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养老服务体系变迁和发展

书籍名:《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第四节 养老服务体系变迁和发展,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老龄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老龄人口的消费增长主要体现在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因此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健康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因此,养老服务也纳入了大健康的范畴。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老龄化程度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规模大,据推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二是老年人口性别数量比差异大。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而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的50%—70%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三是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显示,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而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四是困难老年人口比例大。城市空巢率已达7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因此,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的特殊需求日益增长,养老服务业应时而生。



一 福利服务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是基于市场模式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生活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特殊生活需求的行业[57]。王桥的研究概括了中国养老服务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这一时期是高度集中的福利化,由政府公共部门统一控制统一分配社会福利资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救助形式,仅仅覆盖了城乡少数弱势老年群体。

针对城市的“三无”人员,指城市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的弱势群体,实行社会救助。其中包括“三无”老人或困难户老人,进行民政救助。在改革开放前,城市救助活动是由政府组织的,资金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没有社会力量的进入,这也是受益人数少、救助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职工享有统一的退休待遇,“三无”老人由当地政府救济,服务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服务的方式也是行政方式。

针对农村一般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五保户”指在农村生活的鳏寡孤独残疾人,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在乡村集体开办敬老院供养“五保”老人。“五保”制度被认为是中国社会救助领域的特色和创新,救助方式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



二 社区服务时期(1978—2012年)的养老服务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有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职工退休后纳入社会管理。同时,就业选择的开放、出国门户的开放等,年轻一代为了理想离开家,逐渐导致大量的空巢家庭。针对改革时期出现的问题,1985年,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开展社区服务试点改革。1987年,再次推行发展社区居家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取得良好效果。1987年,中国召开了首届养老产业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养老产业”概念。“养老产业”涵盖了三大产业,这是一个满足老年群体多方面需求提供服务的新型产业,即养老服务业成为朝阳产业。

2000—2012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重要政策,政府统包统管社会福利事业向社会投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转变;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强调培育和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提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目标和构想;鼓励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兴建养老服务业。提倡“六个老有”。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养老服务产业市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三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的养老服务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任务、具体措施。在满足巨大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扩大就业、带动消费。“中国养老产业元年”,标志着万亿“养老服务产业”扬帆起航。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制定了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目标,应对快速老龄化趋势,养老服务产业进入发展时期,即将迎来蓝海产业契机。

中国养老服务产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进入21世纪到2012年。这一阶段的养老产业政策开始逐渐引导老年服务业走向产业化道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老年设施的建设和养老服务的提供中去。具体措施包括税收、信贷、财政支持、土地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第二阶段,以2013年《意见》的发布为标志到2016年上半年。这一阶段提出要降低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加速养老产业发展、持续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完善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和就业政策等。除此之外,还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作,并对创新养老产业的业务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第三阶段,从2016年年底国办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和2017年年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出台开始。这一阶段较之之前最大的变化是政策转向养老产业的体系化建设,具体来说,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金融、地产、互联网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支持养老产业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还要求提升老龄用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提升老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表6—9 2013—2017中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政策措施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四 养老服务业主要研究重点


养老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中国政府对养老服务的重视,中国学者对养老服务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集中研究中国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模式选择问题;二是集中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性建议。而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着眼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创新方法或建立模型进行测算和评价的实证研究则更为匮乏。



(一)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事业+养老服务产业)概念界定


魏华林和金坚强就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详解了养老产业商业运营之路,在借鉴、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展望中国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对“养老事业”及“养老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58]。在魏华林和金坚强的研究基础之上,王桥厘清了“养老事业”及“养老产业”等相关概念,介绍养老产业的国际发展经验。养老产业是涵盖三大产业的新型产业,养老产业的核心就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服务提供产品。养老产业概念梳理[59]。

养老服务产业是指适应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提供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社区服务、长期照护等新型产业。由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体工商户等社会组织运营。产业形式,老年医疗、老年保健、老年金融、长期照护、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文娱、老年信息服务等各类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银色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

