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逻辑哲学研究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哲学心理 > 逻辑哲学研究

五、借题发挥:用笛卡尔来补救康德?

书籍名:《逻辑哲学研究》    作者:陈波
推荐阅读:逻辑哲学研究txt下载 逻辑哲学研究笔趣阁 逻辑哲学研究顶点 逻辑哲学研究快眼 逻辑哲学研究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逻辑哲学研究》五、借题发挥:用笛卡尔来补救康德?,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当陈晓平求助康德式的先验哲学来补救休谟、从而为归纳合理性和科学合理性提供某种局部辩护时,他实际上可以就此打住,接着谈谈如何解决各种归纳悖论就可以了。但他意犹未尽,心底有太多的话要说,有更大的抱负要施展,于是来了个“借题大发挥”,由此“发挥”出一套康德式的形而上学体系!

按陈晓平的分析,康德哲学也存在根本性缺陷,使得“康德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大厦面临坍塌的危险,因为他的理论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先验直观和先验范畴都是建基于统觉这种思维特性,而这种思维特性只是一个不加说明的心理学事实,对这一心理学事实的认识属于经验知识,而一切经验知识都建基于先验直观和先验范畴”。如何拯救康德哲学?陈晓平给出的方案是:求助于笛卡尔,特别是那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他认为,那个正在怀疑一切的“我思”就是一个具有自返性的统觉,“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思维的对象又是思维本身,既是先验范畴发挥作用的素材,又是先验范畴发挥作用的手段”(30)。仿照笛卡尔,陈晓平由“我在怀疑”出发,展开了一系列神奇的“推理”或“派生”的行程:既然“我在怀疑”,即“我在思考”,故不可能没有一个正在怀疑或思考的“我”,因此“我在”。严格说来,“我思”和“我在”之间不是推理关系,而是直接同一性关系,“‘我思’中的‘我’和‘思’都指进行着的思维”,因而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例如“心灵”或者“灵魂”?既然“我”可自由地思考,这说明“我”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常常受阻,故可推出“外物存在”,于是有“客体”和“主体”之分,有“本体”和“现象”之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经验”。由于现象分为“外现象”和“内现象”,“经验”也分为“外经验”和“内经验”。“我”的内经验,即自我意识,也就是当下直接的思维或意志,在逻辑上先于“我”的外经验;它同时就是“我”的本质。“我就是正在进行着的思维,是有其内容的,且其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中包括对我的怀疑和对我的肯定。不妨把我的多样性叫做我的‘广延性’,由此得出命题:‘我是具有广延性的。’此外,那个正在进行着的思维即我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有持续性的,由此我们得出命题‘我是具有持续性的’。”(31)

当我读到这样一些文字或段落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随手写下眉批“Magic!”我确实产生了在读“神话”的感觉!我所要质疑的最关键步骤在于:如何从那个正在怀疑和思考的精神性的“我”过渡到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的“我”?一般认为,“广延性”是物质客体的属性,于是,具有广延性的“我”就是一个物质性客体。如何从精神性的“我”推出物质性的“我”?这一步巨大的跨越是如何可能的?笛卡尔还必须求助于若干中间环节:一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二是上帝观念的无限完满性;由此再推出上帝存在,由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推出上帝不会欺骗我们,而我们脑袋里有清楚明白的“外物”的观念和“自我”的观念,故外物和自我都是真实存在的。陈晓平几乎没有求助于笛卡尔的所有那些手段或步骤,他的推理过程比笛卡尔的过程还要直接便当得多:我在思考,思考有内容,内容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广延性,因此我是一个有广延性的实体,即物质性的实体!对于这样的推理过程,我只能发出惊叹:“My God!”然后,无语,沉默……

不过,我的脑袋里还是会冒出一些问题:当用如此方式去拯救康德哲学时,康德本人会怎么想?会做何反应?他能够接受吗?本文已经很长,而我目前确实没有明晰的答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 现代西方伦理学史 中国的儒学统治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楚辞与原始宗教 人活动的效率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