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书籍名:《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第三章 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农业农村的根本出路。过去70年中国农业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就是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历程,也是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的历程。70年来,农业现代化研究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经历了从学习到认知到探索的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也从单一的生产力范畴,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范畴扩展,从单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向生产组织管理、产业融合、市场化、生态可持续、人的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等领域延伸,同时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置于工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之中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第一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


近一百多年来,世界范围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些国家率先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中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实现了自然经济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方式,靠世代积累的经验经营的传统农业,不断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武装的,现代经济科学方法管理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征程,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将农业科学技术引入农业,以改造在中国持续了千年之久的传统农业。同时,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从以前的单一生产领域向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产前产后延伸,从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扩展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

一 既定生产关系下单一生产力视角的农业现代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经历了短暂的农户家庭经营后,便走向了合作化道路。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1978年农村改革前的20年里,中国农业采取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在这一既定的生产关系下,理论界主要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在较长的时间内,大多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最早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是以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为内容的“四化”。农业实现了这“四化”就可以称为现代化农业了。这期间,对“四化”中先“化”什么,后“化”什么也存有不同的争论。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范畴内的农业现代化内涵

1978年农村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由生产队统一经营改为了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农户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生产剩余的控制权,同时也成为农业现代化资金的承担者。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也突破了仅限于生产力范畴的局限,把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科学化、社会化、商品化也纳入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中来,提出了新“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仍以“化”来概括农业的现代内涵。

1979年召开的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讨论会提出,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不再使用“化”来概括了,石山认为这是前进了一大步。1980年有些科学家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把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全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创造一个高产的生产系统和一个优美的高效的生态系统。把生态问题引入现代化的范畴,并提出两个系统,这又前进了一步。[1]农业的社会化是指农业由孤立、封闭的生产方式向分工、协作、开放的生产方式转化,它是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农业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动力,二是以化学投入品为主的无机农业代替传统投入品的有机农业,三是现代育种技术代替自然选种。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在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经营的一体化。[2]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看,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生物—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有五大特征,即本质是科学化,特点是商品化,标志是社会化,基础是集约化,关键是知识化。[3]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变成了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的狭义部门,农业社会化水平在提高,农业要素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4]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延伸,从以前的单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向生产组织管理、商品化、市场化、农工商综合经营、专业化、产业化、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延伸;从单一的种植业现代化,向农、林、牧、渔业现代化扩展,从农业现代化向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扩展。

三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现代化研究热潮。西方研究者认为,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事,也应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转变。[5]中国学者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从开始的学习、模仿现代化国家的做法,到认识和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含义,再到探索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概括农业现代化内涵;二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农民来概括农业现代化内涵;三是认为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建立社会主义的大农业。[6]刘巽浩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既不能因强调第一条而将农业现代化简单地归结为“石油农业”,也不能因为生态热将第四条扩展为“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可以归结为将粗放低效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由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过程。[7]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如果仅仅限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现代化,还不能准确概括中国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村人口大国,至今仍有40%的人口常住在农村。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来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两大问题。[8]朱道华、冯海发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转折,即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这种转折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9]

还有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系统的一种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初级现代农业再到知识化高级现代农业的两次转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农民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保持农产品供需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农业地位和国际农业体系的变化等内容。[10]

2012年以来,中国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是对农业现代化的传承和升级。

尽管农业现代化研究已有近70年的时间,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农业现代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11]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对古代农业、近代农业而言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范畴,各国资源禀赋不同,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同,选择的现代化方式也各异。[1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