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叁:胡服骑射引导的赵国改革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叁:胡服骑射引导的赵国改革,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先来说民族情绪问题吧。

情绪问题的落脚点主要是在穿胡服上。孔老夫子曾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民族早就都“披发左衽”了。

这是在表彰管仲帮助齐国称霸,教训少数民族的“先进事迹”。后面的“披发左衽”是什么意思?

头发散开,衣襟左开,说通俗点儿就是右襟压左襟。这是游牧民族的衣着、发饰特点,在中原人看来太粗鲁、太非礼了,代表着野蛮落后。

我们华夏民族则是束发右衽,看着就有礼数,并自认为是文明的象征。

因为右手比左手有劲,在古时,右边也被寓意为力量与暴力,所以当你拱手作揖时,要左手包住右手的拳头再鞠躬,象征着你是克制暴力的人。只有在报丧时,才会右手压左手。出去跟人拱手客气时,可千万别搞错了。

衣着、服饰、发型,在现在则是越乱七八糟越酷,越花里胡哨越吸引人。但在古代,它的意义却极其重要,绝不可轻易变更。

这是一个政权、民族非常重要的象征。

像当年清军入关时著名的“留发不留头”,众多大明子民的誓死抗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要说江浙老百姓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可浙江这关都这么难过,两千多年前的赵国就更加不容易了。

第一关,是民心关。这一股浓烈的民族情绪大疙瘩,你化得开吗?

再说巨大的成本问题。

这就是关于“胡服”后面的“骑射”问题了。练骑射,步兵转骑兵的成本有多大呢?类似于培养货车司机当飞行员。

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要求都很严格。

一般人基本上只要拿得起戈矛,就能到步兵那去凑数,战斗班不行改文工团,文工团不行进炊事班,实在不行还能干受大累的民夫,但在选拔骑兵上,则没办法这么糊弄了。

当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双腿在无法借力的情况下,骑马绝对是一项高技术工种,从小就没骑过马的,更别提骑马打仗了。去草原旅游骑过马的朋友们应该会有这种感受,反正笔者是抱着马脖子差点儿把马勒死。

哪怕你经过刻苦训练,能够熟练地驾驭马匹了,之后你还会发现,骑射比骑马更难练。骑射不是你看见敌军或猎物后让马停住,你再瞄准射击,而是在马高速飞奔的过程中移动抽射。注意,不光你是动的,你的靶子(敌人)也是动的。(有点儿类似于骑马射飞靶,但注意,那时没有马镫,马也不是慢慢地溜达着,靶也没有那么近。)

这也就意味着骑射比步兵站着射难练得多,在颠簸的、高速飞奔的马上射箭,还要射得准,没有天赋,没有闲工夫,没有闲钱去训练,根本不可能实现。这就好比现在训练飞行员,成功上天的代价是和飞行员同等重量的黄金。

光训练骑射,就需要天赋、功夫、金钱的大规模投入。

这还仅是入门级别的成本,不光是培训费钱,还没算行头费用哪!

骑兵的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得多。

当时,赵国的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篷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基本上,培养一个骑兵的费用最少相当于培养十个步兵的费用。

这还不算马的口粮,有牧草还好,如果没有牧草,想要战马精壮,马也是要吃粮食的,一匹马的饭量也相当于十个士兵的口粮。

更可恨的是,马晚上也要没完没了地吃,还是直肠子,一边吃一边拉,养马比养牛羊费钱得多。但是没办法,你不能骑着牛上战场,牛大哥脾气一上来,就把你扔在战场上了。

口粮的问题解决了,后勤问题又来了。

整个骑兵的服务链条很长,有负责平时养马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后勤兵。

骑兵的武器装备也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量很大,与游牧生活相关的一系列配套生产随之都要升级、配套、推广。

是不是听着头都大了,胡服骑射,实际上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

你可能会问,培养这么贵的骑兵,有必要吗?

