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9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市场经济往往会给参与者不成比例的回报。凭借嗓音、身体构造、体力或智力等天赋,人们拥有了大量从未来的国民产出中得到巨额的财富的凭证,这些凭证和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资本没有什么不同。投对了胎也能在一出生就拥有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如果通货膨胀造成的投资零回报能劫富济贫,从这些有着巨额财富的幸运儿手中,把国民产出的更大一部转移给其他人,比如那些努力工作,只是没那么幸运的公民,那么,这对一个公平的世界不会有什么损害。
    然而,以牺牲富裕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改善工作者福利,这种做法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工作者所得的报酬已经是股息的28倍,而很多股息会流向养老基金、非营利组织,比如大学和并不富裕的个人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所有富裕股东的股息都转移到工作者的报酬中,其实远比不过经济增长对提高实际工资所做的贡献;而且这种转移我们只能做一次,因为这无异于杀掉一头奶牛或者一头猪。
    因此,对穷人来说,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贫富差距,甚至连短期的实际帮助都没有。穷人的经济状况会随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总体影响而起伏,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是好的。
    要大幅改善普通人的经济状况,就需要足够的资本。只有大量新资本投入到现代的生产设施中,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如果产业缺乏资本来创新以及购买昂贵的新设备,即使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政府的许诺,也将一无所获。无论是苏联人还是洛克菲勒都理解这个公式。这一公式在日本和西德(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已经被应用,并且产生了惊人的成功。高资本积累率让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即便美国相对于它们有着能源优势,但它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也远超于我们。
    为了理解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的真实影响,需要一点数学计算。让我们回到12%的净资产收益率。该收益率是除去了折旧之后的,也就是说这是扣除了厂房和设备损耗的收益率。当然,这其中存在一个假设,就是厂房和设备可以在未来能以与当初相似的价格买到。
    让我们假设利润的一半用来股息,剩下的6%用于为未来增长提供资金。假如通货膨胀率很低,比如2%左右,那么该利润的大部分将源自实际产出的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必须额外投入2%在应收账款、库存和固定资产上,明年的实际产出才能保持今年的水平。剩下的4%将会用于购置新设备或修建新厂房,这将带来更多的实际产出。显然,2%的虚幻利润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只有剩下的4%能带来实际增长。如果人口增长1%,那么这4%的实际新增利润会转化为3%的人均纯收入的真实增长。这看似非常粗略的估算,却一直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
    现在,让我们算算在7%的通货膨胀下,还有多少能剩下支持真实的增长。答案是,如果分红政策不变和杠杆率保持不变,什么都没有。12%的净利润中的一半用于股息,剩下的6%即使全部投入,也很难保持明年的实际产出与今年持平。
    许多企业在正常的派息之后,所剩的留存利润实际上已无法为自身业务的扩张提供资金。面对这种窘境,它们就会各出奇招。它们暗自发问,怎样才能在不触怒股东的情况下减少甚至停止支付股息?我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好消息:现在已经有这样的方案了。
    在最近几年,美国的公用电力企业几乎已经丧失了支付股息的能力。除非股东同意购买其增发的股票,否则它们就无法继续支付股息。1975年,电力企业支付了33亿美元的普通股股息,却要求投资者返还34亿美元。当然,电力企业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什么声誉。也许你还记得,1974年,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Consolidated Edison Inc.)直截了当地告诉股东,公司再也没有钱可用于支付股息了,而市场用灾难“回馈”了这种坦诚。
    现在,更精明的公用事业类企业继续甚至还增加季度股息,但要求不论新的还是老的股东返还这些钱。换句话说,企业会增发新股。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资本被转给了税务部门和股票承销商。然而,每个人似乎都兴致勃勃,特别是承销商。
    受到这些成功案例的鼓舞,一些公用事业企业想出了更便捷的方法:企业宣布支付股息,股东来交税,然后再快速发行更多的股票。虽然没有现金转手,但美国国税局一如既往地“剥削”股东。
    比如,在1973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推出了一项股息再投资计划。据说这家公司是非常关心股东利益的,考虑到金融界的风气,这种计划的实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计划的本质无异于《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1976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向其290万名普通股股东发放了23亿美元的股息。该年年底,共有64.8万名股东(前一年是60.1万美元)在该公司增发的股票上再投资了4.32亿美元(前一年为3.27亿美元)。
    举个有趣的例子,假设所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东都参与了这项计划,那么,股东将收不到一分钱的现金,这与爱迪生联合电气公司决定不发放股息如出一辙。非但如此,290万股东还被要求为他们的留存利润支付所得税,因为那一年留存利润被改名为“股息”。假设1976年的“股息”总额为23亿美元,股东按平均为30%的所得税税率缴税,那么,为了这份不可思议的计划,他们最终将向美国国税局支付约7.3亿美元。此情此景,想象一下,如果董事会决定将股息加倍,股东们会有多高兴?
    随着企业在积累真实资本的问题上的奋力挣扎,我们必将看到各种变着花样降低股息的做法。显然,从不同程度上克扣股东权益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7%的通货膨胀率和12%的净资产回报率叠加在一起,会减少支持企业实际增长的资本。
    因此,当传统的私人资本积累方式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失效时,我们的政府就会更多地介入:以刺激资本流向工业部门。这样做可能像英格兰一样失败,也可能像日本一样成功。日本式的积极干预,需要政、商、劳工的热情结合,美国显然非常稀缺这种文化和历史基础。幸运的话,我们会避免重蹈英格兰的覆辙。在英格兰,所有部门争夺自己的那份蛋糕,而不是合力把蛋糕做大。
    然而,总的来讲,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会听到更多有关投资不足、滞胀和私营部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消息。
    
    TAP DANCING TO WORK
    巴菲特花絮
    以下这个小花絮,或许让我们更能看清巴菲特究竟是谁。巴菲特在1977年还不为人所知。如今,他的很多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我们也不想再赘述。但我想强调的是,当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为3500万美元,他的蓝筹印花公司(Blue Chip Stamps)的市值大约为1000万美元,而且两家公司都在投资领域异常活跃。所以,为什么一个对股市如此不乐观的人会购买那么多股票?“部分是因为习惯,”巴菲特回答说,“部分是因为股票意味着企业,经营企业远比拥有黄金或是大农场有意思多了。另外,在通货膨胀的时代,股票或许也是‘迫不得已’的最佳选择了,但前提要以比较合适的价格买进。”
    ——卡萝尔·卢米斯
    
    在巴菲特的帮助下,格林内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捐赠资金的运作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直至本文在《财富》杂志发表之前,这件事一直未被人所知。本文揭示了该事件的核心部分,1976年,格林内尔学院出人意料地花费1290万美元(其中只有200万现金,剩下的均为无追索权贷款)买下了代顿市的一家电视台,而巴菲特曾认为这或许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资产”。尽管电视媒体的价格持续看涨,但巴菲特没多久就准备让格林内尔学院撤出了。1980年,这家持有仅4年的电视台就被赫斯特集团(Hearst Corporation)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