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子疾病:孔子希望以老师的身份去世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子疾病:孔子希望以老师的身份去世,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这一次孔子很生气。

孔子生了非常严重的病。“疾病”的“疾”是形容词,是重病之意。这一次,孔子病重到可能差点就要死了。

子路已经给孔子安排了后事。在安排后事的时候,组织门人为“臣”。这里的“臣”,是指治丧时一种专门的职务。

后来,孔子的病好一点了,知道了子路做的事情,气得不得了,说:“子路,你总是这么爱骗人,爱弄虚作假!无臣而为有臣,这是僭越,我又不是诸侯,怎么能有这样的待遇呢?我明明是个普通人,你非要给我以诸侯的标准,雇人来当臣,自作聪明,装模作样。你想让我骗谁?难道让我骗天吗?”

孔子认为装腔作势是没用的,举头三尺有神明,总不能欺骗老天爷吧。

最后这几句话,我们一琢磨就能发现,孔子并不只是因为僭越这件事生气,还因为学生让自己临走的时候,死于那些聘来的、充当孔子家臣的人手中,而不是和他最亲的学生们在一起。

孔子希望为自己料理后事的是他最亲近的学生,这才是死得其所。他说,就算我不能够风光大葬,也无法像诸侯一样有门臣帮自己操办后事,难道我的学生们就会不管我,把我扔在路边吗?

孔子的儿子死得早,伯鱼比颜回还要早走一年,孔子到了晚年,很有可能完全依赖学生的照顾。他跟学生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对于葬礼的态度是,咱不是诸侯就不要装,不要搞那些虚礼。他真正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如果学生们为了风光大葬,宁肯骗人,雇用外人来充当“臣”,而不是由他最核心的学生们操办,这才是最令孔子失望的地方。

孔子更希望自己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体面地死去,而不是以一个不得志的官僚的身份死去,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

子路有些笨拙,也有点莽撞,他习惯按照普通人的惯性思维来考虑事情,比如,老师去世之后的丧礼规格,要以老师的职称来确定。

但对一个真正爱学生、爱教育的老师来讲,根本不需要有多么高规格的待遇。这一点恰恰戳中了孔子的痛处,孔子看出来子路看重官位,因此希望自己的老师有地位,即便老师的地位达不到,他也要想办法提高治丧的规格。

这让孔子感到非常失望。孔子觉得自己不是诸侯,何必非要把丧礼办得那样隆重呢?以老师的身份体体面面地去世,有最亲近的学生送自己走,他便很满足了。

我们很少见孔子发这么大脾气。孔子平日里悠闲淡定,哪怕偶尔批评学生,也都是循循善诱的。心理学上认为,愤怒意味着无力感,一个人只有在觉得某件事情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发脾气,如果一件事情完全在掌控之中,我们往往会很平静。甚至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争吵,也是如此。当你在和别人辩论时拍案而起,跟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就是因为你已经认同对方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你无法说服他,只能用愤怒来捍卫立场。如果你心中非常笃定,觉得对方的观点完全立不住,就只会轻松地笑,不会生气。

孔子在这个时候一定是感受到了无助。人生已然看得到终点,只剩最后几年了,自己一辈子所提倡的理念始终没有得到鲁国、齐国的官方认可。对于这件事情,孔子感到很无力,才会形成痛点。

子路一戳,孔子就恼了,他是真的生气。

孔子内心的情感其实很复杂。孔子情绪上的发作反映了他内心的波澜,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他内心是坚定的。他认定自己就是一个体面的老师,至少在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是相当成功的,所以他愿意“死于二三子之手”,由他最爱的那些学生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