单个的骑兵意义不大,顶多当个侦察兵、通讯员;但如果骑兵的数量成规模化,组建成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生物链顶端的存在。

基本上那就是一支机动的坦克部队,来去如风,机动力、战斗力极强,能够在对方发现、布防前就实施突破。战略打击能力大增,使千里击敌变成了可能。

在火枪出现之前,骑兵对步兵永远都是碾压式的赶超,一支一万人的骑兵部队击溃十万人的步兵方阵,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常有的事儿。

可以这么说,游牧民族的骑兵在军事上对农耕文明天然上就是碾压性的。

不过,骑兵虽然好,但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上看,本身就不具备普及性。

每一个骑兵从培养到形成战斗力的过程,其实会带来极大的财政负担,强如秦国也没有把这个当作发展方向,要知道秦国的天然优势更大,国力强且西北产战马。

但赵雍为什么却非要把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作为头等大事呢?赵国比秦国国力强吗?

这是因为赵雍没办法。

而骑射代表着游牧民族的文化。

赵雍要通过肯定骑兵在赵国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变相地肯定游牧文化,认可与扶植北方势力。

不再南北分裂,而是要统一思想,使全国百姓在这个阶段走尚武的游牧路线。

实行“胡服骑射”在当时南北分裂趋势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对于赵国意义重大。

赵雍决定改革后,没有一上来就跟商鞅似的,你们麻溜儿地都给我动起来,不换政策就换人地猛冲猛打,而是循序渐进地搞试点。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

将已经自我迭代的边关守军们打造成正式的骑兵部队,给番号、给待遇,一切成建制,官方进行选拔、训练。你们不再是边防兵了,而是帝国特种兵了,补贴、伙食全提高了,好好干吧!

第二步,在北方搞练兵。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面对这支游牧化的“试点部队”时,自身机动性强的优势不复存在,但纪律性差、装备差、没有章法套路的缺点反而被放大。“试点部队”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要先简要说一下,战国时代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战法。

我们想到骑兵部队时,一般会想到对步兵那种巨大的碾压效果。但实际上,骑兵巨大军事优势的确立,是在两晋南北朝时,马镫都配上了,大长枪都挺起来了,步兵的噩梦才算正式到来。

因为那时候,甭管你穿多厚的战甲,高速战马过去一枪就完蛋了。但战国这个时候不一样,这个时候的主体是骑射,原因还是马镫。

再来说一下马镫的重要性,因为当时没有马镫,所以你在马上是使不上劲儿的。这就意味着你只能在远处射射箭,近了拿把刀砍一砍。

长兵器你是挥舞不动的,因为你的腿无法借力,所以关老爷那时候拿的肯定不是八十二斤的青龙刀,因为关老爷比画不了几回合就得从马上掉下来。

汉之前,华夏民族的马战也是学游牧民族的那套骑射战法的。见面先一顿对射,离近了再拿马刀比画,马的最大作用是打完你而你追不上我,或者你打我后而你跑不了。

游牧军队带来的最大伤害并非把你的军队都灭了,而是他们来抢了一通,完事你还没地方找这个流氓团伙去。

不过,后来到了卫青、霍去病的时代,军队方面先进行了战术革新,大长枪成为常备装备,军事战法变成了高强度护甲前期防御,然后撵上去用大长枪捅你。

问题又来了,由于没有马镫这个借力工具,力的作用又是相互的,所以在捅敌人的时候,强大的后坐力很有可能把你从马上顶下来。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摔伤或踩踏事故,最后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不过,这样作战,农耕民族是占大便宜的,哪怕伤了的这个人今后退伍,退伍后还是可以干农活儿的。但游牧民族可是没有那么多壮丁的,从马上被挑下来,基本上就去见腾格里(蒙语老天爷的意思)了。

不仅这种换人战术合适,拿着枪往前冲还不用训练,会骑马就更好了。这就把练骑射的成本给降下来了。所以,最后就变成了汉武帝跟匈奴人拼人头了。

不过,即便如此,哪怕降低训练成本,国家还是供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强如汉武帝将中华大地榨成了渣,最后的巅峰战役漠北之战,也仅仅凑了十万精骑。

