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往前走,就能抵达目标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往前走,就能抵达目标,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段话很难理解。

如果直接翻译,就是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德的人,这就已经很好了,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讨厌不仁的人,这就是在追求仁义的标准,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没有人能够一整天都使劲让自己保持在仁的状态中?我没有见过真正力不足的人。也许有,但是我没见过。”

这样的解读令人费解。接下来,我们来对这段话进行逐句拆解。

先来解释“力不足者”。

孔子的学生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说的道,我是力不足,所以做不到,您有天赋,才做得到。”

很多人在聊天时也曾对我说:“樊老师,您读书的本事我学不了,因为我没有您这样的天赋。”说这样的话,说明他想自我放弃了。

孔子说:“我一辈子没见过真正力不足的人。”真正力不足的人,往往是中道而废,在通往目标的途中就失败了。我们能够看到他在不断地努力,只是他实在做不到,不得已才放弃。可很多人的情况是,根本还没有踏出第一步就放弃了,画地为牢,说自己做不到,就不再行动了。

在此,我也把这个道理分享给所有读者。我们先问问自己,到底是真心想要去做,还是完全不想做。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想达到某个目标,就去行动,别再给自己找理由,认为自己力不足,所以一定做不到。毕竟无论怎么力不足,只要往前走,至少也能达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部分。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有个原则,如果有人能做到一件事,其他人就都能做到。比如,如果有人能把π背到小数点后一万位,而其他人大多只能背到一千位,这只不过是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背,他们觉得背到π后面一万位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这说明很多事情人们都是能做到的,只是选择不做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就别推托说自己力不足而做不了了。孔子说“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开了个小玩笑,说也许有这样的人吧,但他没有见过。这只是孔子的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

再从头看这段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个人理解“好仁者”和“恶不仁者”是两条修行的路径。“好仁者”是见贤思齐,“恶不仁者”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好仁者”的做法是,当看到了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内心会迫切地希望和对方一样,进而要求自己努力地向对方看齐。一个人真的喜欢仁这件事,就会这么做。

孔子为什么说他没见过“好仁者”?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太绝对了?孔子的学生那么多,其中也不乏仁者,为什么孔子竟然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这也不算夸张,我们要理解孔子说话的语境和背景。有时候,孔子说话也随心情,他心情不好就可能会发点牢骚。我们能因此就说颜回、子贡这些学生都不算“好仁者”吗?孔子有时候只是不高兴了,他觉得大家不够努力,所以用这样的话来鞭策大家。

我为什么敢这么理解?是因为孔子在后面发过更大的牢骚,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的名言,但这话说得就更绝对了。孔子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好仁”与“好德”都是不容易的,孔子经常说“我未见”,其实代表着达到这些境界非常难。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有人也把它理解成并列条件,两者共同存在,既好仁又恶不仁。但实际上我们联系后面的话,就能发现“好仁”与“恶不仁”两者是独立的。

“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是只要“好仁”,这就足够了。当一个人真的能够发自内心地爱“仁”,而不是爱物、爱色、爱名、爱权时,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所爱的东西,都是名、利、权、情。这四者还有更形象的称呼,叫名缰、利锁、权牢、情关,它们常常将人桎梏在现实的世界中,迫使我们不顾一切地去追逐。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内心所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这也可能是孔子在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好的是什么?如果真的往里深究,发现自己也爱名、利、权、情。所以,他说未见好仁者,就是没有见过一个发自内心、真真正正喜欢仁的人。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喜欢仁,追求仁德,想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实际上,他们更想成为一位了不起的教授、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一个青史留名的人……这些人喜欢的依然是外在的东西。

孔子说,他从未见一个真正的“好仁者”,而好仁是一条自我修炼的路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一条路径;“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另外一条路径。“好仁”,就会见贤思齐,属于“择其善者而从之”;“恶不仁者”,是择其不善者内自省也,见到了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立即进行自我反省。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句话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恶不仁”。很多人嘴上说自己讨厌不仁德之事,但往往经不起考验,如果稍微做点违反仁德的事,就能得到利益,他们就会动摇,会安慰自己别人也都这么做,自己只是稍微权变一下,并不过分。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任何不仁的举动,都不要发生在我身上,我坚决地排斥它。这条修炼的路径,本质上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别人做得不对、不仁的地方,立即进行自我反省,不要让自己陷入不仁的境地。

孔子所讲的两条自我修炼的路径——真的“好仁”和真的“恶不仁”,都不容易做到。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是说我没见过能够一整天都真正做到一心追求仁的人。

这有点像我们说净土宗。净土宗的法门是一心不乱,念“南无阿弥陀佛”。好多人一开始觉得这太容易了,只要不停地念就可以了……但是真去做就会发现,想做到一心不乱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整天都不违背仁,让自己处于仁的状态之中?这当然很难,但我们可以练,从一天开始练。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结合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孔子的意思是,真的好仁,真的恶不仁,确实不容易,但是从一天开始总是可以的,不要再推说力不足了。

所谓的力不足,往往都缘于不是真的喜欢,不是真的好(读第四声)。

什么叫作真的好?这个感觉其实很容易找。想想你的初恋,想想你曾经发自内心爱一个人的时候,每天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想的都是对方。有的小朋友喜欢玩游戏,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游戏打得更好。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就是好。

孔子提醒我们,如果你能将这样的精神用在仁这件事上,哪怕只有一天,你都是厉害的。

不妨经常问问自己,到底是爱名利权情,还是爱追求仁德。要始终心无杂念地追求仁,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境界,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够找到真正“好仁”的状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