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第2页

书籍名:《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作者:佚名
推荐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txt下载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笔趣阁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顶点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眼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第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书中的文章和摘录大部分是由我和其他大约40位《财富》杂志的撰稿人完成的,其中约翰·休伊(John Huey)、瑞克·柯克兰(Rik Kirkland)和安迪·瑟沃(Andy Serwer)都先后升至主编,休伊后来还担任了《时代周刊》的总编。巴菲特自己也是作者之一,他曾特意为我们撰写了两篇重要文章。另外,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的草稿中透露过许多内幕故事,我们在编辑时都删掉了,这次也会加入本书中单独成文。众所周知的商界写手比尔·盖茨也会在本书中出现。
    本书的内容,如同作者的人数一样,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一直秉持的原则是,避免重复。整理成书的过程中,重复的内容基本都被剔除。事实上,做到这一点相当容易,因为巴菲特自己就一直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读完此书,你将能够看到巴菲特在商业领域的人生轨迹。提及他的第一个故事发生于1966年,其实文中只有一句话提到了巴菲特,当时我的笔墨主要着力在另一个人身上,他就是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Alfred Winslow Jones)。不仅如此,我还把巴菲特的名字拼错了,少写了一个“t”。尽管有些徒劳,我还是试图宽恕自己的失误,自我安慰道:“1966年那会儿,在奥马哈,有很多投资人知道巴菲特,因为他使他们大富大贵,但在除此之外的地方,几乎无人知晓巴菲特是何方神圣。一晃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也仍未站稳脚跟。”当《财富》杂志在1983年聘请自由作家安德鲁·托拜厄斯(Andrew Tobias)写一篇关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文章时,托拜厄斯还没听说过这号人物。这也就意味着,托拜厄斯错过了一个大题材,巴菲特于1977年写给我们的有关通货膨胀的文章。巴菲特至今还会不断收到有关这个话题的邮件。
    本书的中间部分,起始于1988年我写的一篇文章《巴菲特内幕》(The Insid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主要讲述巴菲特成为投资家之后,是如何迈向企业家的新领域的。接下来,当然就是他如何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变成美国企业巨擘的故事。其实,现在几乎已经没人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当初有多么微不足道。1965年,巴菲特接管该公司之时,它只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家纺织厂,其距离《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门槛绝对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到2011年时,在500强榜单上它已经跃居第7位。这个排名是以公司总收入为根据的,这是世界500强排行榜最看重的一项数据。而按照巴菲特所最认可的一项数据,即市场价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则排在第9位。
    这一切居然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而且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本书最后的内容,也是巴菲特事业轨迹的完结部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巴菲特已决定把他的投资和商业活动转向慈善事业。踏出这一步并不需要他发明某种理念。他从不相信继承遗产这回事,所有的钱几乎都被他投向了慈善事业。巴菲特曾一度觉得小他两岁的妻子苏珊·巴菲特(Susan Buffett)会比自己长寿,由她将所有的钱用于慈善事业是最好的选择。然而2004年的时候,苏珊却因突发脑卒中去世了。这使得慈善事业的重任又重新落到巴菲特的肩头,因此,他才在2006年声明将立即捐出自己的巨额财产。紧接着,他又在2010年,与盖茨夫妇共同发起了“捐赠承诺”(Giving Pledge)。《财富》杂志总是会率先报道这些事件,其实本书所有的封面故事都是如此。
    你可以让一个人脱离投资行业,但是你不能剥夺他与生俱来的投资能力,这点毫无疑问。书中的最后一个故事,节选自巴菲特2011年致股东的信,他阐释了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以及他自己所偏爱的类型。他的选择并不出人意料,但是读完这本书,收获一些巴菲特的投资建议应该也不是坏事。
    对于我来说,为了完成这本书,相当于重温了1954年至今,我在《财富》杂志的整个职业生涯,其间我总是不断提醒自己:“别忘了巴菲特名字里有两个t。”不过,这项工作更长远的意义,则在于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受益终身。巴菲特出色的投资和经商天赋、卓越的创造力以及同样重要的一点,永不停止的思考,都值得我们体会。
    知名作家威廉·巴克利(William Buckley)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评说过巴菲特和《财富》杂志之间的关系,我援引至此:“在沃伦·巴菲特成长为沃伦·巴菲特的过程中,《财富》杂志和我非常幸运地一直站在他身旁。”
    
    本是关于沃伦·巴菲特的一本书,却以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作为开端,未免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将1966年有关琼斯的这段历史作为开篇,再合适不过了。这是巴菲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财富》杂志的版面上,不过令人羞愧的是,我们把巴菲特的名字拼错了,漏掉了一个“t”。这是我犯下的低级错误。当我和约翰·卢米斯(John Loomis,那时还是一位机构证券推销员,后来成为我先生)见过巴菲特本人后不久,他还致电小小嘲笑了我一番。不久,巴菲特和他的妻子苏珊,邀请我和约翰去纽约和他们共进午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朋友关系,也可以说,为本书的撰写埋下了种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本文将琼斯以及其“对冲”的理念介绍给了全世界。琼斯并不是华尔街第一个创建私募基金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很早之前就成立了私募性质的合伙公司了。不过琼斯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激发起了大众对对冲的兴趣。对于那些急于践行“琼斯式”基金理念的人,这篇极为通俗易懂的文章可谓正当其时,因此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人们总爱将本文视为对冲基金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细心的读者往往会注意到,本文第一句话充满着难以掩饰的疑虑:“有理由使我们相信……”这实在不像是斩钉截铁的宣言。当然,我的疑虑不是空穴来风,尽管我查阅了琼斯公司的历史,几乎认定无人能出其右,但我的调查并未能穷尽其他所有投资者,所以我也不敢下十足的论断。
    随后,我们拿到了奥马哈的巴菲特合伙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 Ltd.)的成绩单,而之前我们已掌握了琼斯公司10年的业绩记录。对这两家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固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又很难得出什么结论。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会计年度主要是以自然年度为准的,其中只有9项财务数据滞后于自然年度。琼斯公司1965年的会计年度结束于5月,这期间,它的成绩是325%,而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会计年度结束于12月,成绩是334%。
    这些都早已成了历史的烟云,二人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分道扬镳:正如下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巴菲特关闭了他的合伙公司,而琼斯仍然坚持战斗在不断成长的股市上。对对冲基金来说,当时可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
    ——卡萝尔·卢米斯
    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少言寡语,不喜曝光的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是如今最专业的投资经理人。在商界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他,记性特别好的人或许还记得他曾为《财富》杂志写过文章。20世纪40年代初,他担任过《财富》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然而,在股市中,他近些年的表现已经将他送上了神坛,荣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同时,他也让他的几位投资者成为百万富翁。1963年5月31日之前的5年中,琼斯持有的投资组合创下了325%的总回报率。相较之下,在共同基金领域中叱咤风云的富达趋势基金(Fidelity Trend Fund)也只有225%的总回报率。在这之前的10年中,琼斯创下了惊人的670%的总回报率,而作为过去10年表现最佳的德雷福斯基金(Dreyfus Fund),总回报率为35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如何克服社交焦虑 跳出你的思维陷阱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书鱼知小:细节里的古代生活真相 天使之耳:交通警察之夜 梦回都灵 漫步华尔街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 驾驭周期: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 市场真相:看不见的手与脱缰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