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外国小说 >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77.以接近书写的速度阅读,更容易吸收知识

书籍名:《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    作者:茂木健一郎
推荐阅读: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txt下载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笔趣阁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顶点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快眼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逻辑思考的100个关键》77.以接近书写的速度阅读,更容易吸收知识,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文章如同音乐一样存在着韵律和节奏。音乐若不以某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地演奏,便无法称之为音乐。同样地,如果文章不以适当的节奏和速度去读,知识就不会顺着节拍进入我们的大脑。

即便如此,我本人对于“速读”这种读书方法还是抱有疑问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能够在10分钟之内把夏目漱石的《少爷》[10] 一口气读完,想必最终进入大脑的毫无例外都是些比较肤浅的表面化的信息。

事实上,在品读《少爷》这部作品时,需要保证一个最低限度的时间量。比如,我们连续读了2个小时的书,其实就相当于听了2个小时的音乐,读的同时给大脑留以深度消化信息的时间。

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曾有幸听过一场小说家兼德国文学研究家柴田翔[11] 教授的德国文学讲座。讲座主要是围绕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第二部中第一幕到第二幕的内容,老师说他当时光是读这部分的德语原文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听到这里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使我意识到,即使是不需要用很长时间来读的文章,也要仔仔细细品读,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理解的。

对于大脑来说,伴随读书体验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过速读,可以将一定量的信息下载到大脑中,但是从大脑的A处向B处传送信息所需的时间是不变的。即使书读得再快,大脑消化吸收所读内容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变。我们的大脑有这样一个特质,无论如何要花上1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就必须要满1分钟才行。

利用速读法或许能够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原本通过读书得以激活的大脑中的某个程序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所谓“字里行间”,便是指在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细节之处,可能会带给我们大脑一种极其宝贵的感受和体验。

那么,应该以怎样的速度阅读最为合适呢?虽然就目前来说,脑科学界还没触及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以我个人经验来说,“以接近书写的速度阅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例如,通常我们在与人交谈时,都是专注地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回应。也就是说,倾听和说话的行为是以相同的节奏同步进行的。

读书这一行为同样也是如此,最理想的阅读时间与自己写文章所需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

那么,没有时间读书,或者是只读了几页便不愿继续读下去的人,该怎么办呢?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本英文原版书。

不管是在电车上还是在出租车上我都会拿起书来读,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会站起来边走边读,有时候也会躺在公园的长椅上读。读书时聆听小鸟的啁啾,任由阳光在脸上嬉戏,充分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感调动起来,并让大脑中对记忆起重要作用的海马体活跃起来,如此一来记忆更容易在大脑皮质的颞叶中沉淀。

另外,读书不一定非要从头开始读,也可以从无意间翻到的那一页开始读。

现代脑科学认为学习并非要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能够持续地输入学习片段。比起一次性完成一个大目标,大脑更需要将目标分解细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如果觉得自己不擅长读书,还请耐心地给自己多一点点时间,慢慢坚持读下来。

也许一开始很难坚持。但是,大家请看上图的学习曲线,即使最初进展得很缓慢,曲线也会从某个瞬间开始急速向上攀升。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一旦坚持下来,我们的大脑就会像肌肉一样得到充分锻炼。

大脑的开发需要神经细胞(neuron)不断变换连接方式,从而生长出新的突触(synapse)[12] ,而神经细胞的连接发生改变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我们不妨这样来想,父母批评孩子之后,要想让他自己把毛病改正过来,至少也要等两周左右的时间。

通过反复试错,在脑内形成强壮的神经突触,伴随时间的推移直到收敛至某一行动为止。

神经细胞改变连接大约需要两周时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野蛮生长:地产大亨冯仑的创业人生 也是历史 强盗新娘 七年之痒2 七年感情败给一条挑逗短信:婚姻 破得春风恨:遭遇“凤凰男”的爱情 婆婆凶猛 婆婆媳妇那些事II:麻辣婆媳对对碰 婆婆媳妇那些事 婆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