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寻找“上层目的”

书籍名:《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作者:细谷功
推荐阅读: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txt下载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笔趣阁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顶点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快眼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寻找“上层目的”,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接下来介绍怎样才能上升到元视点。“元视点”的说法本身比较抽象,图1-1中的“思考上层目的”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具体示意图如图2-2所示。

图2-2 思考上层目的,便可以发现其他方法

上升到元视点,思考上层目的,便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图2-3体现了这种模式。

图2-3 “Why”与其他疑问词的差异

图2-3中,What表示对方提出的指示或问题。

以基础问题(What)为中心,可以通过向上追溯上层目的的Why方向和向下的具体化方向两种方式来思考应该采取的措施。

向下的疑问词是5W1H分析法中除了Why和What之外的When、Who、Where、How以及How long(How much)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通过“Why”来追问上层目的,还可以引发出其他问题(What)。

关于Why与其他疑问词的关系,后文还会详细介绍,除了Why以外的其他疑问词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具体化”问题而提出的。这些疑问词可以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为我们提供线索,但只有Why才有可能告诉我们“问题本身的问题”。



思考上层目的的两个意义


一般来说,思考“上层目的”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或效果。接下来就根据前文的“调查无人机的情况汇报上来”的例子进行探讨。第一个作用正如前面介绍的,是探究真正的目的,如果发现还有其他应该解决的问题,就要“重新定义问题”。也就是说,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此外,思考上层目的还有另一个作用。即使问题本身没有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上层目的,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获得线索,例如应该优先解决哪个部分,应该向着哪个方向解决等。

就拿无人机的例子来说,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我们应该重点调查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应该调查技术问题,还是应该考虑其商业用途等。也就是说,思考上层目的还有助于我们掌握How(如何做)。

如果用涂色画来比喻的话,思考上层目的的第一个作用是告诉我们“应该把颜色涂在哪里”,第二个作用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颜色涂得更漂亮”。

图2-4 Why的目的1:发现真正的问题

图2-5 Why的目的2: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改变战场”


这两种作用的不同,也是“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与质疑初始问题是否妥当或者“重新定义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不同。在解决问题之前,追溯到发现问题以及明确定义问题的“上游”,从而改变战场,这是Why型思维作为元思维带来的结果。

这也可以理解为“战略”与“战术”的不同。“战略”指“元层面的战斗”,考虑的是要在哪里作战,如何将战场转移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等问题。而“战术”考虑的则是如何在现有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种上游与下游的不同,和前文介绍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是一致的。



Why从两个角度 “超越时间”


Why(为什么)的用途非常广泛。面向过去追问“为什么”,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探索导致结果的原因;面向未来询问“为什么”,则可以从“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出发,思考目前的方法所能实现的目的。也就是说,“Why”能够超越时间的制约,将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连接起来。

这个特性是其他疑问词所不具备的。

也就是说,只有Why能够“超越时间”。前文介绍了Why的作用是“跨越界限”,从空间上将两个场所连接起来,通过“面向过去的Why”和“面向未来的Why”,则可以上升到元视点,从时间上把两个场所连接起来。也就是说,上升到元视点,就是从更高的层面在下层的事物之间建立关联(如图2-6所示)。

图2-6 “面向过去的Why”和“面向未来的Why”

图2-7 Why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



只有Why可以表示“关系”


用一句话来概括前一节的内容,就是在被称为“5W1H”的疑问词中,只有Why能够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疑问词则都是为了准确探究事物属性而使用的。

换句话说,其他疑问词,特别是另外4个W(What、When、Where、Who)都可以用一个名词回答,而对于Why则很难只用一个词来回答。例如:

“这是什么?” (What?) ……“狗”

“什么时候做?”(When?) ……“明天”

“在哪里做?” (Where?) ……“学校”

“谁来做?” (Who?) ……“我”

与此相对的是:

“为什么?” (Why?) ……“因为下雨了”

对“为什么”,无论如何简短,都无法只用一个名词来回答。即使是“因为是家人”这样的短句,最少也必须由“因为是+名词”构成。

这一点也体现了“为什么”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如果将其他疑问词比作“点”,那么就只有Why能形成“线”。我们上学时都曾经学过,点是0维的,线是1维的。也就是说,Why与其他疑问词分属于不同的维度。

正如Why作为疑问词的这种特殊属性所体现的,也可以说“元视点就是上升到另一个维度”。



只有Why可以反复使用


很多工厂等经常会要求在工作中“反复追问五次‘为什么’”。发生故障和问题时,如果想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表面上的解决方法,就需要反复追问“为什么”。其他疑问词无法做到这一点,只有“为什么”可以反复提问。

因为需要用“在哪”“谁”等疑问词重复提问的,恐怕只有“没听清楚”,也就是重复相同问题的情况。只有“为什么”这个疑问词可以多次使用,从而帮助我们上升到更高的维度(也就元视点)。

每次追问“为什么”,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元视点。这也是我说“为什么”是个特殊的词语的原因。



Why型思维与What型思维


Why型思维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我们上升到元视点,形成新的创意,不过它也有缺点。反过来说,非元思维(不做更高层面的思考,也可称为What型思维)无法上升到元视点,但它也有其优点。

本书接下来将会从各个角度论述Why型思维的优点,所以这里先简单地总结一下Why型思维的缺点和What型思维的优点。

首先,Why型思维的人在接到指示后不会立即行动,而是先进行思考。从这点来说,“花费时间多”是它的第一个缺点。“思考”这个行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why型思维不可避免会存在这个问题。

Why型思维的第二个缺点是,追问“为什么”往往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特别是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停追问“为什么”的做法很不受欢迎,所以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相比之下,What型的人因为从来不会违背对方的意愿,往往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例如运动部低年级学生只有对高年级学长言听计从才会受到重用)。

以上是运用Why型思维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读者们留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 真相与错觉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 低增长社会: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危机的应对之道 1分钟物理 深度营养: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获客 叛逆天才:拒绝一颗盲从的心,让自己闪闪发光 女配手握龙傲天剧本 女主她超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