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第六节 研究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第六节 研究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综观学术界关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主题和内容呈现先深后广的态势。首先,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思想意识的解放,消费性服务业的概念和范畴不断的明确也是伴随着每个阶段国家政策的出台,从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正式使用第三产业的概念,到2003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明确第三产业即为服务业,从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消费性服务业的概念,到201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进一步指出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11月,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再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的目标,消费性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不断聚焦,从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分类或者仅仅是对服务产品价值的探讨慢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其次,国民经济增长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研究主题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居民消费不断从物质型消费到精神享乐型消费转变的需求,多样化、细分化、高定化的消费需求也使得消费升级和转变成为学者纷纷探索的研究主题,同时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最大的,消费对不同尺度地区的经济推动作用也亟须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的证明。新经济形态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时代、“云消费”背景下消费性服务业新业态的研究涌现,特别是与电商消费、团购点评、O2O、APP、拼单等进行结合的研究。最后,研究内容的视角出现多样化、交叉融合的发展。李江帆(1984)[98]作为国内服务业问题研究的先行者,最早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了服务消费品的价值属性;赵奎菊(1994)[99]把系统动力学和投入产出方法结合起来,构建了包括“消费子系统”在内的第三产业经济模型;吴敦江和方建国(2010)[100]、张延吉和秦波(2015)[10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性服务业的核心边缘型和生活服务业的非正规就业的空间分布;王芳和沈逸君(2012)[102]从管理学的视角开发了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的选拔培育量表。在研究方法上,消费性服务业的研究不断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结合。前期学者多以对消费性服务业的现状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并偶有学者使用经济函数的方法,后期学者较多使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消费性服务业的产出、生产率、产业结构以及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也会使用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学的问卷调查方法。

今后,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着眼作进一步探索。

第一,研究内容的拓展。从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较少聚焦于政府在消费服务业的作用。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首先是政府的政策,其次是政府的投资[103]。有些消费领域如教育医疗等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这些行业成为政府干预和公共支出的重要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既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又是服务的出资人[104],政府在消费服务业中的角色定位和所承担责任的特殊性需要更多学者进行研究。同时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势必为消费服务业带来更多新的变化态势,充分释放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消费空间得以延伸,移动支付、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家庭、智慧社区、分享经济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智慧零售、无人零售、机器人餐厅等商业模式开始进入市场,未来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需要更多学者对消费性服务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以及数字经济服务平台发展与治理的新思路进行探索研究[105]。

第二,研究尺度的拓展。目前消费性服务业的研究已在国家、城市、县域等空间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也有介绍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地消费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但较少与中国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对比分析。未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分析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特大城市、国家级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等空间尺度的实证研究,还应该通过探寻国内外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对比实证研究,为我国未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参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对策。

* * *

[1] 曾山:《国务院第五办公室曾山副主任在全国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薛暮桥:《国家统计局薛暮桥局长在全国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

[2] 程宏毅:《在商业战线上全面开展群众性的红旗运动》,《前线》1958年第2期。

[3] 北京日报理论部:《关于“商业服务业工作是不是低人一等”讨论的体会》,《新闻业务》1963年第7期。

[4] 薛暮桥:《国家统计局薛暮桥局长在全国私营商业及饮食业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统计工作通讯》1955年第8期;袁文海:《城市人民公社要办好修理服务行业,为人民生活服务》,《前线》1961年第4期。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07年11月1日,人民网,http://cpc.people.cn/GB/67481/94156/105719/105723/106451/6464267.html。

[7] 廖少廉:《东盟国家的“无烟工业”——旅游业》,《南洋问题研究》1979年第2期。

[8] 白仲尧:《搞好农村饮食服务业繁荣农村经济》,《经济学动态》1980年第9期;林宏桥、徐兴田、黄祖馨、秦广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城镇个体商业服务业》,《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秦瑞杰:《谈适当恢复和发展个体商业、服务业问题》,《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9] 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0] 高涤陈:《开展服务经济研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商业经济与管理》1985年第4期。

[11] 尹世杰:《振兴湖南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财经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2期。

[12] 何正:《消费经济与第三产业——兼述广州市商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消费经济》1985年第1期。

[13] 李宝卿、张建文:《浅议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问题》,《经济问题》1985年第7期。

[14] 傅林生、张延衡:《天津市第三产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15] 易宏伟、刘仁清:《城市居民现代生活方式与第三产业》,《理论探索》1985年第2期。

[16] 黄焕中:《谈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17] 王昌隆:《垦区发展第三产业浅见》,《学术交流》1986年第1期。

[18] 王述英:《论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模式及其转换》,《南开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

