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一般和个别

书籍名:《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作者:汪子嵩
推荐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txt下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笔趣阁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顶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快眼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一般和个别,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讨论了上述问题以后,亚里士多德在第四章开始,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事物的原则和原因是不是都是相同的?第四、第五两章都反复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前三章实际上已经得出共同的原则、原因和共同的本体,为什么这里又要专门作为问题来讨论呢?从这两章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在反复说明“一般”和“个别”的道理。这说明,当时人们尽管已经认识到一般和个别是不同的,但还不能正确地将二者区别开来,所以亚里士多德才反复不厌其烦地来说明这个道理。

不同事物的原则和原因,是不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说,如果说一切都有相同的原则,这是荒谬的。他举“本体”和“关系”这两种范畴为例(因为“关系”这个范畴和“本体”的差别最大,所以用它来代表其他范畴),如果说它们之间有共同的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是什么呢?他认为,本体和本体以外的其他范畴之间是没有共同的东西的;本体不是关系的因素,关系也不是本体的因素;任何因素不能既是本体又是关系,它只能或是这一个,或是那一个。所以,万物不能都有相同的因素。(注:1070a33—b10。)

但是,他接着就指出:在一个意义下,它们没有共同的因素;而在另一个意义下,又可以说它们有共同的因素。因为一切可感觉的物体都有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形式、缺失、质料。本体就是这三种原则,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物体。这些就是可感觉事物所共同的因素、原则。但是,亚里士多德又特别指出:说它们有共同的因素,并不是说它们有完全相同的东西,而只是类比说的,说它们有类似的相同的东西;就每一个特殊的东西说,它们具有的共同的因素也还是各有不同的。他说,虽然都有形式、缺失和质料这三种原则,但表现在颜色中,它们就是:白(形式)、黑(缺失)和平面(质料);表现在白昼和黑夜,它们就是:光(形式)、暗(缺失)和空气(质料)。(注:1970b16—21。)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形式、缺失、质料是一切事物所有的共性,这共性在每个特殊事物中表现的又是它的个性。亚里士多德想说明的,就是这个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道理。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除了这三种原则或元素外,还有一种动因。他说,可以说有三种原则或四种原因。比如:健康(形式)、疾病(缺失)、身体(质料),再加上动因——医疗术;房子的形式、缺少安排(缺失)、砖瓦(质料),动因就是建筑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动因就是形式,如在这两个例子中,医疗术也就是健康的形式,建筑术也就是房子的形式。所以,可以说有四种原因,也可以说只有三种原因。但是,他又特别指明,这是就一般的动因讲的,它们就是形式因。可是,在这些动因之外,还有一个最后的动因,它是居于万物之首,并且使万物运动的最后的动因。(注:1070b23—35。)亚里士多德几次指出这点,都是为了提示本卷后五章中的“理性——神”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讲到潜能和现实也是这种情况。一方面,潜能和现实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万物都或者是潜能的存在,或者是现实的存在,所以,潜能和现实是一切事物共同的原则。另一方面,潜能和现实又有它们的特殊性,这不仅表现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潜能和现实,而且潜能和现实应用于它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具体的事物,比如人、酒、肉等,都可以在一个时候是潜能的存在,另一个时候变为现实的存在。(注:1071a3—7。)所以,潜能和现实也有一般和个别之分。

在上面说的三种原则——形式、缺失、质料,还有由它们组成的具体事物中,哪些是潜能的,哪些是现实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它是分离的,是现实存在的;形式和质料结合成的具体事物,也是现实存在的;缺失——例如黑暗和疾病,也是现实存在的;以上三种都是现实的存在。只有质料是潜能的存在,因为质料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当它被形式或缺失所分化(即它分化为形式或缺失,也就是与形式或缺失相结合)后,才成为现实的存在。(注:1071a7—11。)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已经明确提出:形式(和缺失)是现实,具体事物也是现实,只有质料是潜能。这是亚里士多德以后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为什么形式和具体事物是现实呢?它们和潜能的区别在哪里?这里,他指出了一点,就是形式是分离独立存在的,所以它是现实的。上面我们已经看到,他称以前的哲学家说万物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只是潜能,是还没有独立分离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是以是否独立分离存在作为区别潜能和现实的标准的。潜能的东西,没有任何形式,所以不能独立存在;而凡是能够分离开独立存在的东西,总是现实的。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具有自己特有的形式,所以是彼此分离独立存在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什么说形式也是分离存在呢?他只是从逻辑推论出来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分离存在的;形式是现实的,所以形式是分离存在的。但是,它和什么东西分离?是和具体事物分离存在吗?那不恰恰就是重蹈柏拉图的覆辙——认为“理念”和具体事物分离存在吗?而亚里士多德是反对这个意见的。这里说形式是分离存在的,究竟指什么意思?他在这里也并没有明白回答。

