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礼与修养,是对自身最好的保护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礼与修养,是对自身最好的保护,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这一节我认为原本应该放在《乡党》里,因为这一篇记录的全是孔子的日常起居,孔子如何待人接物。

“齐衰者”是穿着麻布丧服的人。在我国古代,亲人去世要披麻戴孝,这是一种葬礼。

“冕衣裳者”,“冕”是指戴正式的帽子,“衣”是上衣,“裳”是下衣。冕、衣、裳全穿齐了,代表着穿着官服、礼服的人。

“瞽者”,盲人。在中国古代,“盲”和“瞽”是两种不一样的状态。如果一个人虽然看不见,但是有眼睛,眼睛是睁开的,叫作盲人;有的盲人眼睛是闭起来的,这叫瞽者。舜的父亲瞽叟,就是一个闭着眼睛的盲人。

对于以上说的三种人,就算是小孩子,只要孔子见到了,他都会起立。

“必作”的“作”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起身站立;另一种解释是把屁股从腿上抬起来,跪直了。中国在宋代以前无椅凳,人皆席地而坐,而那时候的坐姿,其实等同于我们现在的跪姿,屁股是压在小腿上的。见到有人过来,便跪直示意,表达尊重。

“过之必趋”,是说孔子从他们身边走过的时候,速度会尽量快一些,不会在对方面前晃来晃去。为什么要这样?“齐衰者”代表着悲伤,“冕衣裳者”代表着官方和正式的场合,“瞽者”内心痛苦。这些人心中有事,在他们面前,孔子认为应该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姿态应该端庄,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善意和同理心,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表现。

可能会有人说,瞽者连眼睛都睁不开,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相互的,你对我礼貌,我也对你礼貌;你对我无礼,我对你更无礼,我们只选择对尊重自己的人讲礼节。但实际上,修养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尊重他人的得益者并不是他人。尊重他人,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

无论对方是瞽者,还是年少者,我们都要做好自己该做的,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和尊重的态度。修养不是表演,修养是自己内在的人生追求。当这些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成为无法割舍的习惯时,他会发现自己的自尊水平越来越高,内心的幸福感也会不断地充溢。

心理学实验曾经证明,一个人每天行善,比作恶感觉要舒服得多。

研究者专门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组人坐早班公交车,规定其中一组年轻人不许让座,另外一组年轻人见人就让座。

结束之后测试两组人的状态。结果发现,让座的那组年轻人精神和身体状态更好,更愉快,更有幸福感;不让座的那组觉得很累、很疲惫。对于不允许让座的那组来说,如果其中一个年轻人旁边站着一位老大爷,即便年轻人坐着,也会觉得很累,感到不舒服,觉得车里的人都在盯着自己。

虽然他坐着,但比站着的人还累,这种消耗其实是内在的。

所以,尊重别人,讲礼节,既有道德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层面的价值,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教条和号召。

礼与修养,是我们对自身最好的保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