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逐渐被重视(1985—2000)

书籍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第四节 生产性服务业研究逐渐被重视(1985—2000),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1986年4月,六届四次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第三产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主流,相关文献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1984年,以第三产业为题目的文献只有25篇,1985年达到274篇,1986年有152篇。1985年主要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三产业统计制度,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相关文献暴增。而从1986年开始,关于第三产业发展战略及功能、作用等相关文献开始增加,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进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融入这些研究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文献之中,只有极少数文献专门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但基本都是介绍性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理论等的系统性研究,主要出现在2000年之后。



一 对服务业生产功能的研究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概念引入国民经济核算之中后,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服务业的生产功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三产业专题组(1986)[21]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直接为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部门严重落后”,损害了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商业流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进程”。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化不足,即“企业自我服务体系”的存在。袁培树(1986)[22]也指出,社会上对第三产业功能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忽视了服务业对社会生产有调节和组织功能、对社会分工有促进功能。因此,第三产业可从为人们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为组织和协调产业之间的关系、为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服务的第三产业等视角理解,同时,他看到了企业服务内置的问题。1987年,中国经团联和广东省社科院等十几个单位联合在广州召开第二次“全国第三产业理论讨论会”,在会上,有专家提出,第三产业不仅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而且促进、带动它们向更高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产业可以决定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还有专家提出,第三产业和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基础”与“非基础”关系,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关系[23]。吴春波(1988)[24]提出,第三产业既可服务于消费领域,也可服务于生产领域。“经济服务化”主要是为生产领域服务的部门扩张,这包括纵向扩展(新的服务部门产生)和横向深化(一二产内部的服务部门扩大,以及这些部门的独立)。

徐芦、赵德昆、杨书兵(1993)[25]从专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视角分析了第三产业对工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他们指出,发展第三产业能“推动整个生产领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生产社会化进程,促使技术进步,最终使第一、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倪小庭(1992)[26]提出,正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对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制约。

1992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全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27],“只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各类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创造必要的条件”。“要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行业有更快的发展。”“为商品经济服务的一些行业,特别是金融、信息、会计、审计、法律和咨询等行业处于落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投入多、消耗大、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从中央工作层面以及理论层面,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肯定,这使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内容有了政策依据。



二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理论的传播和阐释


从整体上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在2000年之前,仍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在1985—2000年间,研究者提出很多相关的概念,如生产性劳务、生产服务业、生产性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生产者服务等。从整体上看,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接近生产性服务业,但又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体现了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在普遍进入人们视野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争议和讨论。熊映梧(1987)[28]提出,可以将服务业分为初级产业,主要是为生活服务的行业;中级产业,主要是提供能源、交通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行业;高级产业,主要是信息、咨询、金融等行业。从他的分类来看,中级产业与高级产业,基本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贾英勋(1989)[29]虽然没有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但是,他提出了一个与之相近的概念,即“生产性劳务”。他通过对劳务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生产性劳务与消费性劳务,而前者的概念,已接近于我们今天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30]。在我们所查阅的文献范围内,第一次使用“生产服务业”(从内容看,这个生产服务业就是我们今天的生产服务业)为题的论文是一篇介绍美国生产服务业的论文[31],发表于1991年。该文认为,生产服务业进行的活动通常被归类为一般公司、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这是从服务对象来划分,并介绍了生产服务业的外延[32]。但是,这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同时,孙尚清、马建堂(1991)[33]在讨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时,将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第三产业、生活性第三产业、中介性第三产业、发展性第三产业。他们划分的四类中,将生产性第三产业与中介性第三产业合并,大概相当于“生产性服务业”。但他们将旅游业放到生产性第三产业。第一篇以“生产性服务”为题的论文发表于1993年[34]。该篇论文对生产性服务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那些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生产性服务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作者还认为,生产性服务是由内容各异的许多专业服务业构成的。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历史上,1993年出版的译著《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35]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中系统介绍了“生产者服务”的理论框架,并指出,生产者服务部门的重要作用是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因此,生产者服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些思想,到今天仍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精髓。但是,该书在出版之后的几年中,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该书仅被引用了两次。

之后,还有一些文献陆陆续续提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如于刃刚(1997)[36]、侯学钢、宁越敏(1998)[37]等。姚为群(1999)[38]则是一篇较为系统介绍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作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内容的文献。该论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作出了定义(即“指在那些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过程的投入而发挥作用的服务”),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服务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生产性服务。他还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原因,即“服务生产的外在化”。因此,他认为,生产性服务在经济结构转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从整体上看,这篇论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各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均有所涉及,只是限于当时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整体氛围仍未能形成,故该文对这些问题均未能深入研究。

从整体上看,在2000年之前,对生产性服务业各个方面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研究只是一些思想的火花,还有一些研究只是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或者简单地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对其外延、发展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均未能深入,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生产性服务业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