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佛是一棵树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佛是一棵树

第7节:恭喜发“财”(3)

书籍名:《佛是一棵树》    作者:房放
推荐阅读:佛是一棵树txt下载 佛是一棵树笔趣阁 佛是一棵树顶点 佛是一棵树快眼 佛是一棵树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佛是一棵树》第7节:恭喜发“财”(3),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在《中部》(注2)的《巴陀伽摩经》中,佛陀又把人类的最基本的渴望分为四种:

1. 愿我的财富通过正当的途径一天天的增加。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有。财富是人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2. 当一个人富有后,他所渴望的是美名远扬。他如此祝愿:愿我的美名传遍四方,特别是要在我的亲朋好友、师长中流传。

3. 当一个人既富有,又有好名声,他祈求健康长寿。他如此祝愿:愿我健康长寿。

4. 当一个人富有、美名远扬又健康长寿,他自然希望死后幸福。他如此祝愿:愿我死后升天享福。

没错,这就是人类在发财致富中必需走过的一段过程。

如果仔细对《巴陀伽摩经》的文字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获得财富才是人类的第一需求。所以佛教把必要的物质条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通常情况下,一贫如洗之人是不会过多地去考虑如何获得名誉、长寿和死后的幸福,这些离他们都太远太远,根本比不上一件破棉袄或一杯热牛奶的诱惑。并不奇怪,究竟还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决定着一切。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整天都在忙碌着与贫困作斗争,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毕竟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生活的含义。正如春秋时期的哲学大师管子所言:“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因此贫穷很难和道德共存,却更容易与不道德成为孪生兄弟,恕我直言,贫困虽然并不都是罪恶的开始,但它和不健康的思想往往是并肩而行的,常常触及道德的底线。

原因很简单,当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时,他不可能去幻想完美的道德生活,而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现实点说,去和一贫如洗、饥寒交迫的人大谈道德义务,描述完美生活的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们迫切需要的只是一块面包去填充饥肠辘辘的肚皮,甚至不会在意那是一块新鲜或者过期的面包。

只有当人们不用为吃和穿担忧,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虑他们在世间的名誉、是否能长寿和死后的幸福,他们才能逐步走进精神世界,才会去培养完美的品格。或许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有些尖酸刻薄,不过在一般情况之下,拥有一定财富的人比一贫如洗的人更容易讲究美德。

成道之后的佛陀常常告诫弟子:比丘们啊,在这个世界上,贫困对于人类来说是最痛苦的,是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大障碍。佛陀还曾进一步告白,人类的这种痛苦只有通过社会活动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可能是愿望,可能是欲望,人这一辈子,想要满足的,想要实现的,想要达成的,都太多,太多………

无论你最想的是什么,我宁愿很现实很真诚地祝愿大家恭喜发财,随便最初的动机如何,不管最后的财富几许,有钱的总比没钱的好,有心的总比没心的好,就像有追求的总比没追求的好。

我们活在人间,我们走在路上,我们爱财,坦荡荡。

注1:增支部:南传佛教巴利《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梵文北传佛教四阿含经之《增一阿含》(汉译为《增一阿含经》)。

注2:南传佛教五部经藏中之一部。“部”为巴利语nikaya(尼柯耶)之意译。《中部》即指具有中等长度,不过长,也不太短之经文部类。此部之性质略同于北传阿含经中之《中阿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 姚依林—百夕谈 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