养老服务事业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建立的各种设施和服务体系,如敬老院、老年福利院等。这些机构由政府出面开办,以政府投入为主,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管理上的政府活动。中国养老产业模式,是“福利+市场”双轨制运营,也就是“老龄事业”与“养老产业”并行。以“产业”获得发展,以“事业”实行救助,统称为养老业。



(二)养老服务对GDP贡献预测研究


对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如顾国爱等研究表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对农村消费、投资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有待提高[60]。辛本禄和高和荣研究表明要大力发展以物质和服务消费为导向的老龄消费产业,从扩大消费内需入手,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重要增长极[61]。

养老服务业对GDP贡献预测研究,王松岭等分析了“老龄化”“养老服务业”的概念、特点之后,运用GDP支出核算法和指数平滑法模型,测算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养老服务业的产值及其对中国GDP的贡献,探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的影响[62]。

上述研究表明,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能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其正成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业与地方经济发展


胡忠林以中国海南为例,同时分析美国佛罗里达、西班牙马拉加、日本神奈川的发展进程,从国家政策、地区特色、发展路径及影响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概括国外发展高端养老产业的共通之处与对中国的启示[63]。第一,财政收入:海南高端养老产业的涵盖远不止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通过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双向发展,会不断丰富海南高端养老产业的行业外延,且通过高端化、精品化、规模化路线,将不断扩大海南高端养老产业在海南财政税收的占有份额,海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促进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就业机会:就业弹性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就业变化比率,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的程度越高。海南的养老产业,以高端养老服务提供为核心,以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为支撑。海南高端养老产业作为一个包含了海南旅游业的产业综合体,集旅游、房产、商品服务、金融服务的海南高端养老产业的支持代表与海南三大产业进行就业弹性比较。第三,居民收入:海南养老服务支持产业的各行业人均工资、从业人数通过加权平均计算,获得海南养老服务支持产业的平均工资,并以此与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高低关系,分析养老服务支持产业对提高居民收入的带动作用。养老服务支持产业平均工资2008—2014年7年平均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9.50%,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46倍,养老服务支持产业收入水平远高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时借助海南全域旅游建设以及就地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使高端养老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带动农民参与高端养老产业,有助于大范围、大幅度提高海南居民的人均收入。

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双向发展,会不断丰富高端养老产业的行业外延,将不断扩大高端养老产业在地方财政税收的占有份额,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高端养老产业的完整性建设,养老服务产业外延的扩大,居民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多,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



(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研究


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众多研究学者通过不同方向的视角都论证了养老服务产业化必要且可行。陆杰华等通过考察实际情况预测,2011—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会逐渐提高,而人口增长速度会缓于消费水平,2035年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将达到高位,并且相对之前将会开始减缓,然而其消费水平却一直呈现迅猛增长之势[64]。作为中国消费群众,老年人群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对市场消费需求在老年人群体上的分析计算,佐证了在未来国民经济增长中,老年人群体产业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地说明了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养老服务产业的市场供给—需求关系、成本—效益对比。曹煌玲认为老年人需求具有特定的属性,包括生存性、发展性和价值性,而其中生存性需求最基本,具有经济性和服务性[65]。在供给层面分析,专家根据类型、服务的主体以及责任和作用的不同,探讨和研究了在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主体上的问题。贺银凤等认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老年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援助,指导养老服务业的发展[66]。政府既要根据当前社会情况和经济状况,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福利,同时还应合理利用政府本身的地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从宏观层面上协助市场和社会在养老产业上的发展,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加大对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的协助和引导。

上述研究表明,养老服务产业化的提出是中国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在需求方面分析养老服务业,围绕老年人的需求,将养老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分为经济上支持援助、生活起居护理和心理精神慰藉等。老龄社会是消费拉动型和科技推动型社会,随着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老龄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9703”养老格局的转变以及养老模式的研究


吴玉韶针对养老格局的转变的研究,提出现阶段的养老格局已经从“9073”到“9703”养老格局转变[67]。伴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养老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已经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应该说已经打破了传统的“90(90%的老人居家自我照顾)+7(7%的老人接受社区照顾服务)+3(3%的老人进入机构养老)”养老的格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是依托社区平台居家养老,以挖掘社区物业资源为载体,以各类资源融合、多元功能融合、服务管理融合为形式的“9703”(97%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3%以下的老人进入机构养老)养老模式;是以社区辐射范围内居家的轻、中度失能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各方资源整合,以各类专业组织社会化机制运作的养老模式。

