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蒙曼说唐·长恨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蒙曼说唐·长恨歌

第十三章 宋璟守正(2)

书籍名:《蒙曼说唐·长恨歌》    作者:蒙曼
推荐阅读:蒙曼说唐·长恨歌txt下载 蒙曼说唐·长恨歌笔趣阁 蒙曼说唐·长恨歌顶点 蒙曼说唐·长恨歌快眼 蒙曼说唐·长恨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蒙曼说唐·长恨歌》第十三章 宋璟守正(2),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守正的第二个表现是不树私恩。怎么叫不树私恩呢?开元五年秋天,关中平原粮



食歉收,玄宗只好和政府一起迁到洛阳去,就在河南境内,崤山的山谷之中,因



为道路不畅,一下子堵车了。车马都拥到了一块,谁也走不了,耽搁了好长时间



。按说这次交通拥堵和皇帝带的人多以及崤谷的自然地理状况都有关系,但是,



玄宗心里还是不爽,就怪河南尹和知顿史没做好工作,要把他们俩免官。平心而



论,这个处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不够人性化。这也是圣德不周啊!宋璟



此时立马上谏了,说:陛下您还年轻,因为出巡时道路没修好就罢免两个大臣,



我恐怕大臣们都会觉得皇帝讲排场,爱享乐,以后您再出巡他们肯定到处搞形象



工程,那样老百姓可就受苦了!玄宗一听有道理啊,马上说,你说得对,把那两



个官员放了吧,官复原职。没想到,听了皇帝的处置,宋璟又反对了。他说:陛



下本来准备治他们的罪了,就因为臣一句话就赦免他们,这不是把过失归于陛下



,让臣子我树私恩吗?不能这么做。依我看,陛下不如先把他们免职,让他们在



朝堂上待罪,然后陛下再下敕赦免他们,让他们官复原职,这样,他们不就感激



陛下的恩德了吗?要知道,“功归于上,过归于己”可是古代提倡的当臣子的大



美德,但是,因为它不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对臣子道德境界要求过高,一



般人很难做到。这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宋璟做到了,玄宗能不高看他一眼吗?



守正的第三个表现是严于律己。怎么叫严于律己呢?刚才不是讲到宋璟在广州教



人烧瓦盖房子吗?宋璟当上宰相之后,广州就想把这件事突出宣传一下,要立一



块碑,上面刻上“遗爱颂”,讨好宋璟。没想到,宋璟不领这个情。他知道这件



事之后,马上表态说:“颂所以传德载功也。臣之治不足纪,广人以臣当国,故



为溢辞,徒成谄谀者。欲厘正之,请自臣始。”意思是,我在广州只是做了自己



应该做的事,不值得歌功颂德。现在广州这么干,纯粹是看见我当宰相了,想要



阿谀奉承。我们不是整天说要肃清不健康的政治空气吗?干脆,从我做起吧!坚



决拒绝了广州的请求。这叫严于律己。可是,大家都知道,领导干部讲严于律己



,只是严格要求自己还不够,还要能约束家人和亲戚。宋璟怎么约束亲戚呢?开



元七年,一年一度的选官工作又开始了,大批的候选人都集中到吏部。可是,候



选人多,官缺少,典型的僧多粥少,候选人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把自



己推销出去。有一个叫宋元超的人就跟吏部的官员讲了,我是宋璟的叔叔!意思



很清楚,想让吏部看在他宰相侄子的面子上照顾一下。吏部不敢怠慢,宰相的叔



叔,那还不是想当什么官就当什么官!眼看事情就要办成了,结果,宋璟知道了



。他赶紧写了封公函给吏部,说:这宋元超确实是我的远房叔叔,他常住洛阳,



我常住长安,所以平时也不怎么打交道。本来,如果他不把身份暴露出去的话,



我就听任你们秉公办事了,你们该留则留,该放则放。可是现在他既然已经说出



来了,那没什么好说的,只能是矫枉过正了。不管他资历才干是否符合条件,一



定让他落选!这不是和姚崇纵容儿子招权纳贿形成了鲜明对比吗?



举了这么多宋璟守正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想,这宋璟等于处处和姚崇对着干!姚



崇柔顺,他直言极谏;姚崇搞小集团,他不树私恩;姚崇纵容儿子招权纳贿,他



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亲属。这不是处处和姚崇唱反调吗?难道处处和姚崇对着



干就是好宰相?话不能这么说。宋璟也有和姚崇保持高度一致的一面呢。



这和姚崇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宋璟第二方面的表现,叫“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大家都清楚,是说汉初的时候,萧何特别有本事,把制度都订立好了,接着



他当宰相的曹参就老老实实地执行他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点都不肯改变,从而创



造出汉初社会良好发展的局面。萧规曹随这个原则换到唐朝来也是一样的。姚崇为人



固然是权变了一点,但是我们也说过,他的“十事要说”可是对时政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对于他“十事要说”里提出的一系列



