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38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38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关于戈伊苏埃塔和基奥,巴菲特是这样评价的:“如果你拥有1927年的洋基队(Yankees),那么你唯一的愿望就是它能长生不老。只要我们的团队中有他俩这样专注的人在,我就不用担心公司的生意。即便你给我1000亿美元,让我抢占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领军地位,我也会把钱还给你,并告诉你,我办不到。”
    编者注:戈伊苏埃塔于1997年离世,基奥也退休了。新任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艾夫斯特(Douglas Ivester)既不是洋基队的贝比·鲁斯(Babe Ruth),也不是卢·格里克(Lou Gehrig),他表现得更像是个球童。所以,在2000年初,《财富》杂志就此刊发了下文这篇独家报道。
    
    37 可口可乐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节选)
    
    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关于道格拉斯·艾夫斯特的一些谜团:他52岁,担任首席执行官刚过两年,突然辞去了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务。事实上,他是被迫的,而且当时的压力很大。
    当然,在这短暂、不快乐的任期内,艾夫斯特一直饱受争议。与他每天共事的助手在得知他们固执的老板撂挑子不干的消息后,和其他人一样大吃一惊。这位助手还透露说,12月的第一天,一个普通的星期三,跟往日没什么不同,艾夫斯特甚至还从亚特兰大飞往芝加哥参加了与麦当劳高管的例会。
    可当艾夫斯特回来之后,一切似乎都改变了。直至最近消息披露之后,我们才知道,艾夫斯特在芝加哥期间,还参加了一个非常秘密的、由可口可乐公司两位最重要的股东沃伦·巴菲特和赫伯特·艾伦(Herbert Allen)召集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两位股东告诉艾夫斯特,对于他的领导能力,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过去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巴菲特都隐居幕后,艾伦则与艾夫斯特就其晦涩的管理风格有过多次讨论。不过,这次却大为不同,据可靠消息称,巴菲特和艾伦,作为董事会两位重量级人物,告知艾夫斯特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不应该再继续掌舵可口可乐公司了。变革的时候到了。
    这次会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火药味儿,甚至充满了同情心,而且会面没有谈及公司下一步的计划,很快就结束了。可以想象,艾夫斯特本应该抗争、反击。同样,巴菲特和艾伦本也可以在两周后的股东大会上强制通过他们的决定。鉴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巴菲特本人控股31%)握有可口可乐公司2亿股或者说是8.1%的股份,艾伦握有900万股,这两位董事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不论会议结束时每个人心里想些什么,艾夫斯特在回到亚特兰大后的那个周日,立即召集了董事会紧急会议,宣布了辞职的决定。他的声明震惊了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公司职员乃至整个华尔街,甚至是即将接替他的人:道格·达夫特(Doug Daft)。这位56岁的澳大利亚人此前一直负责可口可乐公司在亚太地区的运营。
    编者注:达夫特坚信,可口可乐公司应该致力于研发非可乐饮品。2000年初,在他接手之后,他开始推动157亿美元并购拥有佳得乐(Gatorade)品牌的桂格燕麦公司(Quaker Oats)的交易。按照约定,双方将运用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进行交易,而巴菲特坚信,运用股票进行并购会使收购方得不偿失。董事会就此问题展开了长达5个小时的激辩,巴菲特对该交易持反对态度。下文就是我对这场辩论的一段记述(选自2001年一篇的补充报道)。
    
    巴菲特果真是重量级的人物。尽管不止一位股东反对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桂格燕麦公司,但巴菲特的影响力显然要更大一些。如果董事会上的某个提议只是“小口啃咬”股东利益,巴菲特一般不会发表言论;可如果是狮子大开口,他就不会坐视不管了。在这个案例中,他认为可口可乐公司要用股票支付的价钱实在太高,它要付出自己超过10%的股份才能完成交易。即便从长期来看,强强联合有一定的互相促进的作用,但也没能打动巴菲特投赞成票。和巴菲特辩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必输之仗,因为他太有逻辑性,也太聪明了。
    
    TAP DANCING TO WORK
    巴菲特花絮
    内维尔·伊斯德尔(Neville Isdell)在达夫特之后接任了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他掌舵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增长滞缓,遭受了市场的冷落。下一任首席执行官穆赫塔尔·肯特(Muhtar Kent)于2008年接手可口可乐公司,当时恰逢次贷危机爆发。不过,在他的带领下,可口可乐公司在过去的这几年里涨势良好,到了2012年中期,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已经涨到了每股39美元(在1998年的大牛市中,股价曾达到历史最高值41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依然紧握着手中的4亿股股票。相比于当初他们花费的13亿美元,2012年中期,这些股票的市值已达到156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回购股票的举措更是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股比重上升到8.9%。巴菲特(呃,暂时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放一边)仍然坚信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企业。
    ——卡萝尔·卢米斯
    
    我们采取的策略排除了传统的“多样化分散风险”的教条。许多权威人士会言之凿凿地说,我们的这种策略风险巨大,这点我们不敢苟同。我们相信集中持股的做法同样可以大幅降低风险。通常风险低的股票,是那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企业,而且在购买时,我们内心不会存在强烈的不舒服的感觉。在这里我们按照字典里的解释给风险下个定义:系指受到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
    然而在学术界,却喜欢给投资风险下不同的定义,坚持把它当作是股票价格或投资组合相对波动的程度,也即个别股票相较于大盘的波动幅度。运用历史数据与统计的方法,这些学者就能计算出一只股票“精确”的Beta值,代表其过去的相对波动幅度,然后根据这项公式建立一套晦涩难解的投资与资金分配理论。他们渴望找出可以衡量风险的单一统计值,却忘了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对于企业的所有人来说,在我们眼中持股人就是公司所有者,学术界对于风险的定义实在是有点儿离谱,甚至有点儿荒谬。举例来说,根据Beta理论,若是有一只股票的价格相对于大盘下跌的幅度更高,就像我们在1973年买进华盛顿邮报集团的股票时一样,那么其风险远比原来高股价时还要“更高”,如此一来,要是哪天有人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整家公司卖给你,你是否也会认为这样风险太高,而予以拒绝呢?
    事实上,真正的投资人喜欢波动都还来不及……这是因为市场波动的幅度越大,就更有机会出现一些好公司的价格低廉的情况。很难想象这种低价的优惠会被睿智、精明、不放过任何机会的投资人视为“有害”。
    
    问:如何在航空业以最快的速度成为百万富翁?
    答:首先,你得有10亿美元做家底。这当然只是句玩笑话,据《财富》杂志估计,巴菲特投资全美航空公司的3.58亿美元已经遭遇了大约2亿美元的账面损失。
    表象之外,巴菲特实则展现了自己强硬的一面。全美航空公司1994年的行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公司不能让工会同意削减成本,他和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将会辞去全美航空公司董事的职务。在所有经营国内航线的航空公司中,全美航空公司的成本是最高的,公司此次旨在削减10亿美元的经营费用,其中的半数来自工资的压缩。
    和其他业内人士一样,巴菲特也不愿谈及全美航空公司未来将驶向何处。不过,1994年9月8日发生在匹兹堡附近的一场空难,造成132人死亡的惨剧,让公司的未来更加阴郁,甚至黯淡无光。观察者起初都希望这场灾难能够促使飞行员、机械师以及空乘人员同意削减开支的计划,但结果不遂人愿。航空公司飞行员协会(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的罗伯特·弗洛克(Robert Flocke)说:“每次公司陷入困境,都会首先拿飞行员开刀,然后把节省的钱乱花出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