张若冰基于CLASS调查数据,分析养老服务的需求[68]。在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3种养老方式下,社区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心理需求,也降低了提供养老服务的成本。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为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差异性。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群体的不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社区老人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提出对策。

王桥通过研究“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以社区居家养老为核心是发展养老产业的核心[69]。居家老年人的生活成为“看家老人”“空巢老年”。“空巢老人”处于孤单状态,调查显示55%的老人对精神生活感到不满,感觉孤单和失落,生活已被社会边缘化。这也是目前迫切地、全面地推进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比较注重家庭,尤其是老年人更加注重家庭带来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

上述研究表明,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通过构建与社区养老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不仅可以缓解中国现有的养老压力,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了养老问题,也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发展作用。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等参与的多元化,是养老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在社区内设立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护理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其中大多具备医疗康复、娱乐、餐饮等服务项目,很好地缓解了居家养老的压力,即有利于照护老人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企业自身运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六)国内外典型养老服务实践


张淑谦等归纳了国内典型养老服务发展现状[70]。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践。上海市率先实行“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为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北京、浙江、广东也相继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并且获得重大突破,服务形式从单一到项目化、集约化发展。天津市2008年直接由政府“买单”为各类老年困难群体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南京市玄武区“8+1+X”居家养老模式。第二,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实践。香港的院舍服务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是香港养老服务体系的一大支柱。主要为特定的对象提供各种生活照顾、活动场所、养老设施等供养型社会福利项目。

法国属于高社会福利国家,养老服务业以居家养老为主,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在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发展,加强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和人员培训,加强监督和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发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的作用[71]。

日本养老服务模式是以家庭或亲属照顾为主体、辅之以公共福利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社区老年服务制度;推出“介户保险”;颁布与修订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庞大的专业队伍,并严格考核;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开办“老年班”和老年大学。

美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主要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于1981年就推行了家庭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设立专门的老年人福利养老院、老人日间托护中心等政策措施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瑞典建立的是“从摇篮到坟墓”普惠制式的福利保障制度。实行高福利的养老保障模式;并通过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重视并鼓励老年护理机构商业化经营、鼓励慈善团体/非营利机构兴办公益事业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72]。

英国的社会服务体系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管理。注重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完善评估体制,设置服务监督员;引导私人或志愿组织开办养老机构;开办“托老所”、好街坊”活动;享受免费公费医疗,设置专门老年医院[73]。

澳大利亚建立了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费的养老保障体系,实行老年照顾项目(HACC),以家庭为中心强化服务。此外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服务机构进行拨款,而服务机构则要通过竞标获得拨款并受政府监督。

上述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关注焦点,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政府对此做了很多探索。中国养老服务养老模式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并重转变。



(七)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avey和Patsios对比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及老年人满意度,认为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取代家庭的功能,家庭、社区应加强协作[74]。一些学者认为在资源许可范围内,城镇养老服务的供给数量主要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宏观上受政策、经济及人力资源的限制。王桥和张展新以样本代表性和总体界定问题为切入点,将城市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设计和机构养老意愿因素分析结合起来展开研究[75]。详细解析抽样调查的样本代表性偏差和研究总体缺位的问题,提出一个以中心(主)城区为研究总体的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调查设计思路,描述和讨论长春中心城四区抽样调查数据。依托该数据聚焦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全程式”定量研究,建立了调查总体与随机样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了前期研究的规范性;统计分析结果有助于养老意愿的城市比较和研究整合。



(八)养老金融发展的研究


巴曙松论述了养老金融不仅包括第一支柱养老金金融(主要是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还包括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等第二、第三支柱,分别针对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老年金融消费需求以及养老产业投融资的需求[76]。当前过于依赖第一支柱,养老金持续能力较弱。尽管中国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已大幅上升,但由于过分依靠第一支柱,养老保障基金存在很大的缺口,养老金的长期可持续能力仍较弱;2015年中国社保投入资金规模仅为社保基金需求规模的87%,填补该资金缺口仍是重大挑战。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投资受限。目前中国的养老金融产品仍集中于银行储蓄类产品,保险类产品有了一定开发,但证券类产品相对稀少,基金类和信托类产品几乎还是空白。中国政府2015年颁行规定,养老基金各类资产投资中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等领域,虽然该投资方向能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但是利率难以持续覆盖当期通膨水平,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有限,贬值压力逐渐凸显。

