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第六节 研究展望

书籍名:《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推荐阅读: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txt下载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笔趣阁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顶点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快眼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70年》第六节 研究展望,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当前,服务业正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现象、新领域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必然不断增多,而学术研究方法和工具亦在不断完善,必然深化对服务业发展及其就业规律的认识。可以展望,新的研究领域将会不断涌现。



一 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


近年来服务业快速发展,其规模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促进发展质量的提升是服务业必然的路径选择。但高质量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指标体系、阐释体系,乃至国际可比的标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如何契合,以及相应的对策路径,必然需要高质量的客观研究作为支撑。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服务业深入参与全球分工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以及服务业高端化与劳动力市场筛选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等。



二 深入研究服务业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技术进步势不可当,关于服务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由于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较大,涉及的子行业较多,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还将持续深化。服务业技术进步对不同年龄、不同技能水平等异质性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职业转换、工资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就业政策的完善将是这类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 服务业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


在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时代,不少服务业偏向于女性劳动者,而由于生产率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以男性劳动者为主。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及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女性劳动者与男性劳动者在生产率方面可能消除差异,女性劳动者能够顺理成章地更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并获得与男性均等的晋升机会吗?尤其是在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一些排斥女性劳动者的隐形歧视手段已经出现。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新动向,对于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服务业本身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四 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


随着新业态的涌现,尤其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在服务业领域的极大推广,使得企业边界快速模糊并趋于消弭,打破了传统的稳定捆绑式的雇佣关系,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雇佣期限等更加弹性化,使劳动者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远距离获得工作机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更加富有弹性,择业和创业更加自主灵活[65]。这样一来,一些劳动者可能同时有多个雇主,也可能很难确定确切的雇主,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所指劳动关系的范畴,在此背景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或者劳动争议如何妥善解决,从而在全社会整体层面上形成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议题,但相关的研究目前还相当欠缺。



五 农村服务业发展与农村服务业就业问题


过去的服务业就业主要以城镇为空间,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农村消费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业可能在农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过去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需求会伴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不断释放;一些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近年来回流意愿逐渐增强,也会将充足的资金流和业务流逐步带回到农村市场,能够产生潜在的服务供给。不过,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对价格的敏感性,乃至对服务业产品的需求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可能与城镇居民具有明显区别,且农村市场相对城镇市场而言更加分散,因此,有必要对农村服务业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现状、特征及未来趋势展开深入研究,进而为“2020后”的扶贫增收和农村居民生活的全面改善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建议。

* * *

[1] 沙吉才、孙长宁:《论社会主义的服务劳动》,《财贸经济》1981年第3期。

[2]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修订版)》,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8—80页。

[3] 戈力:《实现1959年商业部门劳动力计划的几个主要措施》,《劳动》1959年第5期。

[4] 商业部组织技术局:《商业企业挖掘劳动潜力的基本经验》,《劳动》1960年第6期。

[5] 北京日报理论部:《关于“商业服务业工作是不是低人一等”讨论的体会》,《新闻业务》1963年第7期。

[6] 草英、攸全:《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62年第9期;徐节文:《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光明日报》1963年12月16日;许柏年:《略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江海学刊》1964年第1期;许柏年:《再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何炼成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65年第5期;胡培:《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浙江学刊》1963年第1期。

[7] 何炼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3年第2期;何炼成:《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5年第1期。

[8]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争辩的更多探讨,详见本书第一章。

[9] 周绍溪:《关于商业营业员的工资制度问题》,《劳动》1959年第21期。

[10] 刘英传:《我对商业部门实行计时加奖励的工资制度的体会》,《商业研究》1978年第3期。

[11] 梁志高、厉璠:《扩大上海劳动就业的几点建议》,《社会科学》1979年第4期。

[12] 戴云蒸、肖清益:《发展第三产业是广开就业门路的重要途径——对太原市北城区的调查》,《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

[13] 沙吉才、孙长宁:《论社会主义的服务劳动》,《财贸经济》1981年第3期。

[14] 李江帆:《略谈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日趋增多问题》,《学术研究》1982年第1期。

[15] 徐节文:《我国的就业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2期。

[16] 张军、李陵生:《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与发展第三产业》,《理论学习》1985年第5期。

