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贰:赵国面临的南北分裂

书籍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    作者:渤海小吏
推荐阅读: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txt下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笔趣阁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顶点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快眼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贰:赵国面临的南北分裂,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赵雍进行大名鼎鼎的全民改革之前,其实在赵国的北方,与游牧势力接壤的那些地方,当地的武装早就已经渐渐地实行“胡服骑射”了。

因为传统步兵与游牧民族交战时极其吃亏,两条腿永远也赶不上人家的四个蹄儿,不能总让他们骑摩托打黑枪,也得撵上去给他来一棒子。就像我们之前常说的那句话:“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在当时的秦和赵两国的北方边境,均自发地进行了军事改革。

赵雍此时的心腹大患,并不仅仅是历史老师口中的游牧民族与中山国,而是国家的内部矛盾。

他接手的赵国,是个内部矛盾极其严重的国家。

这个内部矛盾是北方以代郡(今大同)为代表的和南方以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矛盾。

这里就要说一下赵国的基因了。

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既得到了晋国北部的所有土地,也继承了晋国从前抵御游牧民族的义务。此时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方,正是赵国北部的阴山地区。

关于阴山山脉,我们会在讲汉武大帝的年代时详细介绍。到时我们就会明白这条山脉对游牧民族的意义,为何后人要说“不教胡马度阴山”。

因为这份责任,赵国成为华夏诸国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赵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来很多有成效的相处方法。

并非单纯地比谁更狠、谁更厉害,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成本。例如,通婚,就是老少皆宜的低成本方式。

我是你的老丈人了,你小子还好意思打我吗?

我是你的姥爷,你小子还敢跟我瞪眼吗?

当然,后来的匈奴人会说:我打的就是老丈人!

赵国是拳头与嫁妆两手都比较硬,既能跟你的骑兵打群架,又能跟你当亲家。

赵国王室与游牧民族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同时在北边的秦国和燕国。

相比秦国和燕国王室的通婚对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国,赵国并没有看不起北方的野蛮势力,或者说没办法看不起,因此经常性地“昭君出塞,狄女南归”。

时间久了,赵国的王位继承人中,流淌着大量的“胡人血”。

赵国的文化也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明的混合体。

不过,这两种文化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赵国为了调和这种矛盾,想了很多办法。

此前,赵国曾经采用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游牧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上班,中原系的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大同)为官,希望以此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

但这种办法有点儿理想主义,效果并不好。

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逐渐成为赵国政局的两大中心。

北方代表游牧势力的代郡,逐渐将手伸向了另一个重镇晋阳(原赵氏大本营,今太原);

代表中原文明的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另一个重镇上党。

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日渐扩大。

中原人总认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也总看不惯中原人光会嘴把式。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争斗的状态,而且越离越远,渐渐大有裂土对峙的趋势。

文明本身的差异是一个原因,而导致两大政治势力无法交会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在于地理上的隔绝。

中山国像一把尖刀,横插在了赵国领土的中间。

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

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流就得绕一个大半圆。绕就绕呗,扯什么地理隔绝啊?

绕本身不算大问题,但不仅要绕,道还那么难走,这就是大问题了。

因为南北本来文化就有隔阂,还赶上路不好走,索性就谁都别搭理谁了。

两股势力的联系,因此远不如与它们各自临近的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密切。

邯郸作为首都,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给力;而代郡出于同游牧民族军事斗争的需要,又不得不拥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

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战略的两个国都。

所以,打通南北的通道其实是赵国客观上的刚需,而并非因为史书上所谓的受到了“欺负”。

中山虽然不是强国,但由于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齐、燕一直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它们是中山后面站台的老板。

中山也由于背后有大哥撑腰,所以经常没事就搞搞军事行动,兵临城下,让赵国胆战心惊。

也因为国际势力的不断干预,赵雍他老爹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等强国,但在解决中山国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赵雍的心气很高,他下决心在这一届政府任期内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但在解决中山这个客观因素之前,他必须在两种文化中做出抉择。

因为非国强不得灭中山,而先需要统一思想。

再骑墙两头糊弄,势必会分裂成一个北赵,一个南赵。那么选哪个好思想呢?

这时候,他将眼光看向了西方。

秦国已经变法三十多年了,每十年一个台阶,国家在爬坡,从击败魏国夺回河西、崤函,到囊括巴蜀,再到吞并楚国的汉中,西方世界已尽归秦国所属,原因就在于举国尚武。

秦国从上到下都热爱打仗,每次出征前所有的母亲和媳妇都在嘱咐男人们多砍脑袋再回家。

赵雍决定进行军事改革,武力是检验国力的唯一标准,宽袍大袖不禁折腾,满口仁义道德也不能当饭吃,蛮夷打扮并不丢人,身死国灭才对不起列祖列宗,穿戎狄衣服,练骑马射箭,彻底以游牧民族的文化体制改革赵国。

决心下了,做起来却极其困难,为什么?

因为民族情绪和巨大的成本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复写 樊登讲论语:学而 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