以下,亚里士多德又谈到一般的原因和个别的原因。他说,原因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拿“人”来说,他的原因有:

1.在人本身之内的原因,如作为质料的水、土、血、肉,还有他所特有的形式;

2.在他以外的,另一个人(父亲);

3.还有太阳等等其他间接的原因,既不是人的质料,也不是形式,也不是和人同“属”的,而是动因。(注:1071a13—17。)

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些原因是可以用一般的词来表述的,有些则不能。对任何一个具体事物说,它的一般的原因就是:一个在现实上最接近的“这一个”——形式,还有一个是在潜能上最接近的东西——质料。这就是每个具体事物所共同有的一般的原因(因素)。但是,亚里士多德随即指明:我们所说的一般的、普遍的原因,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一般地说,是人生人,但实际上没有一般的人,只有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产生你的,是你的父亲,而不是一般的人。(注:1071a17—24。)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出上面那个问题——一般的形式是分离存在的——是什么意思。亚里士多德并不是说一般的形式可以在现实的具体世界中分离存在,他只是说,它能在我们思想中(将它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分离存在。这是到第十三卷中才说明的问题。

他又从另外的角度来分别一般的原因和个别的原因。从一般说,本体的原因就是其他范畴的原因;但从具体说,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原因,不是同一类东西(范畴)的原因是不同的。例如,颜色的原因和声音的原因不同,本体的原因和数量的原因也不同。除非只是类比地说,它们有共同的原因。他说:同一类事物的原因在类上是相同的,但个别来说,又是不同的。你和我都是人,你的质料、形式、动因,和我的质料、形式、动因是不同的,虽然它们的一般的定义是相同的。(注:1071a24—29。)这里发生了一个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你和我,作为不同的人,质料是不同的,动因是不同的,可是形式——作为人的形式——却是相同的。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理念”(即形式)是同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柏拉图只承认有“人的理念”,而不承认有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的理念”;同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无论苏格拉底这个人或者柏拉图那个人,他们的形式是共同的——人,他不承认有苏格拉底所特有的或柏拉图所特有的形式。一直到中世纪,才有人认为有个体的“理念”即形式。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我的形式和你的形式是不同的,这是和他的整个思想不符合的。实际上,他在后面紧接着的一句话就已经否定了他的前一句话。因为他接着说:它们的一般的定义是相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定义就是形式,“人”的定义就是“两足的动物”,这就是人的形式。既然我和你的定义相同,形式也就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末后总结时问:我们探究一切事物或范畴的原因是不是相同的?如果一般地说,它们有共同的原因,但是从具体的意义区别开来说,它们的原因又是各个不同的。这就是一般的原因和个别的原因。

但是,他又特别指明,在下列三点上,一切事物的原因是共同的。(注:1071a33—36。)

第一,作为质料、形式、缺失、动因,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事物的原因是相同的;

第二,当本体消失时,其他一切范畴的东西也都不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共同的原因;

第三,还有那第一现实的东西,它是万物共同的原因——这就是后面将要提到的理性——神。

在第五章结束时,亚里士多德将前面五章总结了一下:这样,我们已经说明了,可感觉事物的原则是什么,它们有多少个,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相同的,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注:1071b1—2。)

他所说的可感觉的事物的原则或原因,就是:形式、缺失、质料,或者再加上动因。这种分法,和《物理学》第一卷的思想是一致的。《物理学》讨论的就是可感觉的事物,研究它们的运动及其形式等等。《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前五章,也是讨论可感觉的事物,它和《物理学》的思想接近。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第十二卷的写作时间大体上和《物理学》接近,后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范畴篇》,先于《形而上学》的其他各卷,除了第五卷(Δ)。

第十二卷中的本体学说,显然要比第五卷第八章的本体学说丰富得多。首先,这里明确提出了“质料”的思想;其次,这里开始提出了有形式、质料、具体事物这三种本体,这就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有关本体的主要思想,是第七卷(Z)中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第十二卷是从第五卷到第七卷的过渡思想。

第十二卷前五章中,很强调动因的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讨论的对象是可感觉的本体,它们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的事物,因此,必须讨论到它们之所以发生运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因为这一卷的主题是神学,神——理性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动者”,最高的动因。所以,在前五章中,他处处暗示了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