[17] 杨海涛、胡军:《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18] 陈书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19] 李志猛、李世峰:《“七五”期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第1期。

[20] 周天勇:《第三产业扩张就业机会的国际比较及其条件分析》,《经济纵横》1992年第8期。

[21] 潘茂理、赵以国:《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中国改革》1996年第8期。

[22] 陈书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23] 李志猛、李世峰:《“七五”期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第1期。

[24] 周天勇:《第三产业扩张就业机会的国际比较及其条件分析》,《经济纵横》1992年第8期。

[25] 沈柏年、卢建、陈永杰、方宇:《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与发展政策研讨会纪要》,《管理世界》1992年第3期。

[26] 潘茂理、赵以国:《第三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中国改革》1996年第8期。

[27] 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28] 夏杰长:《运用公共财政政策提升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水平》,《中国财政》2004年第8期。

[29] 郭晓鸣、徐薇:《城市或城镇——农民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2期。

[30] 王海宁:《第三产业不是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一种现实的反思》,《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1]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财贸经济》2006年第11期。

[32] 曾巩:《我国第三产业成长阶段及发展对策》,《管理世界》1986年第5期。

[33] 沈柏年、卢建、陈永杰、方宇:《中国第三产业增长与发展政策研讨会纪要》,《管理世界》1992年第3期。

[34]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财贸经济》2003年第10期。

[35] 余惕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中国集体工业》1997年第11期;刘郑:《发展居民服务业是创造再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求知》1998年第2期;钟水映、辜胜阻:《都市服务业的发展与流动人口就业》,《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5期;曾国平、曹跃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2期。

[36] 夏杰长:《运用公共财政政策 提升服务业吸纳劳动就业的水平》,《中国财政》2004年第8期。

[37]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8] 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6期。

[39] 梁东黎、张淦:《服务业就业占比的决定:“鲍莫尔-富克斯”模型再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40] 丁守海、陈秀兰、许珊:《服务业能长期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吗》,《财贸经济》2014年第8期。

[41] 蔡昉:《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42] 魏作磊、邝彬:《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一项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09年第11期。

[43] 张川川:《地区就业乘数: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世界经济》2015年第6期。

[44] 袁志刚、高虹:《中国城市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乘数效应》,《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45] 罗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与就业技能结构变动》,《中国人口科学》2019年第3期。

[46]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财贸经济》2006年第11期。

[47] 蔡昉、Freeman Richard、Wood Adrian:《中国就业政策的国际视角》,《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48] 张志明、崔日明:《服务贸易、服务业FDI与中国服务业就业结构优化——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财经科学》2014年第3期。

[49] 李杨、张鹏举、黄宁:《中国服务业开放对服务就业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6期。

[50] 刘再起、刘灵、钟晓:《中国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就业的影响——基于WIOT的经验数据分析》,《学术月刊》2018年第12期。

[51] 郭文杰、李泽红:《劳动力流动、服务业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52] 肖智、张杰、郑真真:《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内生性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12年第2期。

[53] 李惠娟:《异质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54] 魏君英:《服务业信息化的就业效应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

[55] 王静:《价格扭曲、技术进步偏向与就业——来自第三产业分行业的经验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56] 党秀静:《技术进步条件下我国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

[57] 朱土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动力估计:1980—2010》,《财贸经济》2013年第5期。

[58] 都阳:《就业政策的阶段特征与调整方向》,《劳动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59] 丁守海、丁洋、沈煜、南毓:《新常态背景下服务业就业的滞后风险》,《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9期。

[60] “服务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研究”课题组:《服务业发展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调研世界》2016年第10期。

[61] 夏杰长、李芳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就业特征与趋势研究》,《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7期。

[62] 曹佳:《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就业效应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17年第9期。

[63] 张车伟、王博雅、高文书:《创新经济对就业的冲击与应对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7年第5期。

[64] 张车伟:《新经济为就业增长注入新动力》,《教育经济评论》2017年第2期。

[65] 张车伟、赵文、王博雅:《数字经济带来就业市场新变化》,《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1日第2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新中国人口学研究70年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有钱女人怎么做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赢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有一种缺点叫聪明 正向思考:预约你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