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第十二战 王翦灭楚:秦国搬开最后的大石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第十二战 王翦灭楚:秦国搬开最后的大石,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壹:“秦国赵括”真的是二百五吗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在唱完这首歌后,告别了“买凶者”燕太子丹,刺秦而去。没过多久,荆轲天下闻名。

一条大龙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转过年来,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灭了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逃亡辽东。

这一战中,年轻将领李信英勇果敢,率军深入追击,击杀了刺秦主谋太子丹,将太子丹的首级作为礼物献给了嬴政。

王心大悦!

无论干什么工作,干好领导重视的工作非常重要。

李信在获得嬴政的赏识后,机会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因为秦国在横扫北方后,准备南下灭楚了。

嬴政先是问灭赵、灭燕的王翦:“老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回答:“六十万。”

王翦的回答给嬴政吓了一个激灵,六十万几乎相当于全国的兵马,当年打赵国都没这么费劲。而且,我们在讲长平之战时,给大家详细地讲过成本问题,六十万的兵马开销太过于浩大,一旦开战又将变成集全国之力向攻楚战场输血。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的嬴政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嬴政随后问李信:“小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将自己的政治生涯赌了进去,他选择了直接打老领导的脸:“二十万就够了!”

嬴政对于这个回答很满意,本来就是兵不在多而在勇,二十万秦国棒小伙子还打不过楚国人?

在长平以几十万大军惨胜的白起当初用了几万人就把楚国打得迁都,楚跟赵根本就没法比,还用得了六十万兵马?

李信这小伙子从灭燕那天起,嬴政就觉得他有出息,决定灭楚的人选就是他了。

王翦随即称病回家,李信接替了老领导的工作。

李信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获得了千古留名的机会,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名声不太好。

虽然后世把他当作了王翦灭楚前的欲扬先抑,把他当作了显示项羽他爷爷项燕英勇无敌的陪衬,把他当作了嬴政小家子气的可笑产物,把他当作了眼高手低的“秦国赵括”,但实际上,这些评价对李信并不公平。

至少,他败得很冤。在他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古往今来,能不输的人不多。

我们来看一下李信是如何指挥的吧。

在战事开始之时,秦国大军在颍川郡集结后,李信命蒙恬率一路军攻东南方向,沿汝水两岸向陈邑沿商水运动;自己则自西南方向出发,沿汝水以南做迂回运动。

李信打算用“两翼钳子攻势”的战略包围楚军。

刚开始很顺利,平舆和寝丘两个楚国在淮北的据点,分别被两路秦军顺利地拔除。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就让人看不懂了。

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县)。

这是干什么呀?

这两块地区,早就是秦国属地了啊?

再想仔细深究原因时,历史在这里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4年),“陈”这个关键的地方在所有史料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李信为什么要回军去打这个本国属地?李信是去打谁?在大军进入楚境后,在“陈”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是空白。

李信的这段故事,被深深地掩盖了起来!

史书中记载:荆人(楚国被称为荆人,因为要避讳嬴政的父亲,子楚的名讳)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史书中只记载了楚国军队一直跟随、追击秦国军队,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大破李信军队,突破了最开始在秦楚前线的两层防御壁垒,杀了七个都尉级别的指挥官。

后面嬴政在请王翦复出时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他的意思是:您别病了,我想明白了,还是老将军您靠谱,咱不省钱了!咱还是造吧!

他仅仅说的是李信令秦军蒙受了耻辱,就直接让李信背了黑锅,所有涉及这段的史实全部成了空白。但纸却是包不住火的,无论怎样掩盖,总会露出蛛丝马迹。

当桩桩件件事情排列组合在一起后,真相逐渐大白。

在上一战中,我们埋了包袱。笔者认为这场大败仗,和秦王灭那四国间一直空白的丞相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先来解密这个丞相是谁。

这个丞相,论辈分是嬴政的表叔,就是华阳太后的侄子昌平君。他就是和吕不韦、昌国君平定嫪毐之乱的那位昌平君。

最早的线索是从《史记·索隐》中展现出来的: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1982年,天津文管所从一堆废旧的破烂中拣选出了一个铜戈,这个铜戈经鉴定是秦国出品,并从中发现了细如毫发的三行铭文,最重要的一行:十七年,丞相启、状。

在这两点证据的拼凑下,丞相昌平君、熊启就被我们锁定了。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嬴政为什么要对他这个表叔讳莫如深,几乎将所有的关于他的资料全部删除了呢?

