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心理韧性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心理韧性

不安全依恋-焦虑型

书籍名:《心理韧性》    作者:伊丽莎白·A. 斯坦利
推荐阅读:心理韧性txt下载 心理韧性笔趣阁 心理韧性顶点 心理韧性快眼 心理韧性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心理韧性》不安全依恋-焦虑型,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第二种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名为不安全依恋-焦虑型或不安全依恋-矛盾型。如果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不可预测或者与婴儿预期的不一致,比如她响应的是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绪,而非孩子的,那么婴儿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35]这样的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应激唤醒和需求,她们可能会(在感到焦虑或愤怒时)通过压力传染而过度唤醒她的婴儿,抑或无法(在感到抑郁或沮丧时)与自己的孩子互动,给他们哺乳或与之玩耍。由于母亲的情感需求和应激唤醒水平通常推动着亲子间的关系,因此她可能会对孩子的需求和应激唤醒水平进行前后不一致的协调,并且常常会忽视它们。从本质上看,这样的母亲向自己的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即“我可能会关照你,但也可能不会,这取决于我当时的情况”。

这样一来,婴儿再一次默默适应了这种不一致性。因为不确定自己父母有多可靠,这名婴儿有可能表现出谨慎、矛盾、焦虑、愤怒或无法安慰的特质。正如第4章解释的那样,当生存脑感知到某些事情不可预测和无法控制时,它更有可能认为这是更大的威胁。

如果没有持续的调节和父母的帮助来降低应激唤醒水平,焦虑儿童的神经系统有可能会经历长期的应激唤醒状态,同时难以实现腹侧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恢复。此外,由于母亲的需求和情绪常常凌驾于婴儿内在状态之上,所以婴儿的生存脑和神经系统会将这种状态内化,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忽视自己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与回避型儿童相比,焦虑型儿童可能更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其内在状态与外在行为也更加一致。[36]表面上,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持续或夸张的负面情绪。因此,创伤研究者常将这种模式称为“感觉而非处理过程”。

焦虑型的主要关系策略是“希望从关系中获得更多”,而这会导致这一类型的人专注于人际关系和未能得到满足的关系需求。这种专注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取悦他人的同时寄望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甚至试图通过发泄、尖叫、退缩、噘嘴、乱搞男女关系或其他“抗议行为”引起某些人的注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37]此外,这些人还会纠缠于人际关系。在上述所有这些策略背后,具有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可能无法认识到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性,哪怕这种关系在“客观上”是安全的。

具有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对他人的情绪变化更为敏感,同时对他人的暗示也更加敏锐,解读起来也更加准确。[38]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的生存脑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小心地解读协调能力不稳定的照料者的需求和情绪。然而,由于他们通常会习惯性地应激,所以他们的思考脑功能可能会退化,从而导致他们误读这些暗示,匆忙形成结论,然后过度反应。

不安全依恋-焦虑型人通常在较窄的耐受窗中活动,而且经常要应对生存脑的劫持。他们的应激唤醒阈值通常较低,很容易受到过度刺激,情绪大幅波动。他们默认的程序倾向于使用与第二道防线有关的策略,也就是战或逃反应(交感神经系统)。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在痛苦,而这只会使其徒增痛苦,然后严重依赖身边的其他人去帮助他们解决自己应激过度的反应。他们常常很难在压力或消极情绪过后“平静下来”。他们也可能认为自己无力控制情绪,理由是他们无法照顾好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焦虑型依恋模式的成年人倾向于选择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39]他们总是会感受到孤立的压力,同时害怕被抛弃。他们往往会向自己的伴侣寻求过多的安慰。也许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可能会利用慢性压力和消极情绪拉近自己与伴侣之间的距离,并且担心如果表现出恢复的迹象或是平静下来就会导致伴侣的抽离。他们不会像逃避型成年人那样不忠,但他们比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更容易出轨,特别是在为了实现未被满足的亲密需求,希望引起自己伴侣的注意或想要“报复”他们的时候。[40]与此同时,他们是所有依恋类型中最有可能留在不幸的亲密关系或婚姻中的人。

研究表明,6%~22%的成年人的依恋类型属于不安全依恋-焦虑型模式。[4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