原则,宋璟一点都不否认,反而还忠实执行。唐朝北边有个少数民族叫突厥,是



个游牧民族,兵力强盛,是当时唐朝最大的威胁。不过,突厥的敌人并不只有唐



朝一个,他不是强大吗?在草原上也是横行霸道,经常侵略其他民族。可是,一



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最怕的就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自大,



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突厥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开元四年,突厥的首领默啜带着



突厥人去打一个叫拔曳固的民族。拔曳固小,突厥大,所以突厥一开始打了大胜



仗。默啜扬扬得意,带着大量的战利品返回,根本没做任何防备。结果,他万万



没想到,就在他回去的必经之路上,有一个小小的柳树林,树林里埋伏着一个拔



曳固的战士,名字叫颉质略,这颉质略眼看着默啜来了,突然从柳树林里杀了出



来,挥刀就把默啜的脑袋砍下来了。默啜一世英雄,多少大风大浪都经过了,结



果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突 厥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其势力一度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突厥是隋唐北方的主要威胁,后亡于回纥。



默啜一死,问题马上就出来了。他的首级怎么处理呢?这时候,跟着默啜的突厥



人惊吓之余一哄而散了,谁也没顾得上头领的脑袋,就连先败后胜的拔曳固族也



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要知道,突厥可是北方草原响当当的主人,所



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拿着默啜的首级,颉质略心里十分害怕。怎么办呢?正



好,当时,唐朝派了一个名叫郝灵荃的中级将领出使突厥,赶上了这么大一个变



故。颉质略想了想,反正突厥已经得罪了,干脆投靠大国吧,就把默啜的首级交



给郝灵荃了。郝灵荃捧着这颗头颅心里那个高兴啊。默啜可是唐朝的头号敌人,



没想到他的脑袋竟落到了我的手里!现在我把他的头带回去,这是不世之功啊!



高高兴兴地把默啜的头带回来了,心想,凭我这功劳,怎么也得当个将军了。



宋璟是怎么奖赏他的呢?宋璟根本没太搭理郝灵荃,就说:你辛苦了,等着去吧



。这郝灵荃早也盼,晚也盼,等了整整一年,终于把新的官职任命给盼来了,宋



璟让他当什么官呢?四品的郎将。按说四品官也不算小了,可是,这和郝灵荃的



期望值相差太远了。郝灵荃捧着委任状号啕大哭,饭也吃不下去,没几天,连饿



带气,就死了。听了这个结局,大家是不是觉得宋璟太薄情呢?没错,宋璟对郝



灵荃是薄情了一点,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很简单,因为姚崇在“十事要说”里有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臣请陛下三数十年不幸边功,可乎?”不奖励边功就是姚



崇订立的国策。对这个国策,宋璟完全认可。在他看来,如果厚赏郝灵荃,那其



他将领也就会急功近利想打仗,想立功。玄宗还年轻,又有英雄气,难免就会受



他们蛊惑,往穷兵黩武这条路上走,如果那样,老百姓不就遭殃了吗?所以,不



如一开始就压制一下武将,省得他们打仗上瘾!这样,就只好委屈一下郝灵荃了



。我们讲这个事情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宋璟绝不和姚



崇唱反调,反倒是坚决维护姚崇的路线。这就叫萧规曹随。



综合考虑,宋璟施政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如果说姚崇是一代能臣的话,那宋璟



就是一代贤臣。从姚崇身上,我们能看到唐初名相房玄龄的影子;从宋璟身上,



我们能看到唐初贤相魏征的影子。魏征也好,宋璟也好,都表现出鲜明的儒家特



色。所谓儒家特色,就是重道德,讲原则。通过对政治道德和原则的坚守,宋璟



就把姚崇权诈的习气改掉了,提升了政治家的道德品位;但是同时,他也把姚崇



的政治格局继承下来了,显示了政治家的眼光。《新唐书.姚崇宋璟传》说:“



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



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姚崇擅长随机应变,宋璟擅长坚持原则。两个人施政方式



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共同让唐玄宗的朝政走向了正轨。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



佩服唐玄宗的用人方略。别看玄宗此时还只是一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的用人



眼光实在高超,让宋璟来继承姚崇,实在是让李唐王朝健康发展的最好选择。这



个选择,不仅成就了玄宗时代,成就了李唐王朝,也成就了这两位宰相“前称房



、杜,后称姚、宋”的美名。这样的君臣遇合,在一千三百多年之后,还是让我



们觉得荡气回肠。



宋璟一生耿直,也因为耿直备尝艰辛。此时,他的耿直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唐



玄宗对他言听计从,信任有加。那么,这种君臣遇合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对于唐王朝的未来,玄宗到底在进行着怎样的构思呢?



请看下章:贤相满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魅力女人,一生如花 猫猫来了:小三敢死队 满朝欢 马可波罗行纪 王光美私人相册 王春瑜说明史 华与华方法:企业经营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的九大原理 华为组织激活:群体奋斗的智慧 好习惯的秘密 别说你懂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