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

书籍名:《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第七节 结论与讨论,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本章是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但由于理论与实践是高度辩证统一的,因此过程中也间或对中国农地产权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中国70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其中农业发展做出了基础性贡献,而这得益于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创新推进和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的不断升华。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系统回答了70年间,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一套什么样的产权体系以提升农地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问题。总体而言,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可以总结为“三大阶段、两条主线、一大目标、一个方向”。(1)“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的农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呈现“共有共营”特征,在此期间,理论界紧紧把握中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工业化发展目标这一外层强制约束,经过“耕者有其田”的短暂停留,迅速建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第二阶段是1978—2016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呈现出“共有己包己营”的特征,通过农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极大地刺激了承包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过程中农地流转使得承包农户与实际经营户发生分离,但全国总体呈现出自己承包自己经营的特征。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三权分置”时代,呈现出“共有己包他营”的特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承包经营权分置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为农地承包户与经营户的分离创造条件,为规模经营的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两条主线”。始终坚持集体所有这条底线,即明晰农地所有权归集体;在此基础上坚持经营使用权等权利归农户所有的发展主线,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3)“一大目标”。敲定所有权后,以强化产权稳定性为主要目标完善农地产权体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不断延长承包期、禁止土地调整和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农地产权制度稳定农户预期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高效利用奠定基础。(4)“一个方向”。在“三权分置”框架下,农地产权制度沿着由产权研究向合约研究转变的方向迈进,为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农业现代化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的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1)农地产权制度研究始终围绕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工作。以支撑工业化发展为目标建立集体所有制,以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为目标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应对农地初始承包户与经营户不断分离的现实问题创建“三权分置”制度和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等等。(2)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是突破所有制束缚,从重所有制研究转向重产权研究,从纠结于整体的抽象的所有权设置研究转向各种具体的可分的产权(束)的界定、分割和转让研究。(3)农地产权制度研究始终把如何强化产权稳定性,稳定农户预期,进而提升农户利用土地效率为核心开展工作。(4)农地产权制度研究在早期过多纠结于所有制的争论,受各种因素影响,没有尽快突破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制度约束,走了很多弯路。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理论的下一步发展,应继续坚持重产权轻所有权的原则向前发展,以高度自信的心态吸收古今和中西的产权制度理论精髓,以解决中国农业农村现实问题为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理论,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农地产权制度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