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了凡四训》注解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了凡四训》注解

第二节 义士福厚

书籍名:《《了凡四训》注解》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了凡四训》注解txt下载 《了凡四训》注解笔趣阁 《了凡四训》注解顶点 《了凡四训》注解快眼 《了凡四训》注解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了凡四训》注解》第二节 义士福厚,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力止妄杀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译文】


以前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一带率众叛乱,跟随他的百姓非常多。朝廷起用宁波人张都宪南征平叛,用计把邓茂七抓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福建布政司的谢都事,负责搜杀往东逃窜的贼党。

谢都事设法得到依附贼党的名单,凡是没有依附贼党的人,暗中给他们一面小白旗,约定兵至之日插在门头,训诫兵卒不许滥杀,保全救下万人之命。

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考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注释】


[1]正统 明朝英宗年号,公元1436—1449年。

[2]倡乱 造反,带头作乱。

[3]士民 此处泛指百姓。

[4]起 起用。

[5]都(dōu)宪(xiàn) 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6]委 派。

[7]戒军兵 戒:告诫、警戒、约束。军兵:兵卒。

[8]无 通“毋”,禁止。

[9]宰辅 宰相。

[10]探花 科举殿试第三名。



二、诚施无倦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译文】


福建省莆田的林家,祖上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常年用米粉做粉团布施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看不出丝毫厌烦。有一位仙人,化作道士,每天一大早来讨六七个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就知道她是很真诚的。

因而跟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怎样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你百年之后可以葬在那里,将来子孙中当官的,会像一升芝麻那么多。”

她的儿子依照仙人指点安葬老太太,第一代就有九人中进士,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福建还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谣呢。



【注释】


[1]粉团 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2]一升麻子之数 麻子:麻籽。喻子孙有官爵者众多。

[3]簪(zān)缨(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



三、倒卧扶归

【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译文】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县学读书时,严冬酷寒早起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已经半僵了,便马上脱下身上的冬衣给他穿上,又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

后来梦见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我要派宋朝宰相韩琦投生做你的儿子。”等琢庵出生,便取名冯琦。



【注释】


[1]太史 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称翰林为太史。

[2]邑庠生 古代称学校为“庠(xiáng)”,称学生为“庠生”。明清时期称州县学为“邑庠”,称秀才为“邑庠生”。

[3]扪之 用手触摸。

[4]衣(yì) 动词,穿衣。

[5]韩琦 公元1008—1075年,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在宋仁宗时期、宋英宗时期、宋神宗时期历任宰相,因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被世人尊称为韩公、魏公、韩魏公。



四、阴德尚书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译文】


台州的应尚书,青年时期在山里用功学习,夜里群鬼打口哨聚集,每每恐怖吓人,但应公不怕。有一天晚上,应公听到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就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就要在这里上吊,我就找到替身投胎去了。”

应公听到了,悄悄地卖了田,得四两银子,以她丈夫名义写了封信,和银子一起托人送到这家。这家父母看了信,因为笔迹不像,怀疑信是假的。但后来又说:“信可以是假的,但是银子不是假的呀!儿子一定平安无事。”妇人于是就没有改嫁。后来他们的儿子果然回来了,这对夫妇得以保全。

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找到了替身,没想到这秀才坏了我的事。”旁边一个鬼说:“那你为什么不报复他呢?”那个鬼说:“因为这个人心好,积了阴德,天帝任命他做尚书,我哪能害得了他?”

应公从此就更加努力,善事一天天增多,德行也一天天增厚。碰到荒年,就捐米谷救济穷人;碰到亲戚有急难,就想尽办法帮助他渡过难关;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反省自己的过失,欢喜承受。

后来他的子孙中举、中进士的,直到今天还连续不断。



【注释】


[1]台(tāi)州 今台州,素以佛宗道源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明朝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

[2]应(yīng) 姓。

[3]习业 攻习学业。

[4]翁姑 公婆。

[5]潜 暗中,秘密地。

[6]怡然 欣悦自得的样子。



五、义富好施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


江苏常熟的徐凤竹,名徐栻,他的父亲一直很富有。有时碰到荒年,就率先免去田租,给富人带个好头,又分发储粮救济穷人。

一天夜里,他听到有鬼在门口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秀才,做到了举人呐!”反反复复叫喊,整夜不断。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

徐凤竹的父亲因此更加勤积功德,努力不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接济贫苦的穷人,只要有功德利益,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高呼:“千不骗呀,万不骗呀,徐家的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果然,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注释】


[1]唱 高呼,大声叫。

[2]呼 叫喊。

[3]诓 欺骗。

[4]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