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传记回忆 >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中国质量万里行

书籍名:《一个记者能走多远》    作者:成思行
推荐阅读:一个记者能走多远txt下载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笔趣阁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顶点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快眼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中国质量万里行,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开展‘质量万里行’活动,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一批坚持真理、坚持公道、为群众说话的人,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要敢于说真话,要实事求是。从这个起点出发,造成一个好风气。”

——薄一波

采访朱镕基

《朱镕基:天降大任》一文,刊载于《南方周末》2003年3月6日。在这篇24个版面的巨幅文章中,“幸遇伯乐,步入高层”章有一段关于朱镕基“超前7年提出宏观调控”的叙述:

1986年11月22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有一篇对朱镕基的专访:《今年经济效益为何波动》。专访发在右上角,上面还配有朱镕基的照片,照片上的朱镕基看上去显得年轻而清瘦。

这是朱镕基作为政府部门领导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也是他第一次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向公众阐述自己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纲领……采访朱镕基的记者,是时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的著名经济学家艾丰。

据艾丰介绍,在这之前他有过和朱镕基远距离接触的经历,已经听到有人评论朱镕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思路,二是敢讲话。那次采访证实了这一说法。“可惜,我当时在经济上还是外行,没有对他做深入的求教和观点上的交流……”

艾丰说:“中央正式提出宏观调控是在1993年的6号文件,他提前了7年就有所酝酿并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宏观调控后来成为朱镕基最重要的经济思想,也成为中央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当时,朱镕基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步入高层后,艾丰是第一个采访他的人,通过艾丰之笔,朱镕基的经济思想首次亮相中央报刊。

与朱镕基的第二次直接见面,发生在6年之后,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后台,合力掀起了一次划时代的“中国质量风暴”——“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

商品短缺,曾长期困扰中国。从建国到1978年的近30年时间里,我们已习惯凭票排队买东西,全国凭票供应的产品曾达到77种之多。1978年之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商品多了,品种也多了,逐渐地,一些商品进入买方市场,我国经济也步入由“生产供给型”向“消费引导型”转变的时期。这本是经济的进步,然而质量的进步跟不上数量发展的速度,老百姓的怨气出来了,质量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全国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逐年增加,1987年是43万件,1988年上升到10万件,1989年是14万件,1990年达到22万件。1991年因为开展了“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稍有下降,但仍然有21万件。这是指已经投诉的,而不投诉的、吃哑巴亏的,数字恐怕至少还要增加若干倍以上。1992年春节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累计收到投诉信100万封,其中抱怨商品质量差的有70%,揭露假冒伪劣现象的占10%。

“中央知不知道这个情况?”在火车上,在家庭的饭桌上,人们谈起伪劣商品,常常这样问。

中央当然知道。1989年8月25日,江泽民、李鹏联合署名的致“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年总结大会”的信中写道:

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年来,企业对提高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提高,一些工业产品质量日趋稳定,一些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档次逐步采用国际标准,成绩很大。但是,产品质量低、企业效益差,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

1991年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提出,1992年要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上抓好质量工作。他说:“质量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能不能生存的大问题。最近内参上报道了一个消息,说外国人讲中国国营企业工人不关心质量,看了令人伤心、痛心。中华民族难道就这样吗?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大家都不关心,飞机、火车不正点,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这个民族怎么能存在下去?”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务院把1991年定为全国“质量、品种、效益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出台了。发起单位是两家,一家是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一家是《人民日报》经济部。当时艾丰是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的常务副会长、《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他和周围的同志从1991年9月起,就开始筹备“万里行”活动。他们设想组织中央新闻单位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集中采访活动,按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行政区划分几路进行,主要是了解1991年我国开展的第一个“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收效,并调查还存在的问题,既进行公开报道,也准备写成内参,送给中央参考。因为采访的规模很大,涉及的问题可能比较深,不仅新闻界参加,还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请这些部门也一并参加进来。政府主管部门当时主要有主管企业运行的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即后来的国家经贸委前身)、国家质量?术监督局、国家工商总局等。活动方案拟请当时的国务院生产办常务副主任赵维臣担任活动组委会主任,艾丰担任副主任。

“万里行”活动方案由生产办综合局副局长王远枝、新闻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刘智等起草,艾丰审定之后,于12月14日报给了赵维臣,得到了他的支持,接着赵维臣又把活动方案转呈给当时兼任国务院生产办主任的朱镕基副总理。10天后,朱镕基对活动方案做了批示,表示支持,并指出:第一,发挥新闻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政府部门不参加组织委员会,可请艾丰担任主任。第二,不要组织声势浩大的集中采访活动,以分散私访、事先不做准备为好,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第三,正面报道真正好的典型是必要的,但更多的要揭露问题,否则脱离群众。第四,谢绝地方一切招待吃请,严格防止给企业摊派活动经费,不增加企业负担,真正贯彻中央关于搞好大中型企业的精神。

显而易见,活动方案上了新台阶,没想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构思这样新颖、奇特、周密、具体、易于操作,新闻界对此赞叹至今。

以新闻单位和群众组织为主,去唤醒中华民族的质量意识,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薄一波同志为“中国质量万里行”题了词,并担任“万里行”活动组委会名誉主任。

1991年12月30日,国务院“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了“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请各地、各部门将活动方案转发各地、各部门所属新闻单位,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并精心组织“中国质量万里行”系列新闻宣传活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叶卡捷琳娜:俄罗斯史上最风流的女皇 决策大脑 经济学家时刻 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好好告别 《科幻世界》2020年12期 变革的HR: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120医生答120问 生命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