随后发生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绝大多数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没打听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回寄了一张。

这两个实验有力地证明关系回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人们有责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报曾经接受过的恩惠、礼物和邀请等。简单而言,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人们会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更直白地说,就是人们往往愿意和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打交道,并且努力在交往中回馈同等的喜欢。这就是关系回报吸引力的巨大作用。

三个步骤让别人更容易接近你

接近性能使人们因为地理距离的便利而有更多的接触,从接触中找到共性并熟悉友好起来。于是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人和物,比如,我们名字中的字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地方和东西。

心理学家米塔等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们给某大学的女生拍了照片,然后给她们呈现一张真实的照片和一张做了镜像变换(左右反转)的照片。研究者询问她们更喜欢哪个形象,结果发现,她们更喜欢那张镜像版的,因为镜像版的是她们熟悉的形象。但当给这些女生呈现她们最要好的朋友的照片时,她们说最喜欢那张真实的照片,这也是她们熟悉的形象。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有着自然的好感,从而乐意去接近。

这种偏爱会对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继而去接近那些我们熟悉的事物。

密歇根大学的学?们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了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更加偏好那些出现频率高的单词,看到无意义词语或中国表义文字的次数越多,他们便认为这些字词表示的意思也越积极。也就是说,他们对见多了的无意义词语比没有见过的无意义词语的评价要更积极。

到这里,我们似乎得到了一点让别人愿意接近的方法,那就是频繁出现,但这种方法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另外,有的接触也会带来反感,还需要注意你的方式和手段,这一节我们就把这些方法方式抽丝剥茧、娓娓道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这句话你得好好说:超完美“拒绝”攻略 我创造了赛博修仙 妖孽村医 龙追凰 回首苍凉 我在地府打狂工 红星仓库 九天问心 穿到古代席卷餐饮业 绕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