[19] 叶树生:《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当代财经》1990年第2期。

[20] 李江帆:《第三产业与两大部类的关系试析》,《改革》1986年第3期;易炼红:《论第三产业产品的交换》,《经济问题》1986年第12期。

[21] 郑德如:《第三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计算》,《统计研究》1986年第3期;李江帆:《把第三产业纳入再生产公式》,《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22] 冀归山:《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特点》,《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42期;苏刚:《完善我国第三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23] 翁乾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第三产业理论讨论会综述》,《财贸经济》1994年第1期。

[24] 逄秀贞、潘悦:《论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功能的优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5] 石柱成:《第三产业市场的供求态势和运行机制分析》,《经济学家》1992年第2期。

[26] 丁禹华:《从客流人员的分类看餐旅服务业的消费档次》,《商业研究》1998年第2期。

[27] 郑鄂:《关于加快发展南京市第三产业的几个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S1期。

[28] 卿前龙:《发展第三产业要重视服务质量的特殊性》,《南方经济》2002年第11期。

[29] 张俊英:《近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服务业的影响》,《消费经济》2004年第6期。

[30] 耿莉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的特点和居民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1] 王子先:《改善服务业供给扩大服务性消费》,《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5期。

[32] 夏杰长:《论引导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财税政策》,《财贸经济》1999年第3期。

[33]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4] 赵奎菊:《北京市第三产业经济模型及其应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6期。

[35] 谭成文、杨开忠:《京津第三产业分工协作特征》,《经济地理》1999年第6期;刘东良:《我国第三产业与消费和交通电讯业关系的统计分析及其发展战略探讨》,《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年第2期;陈锡鹏:《旅游消费及其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力的定量分析》,《经济师》2003年第5期;程大中、汪蕊:《服务消费偏好、人力资本积累与“服务业之谜”破解:Pugno模型拓展及基于中国的数值模拟》,《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

[36] 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将加快发展和提升比重》,《财贸经济》2004年第7期。

[37] 胥勤利:《消费性服务业价值链的思考》,《价格月刊》2007年第7期。

[38] 周超、孙华伟:《基于消费性服务业的价值链分析》,《江苏商论》2007年第9期。

[39] 刘建国:《上海市消费服务业的变动趋势与政策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40] 陈秋玲、宋晓琳、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2007年第8期。

[41] 周勇、王国顺、李荣华:《中国信息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8期。

[42] 周勇:《中国资本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

[43] 徐伟:《发展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对策分析》,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会议论文,北京,2010年,第167页;夏杰长、毛中根:《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邹国强:《流通业、经济增长抑制与居民消费——基于消费性服务业的研究视角》,《商业时代》2013年第31期;吴晓晓、苏朝晖:《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与第三产业发展——基于199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消费经济》2014年第6期;夏杰长:《城镇化对中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张颖熙:《中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弹性研究——基于QUAIDS模型的分析》,《财贸经济》2014年第5期;郝宏杰、付文林:《劳动力技术禀赋与消费性服务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15年第2期;侯佳卉、魏君英:《农村服务业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30期;陈东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居民服务业宏观经济效应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9期;吴煜、李永浮:《居民生活服务业与人口匹配关系研究——基于上海浦东新区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2期。

[44] 杜逸冬:《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质量影响路径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4期。

[45] 谢爱良、刘忠秀、刘传玉、李学芝:《山东省消费性服务业产出的空间异质性估计》,《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4期。

[46] 王小军、张振家:《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沈阳市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5期;郑小丽:《服务现代都市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型物流运作思路》,《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

[47] 刘欣梅:《O2O:本地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赖阳、康健:《“云消费”时代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思路》,《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0期;郑秀梅:《O2O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探索》,《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32期;青玮:《上海创新试验“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上海人大月刊》2016年第7期;易旸、刘婷:《基于消费者行为的现代生活服务业业态创新研究》,《中外企业家》2016年第24期;王法辉:《本地生活服务业O2O商业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第6页。

[48] 吴敦江、方建国:《消费性服务业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海峡科学》2010年第11期。

[49] 张延吉、秦波:《非正规就业的空间集聚及与正规就业的共栖关系——基于全国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8期。

[50] 王芳、沈逸君:《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智情一体化”培育探索——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8期。

[51] 戴艳玲、刘厚兵:《生活服务业“营改增”实施要点与企业应对》,《财务与会计》2016年第14期;田小平:《生活服务业增值税征管的难点》,《税务研究》2016年第9期;刘金科、谢鋆:《生活服务业营改增的经济效应研究》,《税务研究》2017年第7期;殷珂:《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政策效果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第18页。

[52] 程大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与中国的服务性消费》,《世界经济》2009年第3期。

[53] 徐伟:《发展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对策分析》,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会议论文,北京,2010年,第167页。