从根儿上说,要从荆轲刺秦开始。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后,嬴政受了很大的刺激,过去他对待六国的君主还是比较厚道的。例如,韩国投降后,韩王就被允许留在了原首都新郑。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显示秦国的厚道,为今后发动“侵略”树立美好形象。另一个是为了利用韩王的故旧影响力,减少新占领区的抵抗,方便消化吸收。

但燕太子丹布置的这个荆轲刺秦行动,却大大地伤害了嬴政的厚道心灵。他开始不再相信六国的这帮老贵族们。在这一年,他就把韩王从新郑迁到了郢陈。这个郢陈,就是李信回军攻打的那个陈邑。

时间来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新郑人民起义,但很快被镇压。

第二,王翦称病。

第三,昌平君徙于郢(还是那个陈邑)。

我们一件一件地来解读。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有关联,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有关联。

先来说这个年度的秦国第一大事,决定攻楚。

对于攻楚的决定,当时作为丞相的昌平君还是不出意外地一句话没留下,但从他和王翦的下场来看,他肯定没说什么“大秦必胜”之类的正能量的话,这两个人都被嬴政边缘化了。

还记得我们说过的外戚势力对于灭亡自己祖国的态度吗?

作为具有楚国王室血统的昌平君,被扫出最高决策圈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楚国势力的靠山华阳老太后在四年前就死了。

嬴政要培养自己的新一代军政领导班子。在他的眼中,昌平君和王翦一个是反对派,一个是老败家子,所以这俩人出局也是嬴政的客观需要。

这是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关联。

那么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关联呢?

新郑人民在韩王被迁走的转年,就发动了起义,但这次复国运动却因仓促而失败。

韩王与其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清楚;他的下场如何,我们也不清楚。不过,无所谓,毕竟他不是历史大势中的主角。

昌平君此时被调到他的关押地郢陈,有可能就是带着干掉韩王的任务来的。这个任务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任务却是非常有可能的。

当时的郢陈属于原来楚国的首都,也属于秦国刚刚吞并的领土。经过“新郑之乱”,秦王嬴政可能意识到了新占领区的民心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这位表叔。

他想利用昌平君具有楚国贵族血统的这个优势,去楚国施展怀柔政策,整合这些新征服的楚地。

这种事情在后来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后,被推到前面控制地方的,往往就是那些服务于征服国的、被征服国的精英人物。

楚人治楚地,是嬴政希望避免再度出现“新郑之乱”的对策。

换句话说,他派昌平君去那里,是去当“政委”的。

但嬴政万万没想到,他的如意算盘打砸了,自己的好丞相、好表叔却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了自己。

在李信深入楚地后,昌平君利用自身的威望上演了“无间道”,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的归路。

昌平君的突然“反水”,让李信陷入了极端的两难境地。如果再接着打,那么由于归路被断,后续的粮草运不上来,自己也容易面临被两线夹击的情况;如果回军打陈、鄢两地,那么后面又容易被楚军主力追击,同样还可能是被两线夹击。

在这种没有准备的、突然被友军断了归路的情况下,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威震华夏的关二爷虽然斩庞德、捉于禁,水淹七军,在前方打得曹操差点儿迁都,但后面一旦被孙权捅了刀子,马上就扛不住了。

所以,李信这一战输得很冤。

真正的败笔,是嬴政的关键人事任命!

“我这辈子怎么能有错呢?我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嬴政要把锅都推到李信身上,还要掩盖自己这位表叔的所有痕迹!

昌平君的反戈一击,让李信在两瓶“毒药”中最终选择了去摆平陈、鄢两地的叛乱。毕竟中原若有失,自己在淮北就等于孤军深入了。

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战争结果,李信回军后,楚军马上就咬上了秦军,一直紧紧跟随。在项燕的带领下,楚军一直不断地追击,三日夜不休。

可逮着你一回了!

在前有堵截、后又追兵的情况下,李信始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构筑秦军的防线。在形不成有效防御的情况下,秦军在楚军不断地冲击下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项燕的这次胜利,并没有改变楚国最终被消灭的命运,不过却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秦始皇死后,秦帝国起义军疯起的时候,曾经在秦灭六国的终场哨响之前踢进一球的项燕和他率领的楚军,最终凭借他们在楚国将灭时的出色表现,成为反秦的符号担当!

项燕的子孙也确实如宿命一般,成为秦帝国的命中克星,他家的一个年轻后生,以一己之力(真的是一己之力,没有丝毫夸大的成分),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眼下还没有轮到他上场,不过曾经被嘲笑过于谨慎(其实就是被嘲笑老败家子)的老将王翦,被重新推到了前台,秦王认错般地找到了他,而他也如愿得到了六十万秦国大军。

真正的灭楚之战,拉开了序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