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樊登讲论语:学而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仁是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推荐阅读:樊登讲论语:学而txt下载 樊登讲论语:学而笔趣阁 樊登讲论语:学而顶点 樊登讲论语:学而快眼 樊登讲论语:学而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樊登讲论语:学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仁是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段话曾入选过我学生时代的课本。在我大学时期曾经参加的一次辩论会上,有辩手就引用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孔子这句话的力量。孔子很少说这么使劲的话,但这句话真的是超乎寻常地振聋发聩。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以正当的、符合道的手法去获得,他是不接受的。其实,孔子是有机会贪污的,他做过中都宰、大司寇,假如他曾经贪污、谄媚或者拉帮结派,是有可能变得富与贵的。但是用这些方法获取的富贵,孔子不要。在孔子看来,即便得到了这些东西,内心惶恐,无法平静,那也是不值得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们都不喜欢贫贱,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去’也可以读成‘弗去’)”,意思是如果不以其道让我摆脱贫困,我也不需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德,要那么大的名声有什么用?这句话能够给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启发。比如很多人见到我都会说:“樊老师是网红。”我自己也会琢磨,什么是网红呢?或者是,网红的价值是什么?

网红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词。我看到很多网红都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但是也有人为了当网红而不择手段,在网上进行各种低俗的表演,对着镜头吃各种奇怪的、无法下咽的东西,甚至表演虐待小动物……他们似乎从不担心被小朋友看到,不在乎这些恶趣味会给观众带来怎样负面的心理感受。他们只求一件事:先出名。

也许他们想过出名以后再“洗白”,又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洗不洗白。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不要想办法通过怪力乱神来博眼球而成名,通过怪力乱神成名,到最后伤害的一定是自己,因为德薄而位尊,结果一定是不好看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终食”是吃一顿饭的意思,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君子都不会违反仁。这听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似乎是要求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不能违反仁德,哪怕在吃饭的时候,也要牢记这一点。其实,孔子不是这个意思。梁漱溟先生说,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找”,也就是不使劲。孔子已经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需要刻意地约束自己。

比如吃饭时,别人为自己上了菜,我们要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需要使劲吗?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吗?

如果我们养成了道谢的习惯,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吃一顿饭也能够自然地处在仁的状态中。我们在餐桌旁,不会挑挑拣拣,也不会频繁地转餐桌转盘……一切举动都是自然而流畅的,根本不需要用力地约束自己。

我个人觉得吃饭的过程可见人品。很多人平常工作、说话、交际都还算得体,但一到饭店吃饭,就颐指气使,冲着服务员发脾气。为什么呢?可能他觉得终于到了自己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的时候,觉得没必要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没必要善待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人。这就是“终食之间违仁”,吃一顿饭就把自己的品行出卖了。

看一个人的修为、修养,绝不能只看他如何对待自己,还要观察他怎么对待普通人、陌生人,以及最亲近的家人,这是我们从“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句话中得出的启示。

于我们而言,吃饭是修炼自身品格的好时机。修炼到孔子的状态,做一切事情都会自然、舒服、流畅,不用使劲,不必刻意提醒自己,这就是最适宜的状态。相反,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拍桌子、发脾气、骂服务员,当这种失控的状态成为常态之后,相应地,平常善意而平和的状态反而属于“不正常状态”了,我们需要刻意地装作有修养,用力地掩饰,费劲地约束自己。

“造次必于是”:匆忙、急迫的时候也是这样。

“颠沛必于是”: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哪怕遇到再紧急的事情,哪怕境遇再不好,甚至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也应该自然地保持仁的状态。

据传王阳明当年逃难时,形势极其严峻,宁王已经派人追杀过来了,王阳明要第一时间坐自己的官船离开,到别处避难。此时,所有人都慌慌张张地收拾东西,王阳明站在那里,冷静地说:“有个东西没带。”

大家疑惑。王阳明说:“没带顶盖。”顶盖就如同回家的钥匙,官船如果没有顶盖,别人就认不出,到时候可能连城都进不去。

这样一段极简单的文字、一个小小的场景,就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仁人”,他在造次、颠沛的时候,内心依然是淡定的,依然可以清醒地去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仁的状态有时候接近于禅,是活在当下的,是活泼的、生动的、不使劲的。如同王阳明,没有因为别人要追过来就六神无主、慌慌张张,说“什么都不要了,赶紧跑,逃命第一”。如果因为局势紧张,就慌乱而不知所措,行为不得体,这就丧失了人所该持有的伦理道德,违背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原则。

仁是一种舒服、合适、惬意的状态,假如大家愿意去追求仁,就会理解孔子提的要求并不是一个高要求。当人们真的愿意让自己进入这种舒服、合适、惬意的状态时,就会发现,我们根本不用使太大的劲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在吃饭的时候,或者造次、颠沛的时候,刻意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自始至终都是同一个人,自然能活得很坦荡、很畅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敏捷人才:选拔未来顶尖人才的9个步骤 从自己开始:变革者的思维导图 魏西里探案集 从思维开始重塑PPT能力 京都的正常体温:哲学家写的城市指南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