[54] 夏杰长、张颖熙:《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现状、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55] 沈家文、刘中伟:《促进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

[56] 郑国中、王劲:《服务业消费聚集与城市经济双向转型——以江苏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57] 郝宏杰、付文林:《劳动力技术禀赋与消费性服务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15年第2期。

[58] 曾国平、张付玲:《城市化、服务业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1期。

[59] 魏翔:《国外休闲经济研究的发展与演进》,《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60]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2018年9月20日,中国政府网,gov.cn/zhengce/2018-09/20/content_5324109.htm。

[61] 益瑞涵、张振刚:《美、英、日三国经济发达阶段服务业发展及其动因定量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

[62] 徐伟:《发展居民消费性服务业对策分析》,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会议论文,北京,2010年,第167页;欧阳艳蓉:《消费性服务业对居民消费质量影响路径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4期。

[63] 袁琛钦、李爵、刘文龙:《中国经济增长与人均消费、人均投资以及服务业产值关系的实证分析:1985—2008》,《中国市场》2010年第44期。

[64] 郑国中、王劲:《服务业消费聚集与城市经济双向转型——以江苏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夏杰长、徐斌:《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冲击——基于STR模型的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65] 陈东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居民服务业宏观经济效应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9期。

[66] 郭正熙:《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2年,第29页。

[67] 张颖熙、夏杰长:《以服务消费引领消费结构升级: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68] 张颖熙、夏杰长:《服务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69] 李春红:《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国统计》2018年第6期。

[70] 孙亚娟:《“互联网+”时代下商贸流通组织重构》,《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71] 刘杰:《“互联网+”助力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研究》,《知识经济》2016年第3期。

[72] 张新生:《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业的思考》,《上海商业》2015年第12期。

[73] 青玮:《上海设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互联网天地》2016年第6期。

[74] 刘思雨:《大数据对生活服务业业态的影响——以零售业为例》,《经济论坛》2017年第7期。

[75] 计宁扬:《用互联网思维发展扬州生活服务业》,《科技经济导刊》2018年第11期。

[76] 青玮:《上海设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互联网天地》2016年第6期。

[77] 陈文玲:《互联网与新实体经济》,《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4期。

[78] 郭顺利、张向先、李中梅:《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移动O2O在线评论有用性排序模型研究——以美团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第23期。

[79]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80] 张新生:《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业的思考》,《上海商业》2015年第12期。

[81] 陈文玲:《互联网与新实体经济》,《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4期。

[82] 马雪静:《线上优惠券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研究——基于O2O模式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2期。

[83] 路博、金桦、张义:《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领域发展研究》,《电视技术》2017年第Z1期。

[84] 卢迪、韩银丽、徐玥:《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能媒体发展与管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周楠:《互联网背景下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要素探析》,《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24期。

[85] 赖阳、康健:《“云消费”时代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思路》,《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0期。

[86] 肖飞:《O2O模式下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6期。

[87] 《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2015年4月8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http://100ec.cn/zt/upload_data/20150408.pdf。

[88] 刘京:《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现代商业》2014年第21期。

[89] 高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零售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2期。

[90] 何军红、李仲香:《生活服务O2O带动消费模式升级的路径探讨》,《商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16期。

[91] 张新生:《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业的思考》,《上海商业》2015年第12期。

[92] 刘鹏:《O2O模式下推进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第29页。

[93] 王法辉:《本地生活服务业O2O商业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第18页。

[94] 梁达:《“互联网+”: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11期。

[95] 青玮:《上海设立“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互联网天地》2016年第6期。

[96] 张纬:《当前我国政府电子商务监管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6年,第22页。

[97] 高红冰:《平台经济崛起改变互联网治理模式》,《前线》2016年第2期。

[98] 李江帆:《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99] 赵奎菊:《北京市第三产业经济模型及其应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6期。

[100] 吴敦江、方建国:《消费性服务业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海峡科学》2010年第11期。

[101] 张延吉、秦波:《非正规就业的空间集聚及与正规就业的共栖关系——基于全国工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15年第8期。

[102] 王芳、沈逸君:《消费性服务业管理人才“智情一体化”培育探索——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8期。

[103] 周勇:《中国资本密集型生活服务业的分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4期。

[104] 刘建国:《上海市消费服务业的变动趋势与政策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105] 刘立君:《消费升级了,我们怎么看》,《科技智囊》2016年第9期;冯超颖:《创新发展背景下智慧餐饮管理模式构建》,《现代企业》2017年第4期;孙为民:《零售走向智慧与定量发展阶段》,《时代经贸》2017年第22期;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中国科学基金》2019年第3期;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挥新消费引领优势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3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