草原之所以要靠骑射为主,是因为人家的生活方式就是那个样子。人家的生活就是骑马打猎,战争时就是骑马打人,再加之草原上缺少铁与木头这种关键军用物资和关键技术,所以他们做不出来长兵器。只能远射,也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在战国那个时代的军事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因为很多关键武器的质量是不过关的。

他们的箭头很多还是兽骨做的,锋利度也堪忧,所以也许射动物行,但要是碰上穿着防御服的赵国骑兵,不见得就能一箭毙命。但赵国这边的工艺水准挺靠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你想想,游牧民族那边做不出来好护具,全是穿动物皮,他们在面对这支受过专业化训练与武装的赵国移动射箭队时,还能有什么优势。

第三步,在信心与战斗力成熟后,要让全国百姓感受到这支骑兵部队的伟大,用胜利培养国民自信心。

赵雍亲自带队,率领他的骑兵部队从赵国南部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然后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

这就相当于一脚将人家的防盗门踢开,然后在人家里砸一通后,又踹开了后门唱着歌走了。如入无人之境,这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

在这三步走之后,赵雍感觉到国民们对于胡服并不反感,于是开始找南北两派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

有游牧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不光同意,还交出了高质量的论文,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统一的好处。

不过,以赵雍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则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不稳为由,阻止赵雍施行这项国策。

由于有了三步走的成功实践,赵雍也由此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并威胁不改革就改人,不换方法就换人。在高压下,关键人物公子成被拿下了。

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表示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在失去大旗后,也就都跟着同意了。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雍正式下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

“胡服骑射”的战略构想终于得以实施,南北两派终于坐到了一起。统一后的赵国开始开动国家齿轮,“胡服骑射”所带来的一系列从上到下的改变,开始在赵国开枝散叶。

“胡服骑射”的推行,先是在军事制度上完成了大改革。

赵雍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

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雍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外援,充实到骑兵队伍中。

不分种族,没有歧视,只要认可我们赵国的生活方式与政治理念,来的都是战友。

国家给骑兵的待遇接近贵族的水平,所以骑兵作为当时赵国的特种兵和军官团,成为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

军事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或者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的经历,自此“非骑兵不为将”的潜规则在赵国被确立。

由于骑兵的较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将来再混成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

骑射也变成了加分特长,成为民间提高班的重要课程。

在军官选拔上,赵雍亲自过问。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赵雍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

赵雍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他亲自选拔军事将领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

通过军改,赵雍夺回了人事权。

因此,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赵雍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却遭到了裁撤,南派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客观上的军改阻力也逐渐变弱。

改革扩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为了配套骑兵这个特殊兵种,赵国国内的马匹也都建立了马籍,以便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

赵雍还命人对全国的户籍和牛、马等大型牲口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体系。也借助这次普查与统计,政府将过去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从而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

赵国原有的南派代表,也就是宗室贵族体系,再次遭到沉重打击。赵雍推广的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这怎么看着有点儿熟悉呢?和商鞅的变法像吗?

真挺像的,但赵雍这一套其实更像魏文侯时李悝的变法。

李悝选出了“魏武卒”,赵雍培养了“骑兵队”,两种变法虽然都起到了效果,但是他们比商鞅差就差在了魏与赵是特种兵选拔制。

赵虽然做的比魏好,全民胡服后客观地提升了战斗力,并重组了整个社会阶层,但得富贵的还是少数的那帮特种兵们。

没有代表最广大国民的根本利益,是他们的弊病,也是三种变法最终在优劣上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

还记得我们刚才所说的吗?赵雍为什么要通过“骑射”作为改革的入手点?

因为“骑射”代表着游牧文化,是统一南北思想的破局点,搞成本巨大的骑兵破局,赵雍既成功,又无奈。

别看没像商鞅那样全民受惠,但他已经极其不俗地顺利完成了几千年来,很多政权都完不成的伟大改革!

赵雍实行“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

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平民精英通过选拔,进入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

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雍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赵国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改变后的赵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与兼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