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了凡四训》注解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了凡四训》注解

第五节 心想事成

书籍名:《《了凡四训》注解》    作者:曾琦云
推荐阅读:《了凡四训》注解txt下载 《了凡四训》注解笔趣阁 《了凡四训》注解顶点 《了凡四训》注解快眼 《了凡四训》注解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了凡四训》注解》第五节 心想事成,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一、果然登科

【原文】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译文】


从此以后,我整天小心谨慎,感觉和从前不一样:从前只管任性随意,现在时时处处心存畏惧;即使在无人暗室,也总怕惹怒天地鬼神;碰到别人讨厌我,毁谤我,也能够安然忍受了。

到了第二年(庚午1570年),我到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孔先生算我会考第三名,我却突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秋天乡试,我考中了举人。



【注释】


[1]悠悠放任 悠悠:悠悠忽忽,悠闲懒散,马马虎虎。放:放逸、放纵、放肆。任:任性。

[2]屋漏 出自《诗经》:“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房屋西北角,即室内深暗处,古谓此处恒有神灵驻此。《菜根谭》:“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了凡四训·改过之法》:“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3]遇人憎我毁我 憎:憎恨厌恶。毁:毁谤、诋毁。林则徐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秋闱 闱:考场。乡试每两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也称“礼闱”。



二、求子得子

【原文】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启。



【译文】


然而,我即使行善也没做到纯粹,检点反省发现过失很多:有时见到行善的机会缺乏行动勇气;有时救人患得患失;有时难得做点善事,却有言语过失;清醒时还能修持,醉酒后就常放松了。功过相抵,总是一天天虚度。己巳(1569年)年发的愿,直到己卯(1579年)年,经过了十来年,才把这三千善行做完。

当时我刚随李渐庵先生从关外回来,还没来得及做回向。庚辰(1580年)年我回到南方,才请性空、慧空几位大和尚,在东塔禅堂做了回向。

于是我又祈愿生子,同样许愿三千件善行。辛巳(1581年)年生了你,取名天启。



【注释】


[1]入关 从山海关进来。

[2]回向 将自己所修之功德回转到某一对象上。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烛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他蜡烛光光相照,室内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还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各人发心及需要,现列三个版本的回向文供参考。例如:

①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②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③愿以今天……(善行名称)的功德,回向给……,愿……



三、如愿登第

【原文】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

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译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随时都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有时是送食物给穷人,有时是买活的物命去放生,一天下来,多的时候有十几个红圈。

到了癸未年(1583年)的八月,三千条善事已经圆满。又请了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

那年九月十三日,我又求中进士,并且许下了做一万条善事的大愿。

到了丙戌年(1586年),就中了进士,并任命我做了宝坻县知县。



【注释】


[1]硃圈 硃:鲜红的矿物质原料。硃圈:即红色的圈印。

[2]施食贫人 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饮食克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

[3]买放生命 狭义单指人命,广义则指一切人命与禽兽。《孟子》:“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道家曰:“天道好生”“天人合一”,都体现了古人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精神。早在鲁国时期,中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4]进士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四、纤悉必记

【原文】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译文】


我准备了一本空白册子,命名为《治心编》。早晨起来去处理公务,家里仆人会带给县衙门卫放我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哪怕再小也都记在上面。晚上,在庭院中摆上桌子,效仿宋朝的赵阅道,上香,将一天的善恶都告白天帝。



【注释】


[1]赵阅道 名抃(1008—1084年),字阅道,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夜必衣冠焚香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则不敢为也。人能学赵公之不欺己,不欺天,自能如赵公之临终词气不乱,安坐而逝矣。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清献公神道碑》。许止净谓:“公之修行精进,至老不懈,深山老衲,尚不多遘(gòu遇也),况富贵至极者乎?学道有得,大愿度人,极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2]焚香告帝 夜晚正心盛服于庭中焚香,将一日所行禀明天帝。

[3]《菜根谭》:“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曾国藩曰:“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五、一行万善

【原文】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译文】


你母亲见所做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我从前在老家,可以帮你做善事,所以三千件善事能做完。现在许愿一万件,衙门里又没什么善事可做,这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呢?”

晚上,偶然梦见一位天神,我就说了善事难以完成的原因。天神说:“就凭你减粮税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就已全部做完了。”

宝坻县田税本来每亩两分三厘七毫,我筹划安排,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事,心里不禁又惊诧又疑惑。

正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把梦告诉禅师,并问这件事可以相信吗?禅师说:“做善事如果存心真诚恳切,哪怕只做了一件善事,抵得过平常一万件善事,何况你减免全县粮税,万人受益啊!”

我立即捐出俸银薪水,请禅师在五台山替我供斋一万僧人并做回向。



【注释】


[1]颦(pín)蹙(cù) 皱着眉头,忧愁的样子。

[2]区处 分别整理,筹划安排。

[3]五台山 位于山西省,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

[4]俸银 为官所得之薪俸。



六、消灾延寿

【原文】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译文】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岁时有难,我从来没有祈天求寿,五十三岁那年竟然一点小病都没有,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



七、祸福自求

【原文】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


《尚书》说:“天命不能完全相信,人的命运不是恒常不变。”又说:“人的命数是没有一定的。”这些话一点都不假。我现在知道了,凡是讲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这些话实在是圣贤人的话;如果说祸福都是上天注定无法改变的,那是世上凡夫俗子所讲的。



【注释】


[1]谌(chén) 相信。

[2]常 不变的,固定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学姐的秘密 痛才是成长 价值发现:一个价值投资者的投资札记 故事力法则:迅速收服人心的影响力秘诀 皮笑肉也笑:典婆婆漫画歇后语 教育的常识:尹建莉父母学堂2021年教育日历 冯友兰哲思录 走出舒适区: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