上述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养老金融产品仍集中于银行储蓄类产品,保险类产品有了一定开发,但证券类产品相对稀少,基金类和信托类产品几乎还是空白,房地产类产品(如以房养老)正在酝酿试点。



(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试点,扩大内需,拉动新经济增长,带动就业


有关商业补充保险助力养老服务业与经济效应,王桥指出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丧失行为能力和认知障碍,长期护理服务以及相关资金需求随之增加[77]。目前正在15个城市试点试行的长期照护保险,在保障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护理需求。国内各保险公司配合开展社会性长期照护保险,提高人们对长期照护保险的认知度。社会性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带动护理产业的发展,也由此为商业长期照护保险提供基础服务支持。“商业补充型保险”能够对接“社会性保险”服务空白部分,两种保险充分发挥其互补功能。因此,在亟待建立社会性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同时,商业补充保险也不可“缺席”。

目前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着产品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尚未达到社会共识。借鉴日本实践经验,逐步实现产业化。

第一,立法在先。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1982年,推广老年人保健设施《老人保健法》;为了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日本政府准备了10年时间,于1997年出台《介护保险法》,2000年正式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管理监督方面,制定了《指定介护疗养型医疗机构人员、设备以及运营标准》等行业管理标准。

第二,扩大了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老年人护理和生活照料需求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老年住宅、金融保险、医疗健康、大学教育等多行业需求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日本的护理服务机构有两大类,社区护理机构主要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和日托服务;专业机构是收住失能老人的养老院、护理院。政府重视发展养老保险事业与市场开发相结合,按照老年人需求培育市场。尽管护理保险制度存在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但在总体上保障了老年群体需求的养老服务。从日本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来看,在应对老龄化,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同时,带动产业开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长期照护保险实施,提供就业空间。2000年开始实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日本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拓宽就业空间。当时,一些失业者经过专业培训,取得从业资格后走进养老服务行业。日本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养老产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养老产业在服务专业化和技术专门化方面形成了产业规模,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上述研究表明,中国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达到了市场上有产品,但相比于日本以及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当前养老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适老化产品的质量、价格体系和诚信达不到市场需求,要进一步推进养老产业化发展。中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如何配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探索养老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产业体系。



(十)养老服务亟待培养人才


由于老年病常表现为多病共存、功能低下、智能障碍、肢体残疾等特点,因此照料护理专业人才应由老年病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中医学、康复学、老年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社会福祉人才组成的服务团队,要经过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和培训[78]。由于照护老年的特色专业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现有的养老设施或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少,缺乏相关政策支持,虽然需求较大,但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社会福祉学科建设滞后,已有大学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建立护理学科却迟迟得不到批准,老年介入照护专业人才培养贫乏。日本经验是实行“介入照护福祉士”的培养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高中以上学历,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共计1650个学时,并经国家二级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主要学科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社会福祉概论,老人福祉概论,障害者福祉概论,康复学,社会福祉援助技术,社会福祉援助技术演习,娱乐指导法,老人、残疾人的心理学,家政学概论,家政实习,医学基础,精神卫生,护理概论,护理技术及演习,护理实习,实习指导等。日本的《护理保险法》规定,在养老机构里,每3位入住老人必须配备1名取得护理福祉士资格的专业人员。护理福祉士与护士是不同的专业人员,日本的护理福祉士几乎来自大学或大专社会福祉学科护理专业的毕业生。

上述研究表明,中国涉老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极其缺乏。应尽快在大学、大专、中专院校设立专业学科,培养人才队伍。依托高等院校或大专院校设置专业,加快建设养老产业人才队伍。

伴随新时代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老年人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养老服务业迎来巨大发展的契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 遇见未来的自己 再启动 在牛津和哈佛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