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书籍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李浩源
推荐阅读: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txt下载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笔趣阁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顶点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快眼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五,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滁州城的街巷里坊,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刺史嫁女,本就可以动用权力,让全城都为之出动。如今的刺史颇得民心,百姓乐得凑凑热闹,沾沾喜气。江边,送亲的队伍已经把新妇送上船,大家敲敲打打、歌舞喧哗,祝福新妇一路平安,和新郎白头偕老。但有一个人,身穿红袍,在众人环绕里显得尤其孤独。他已经屏蔽了一切吵闹,眼里只有江水和女儿临别时的眼泪。

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掐指一数,这是做单身父亲的第十个年头。儿女们健康成长,令做父亲的很是欣慰。自己也不算辜负了妻子的重托。江风吹来,鬓丝飞舞,白色就快压倒黑色了。在滁州这些日子,自己没少为公事操心。短短数年,人老了许多。

刚刚到任时,韦应物接到长安陷落、德宗出逃的消息,心里陡然一惊,以为安史之乱要重演了。自己远在江南,家中还有兄弟在北方,心里焦急万分。好友李儋来信问平安,韦应物再平淡,此时也有写不完的焦虑。北方战火不明,南方重任在肩,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虽然是阳春好天,韦应物放眼所及,只有朝来暮去的春愁,那段时间的睡眠,大概是好不了了。所幸德宗皇帝很快调整政策,调集精锐平息叛乱,大唐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危机,韦应物也松了一口气。

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滁州了!韦应物心里的热情是澎湃的,他倒不是不讲,只是讲出来,半分不对自己的功劳夸夸其谈。农民会奇怪吧,这位使君来田地巡查,怎么不夸耀自己的德政,只是安安静静地看着自己耕种?他们不知道,韦应物正在记录,记录一年的辛苦,期盼着百姓的丰收,只有这样,身为父母官才不会“愧对俸钱”。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观田家》

工作有了成果,闲暇时就可以放松放松,本就喜爱自然的韦应物定是要到外面转转的。中年以后,韦应物越发喜欢佛经,他会到琅琊山寺转转,偶尔带上刺史的仪仗,“显摆显摆”半生的奋斗所得。如果去不了山寺,官舍周围也很不错,在后堂读读书,在园子里看看花,也颇为舒适。春去秋来,读书到深夜,他忽然听见天上大雁在阵阵秋雨中鸣叫,仔细一算,又是一年。推开窗,外边雨绵绵、天暗淡,都找不到长安的方向了,什么时候能回家呢?家回不去,家书可以寄,他一提笔,又给弟弟们写诗。“诸弟”是韦应物诗歌的一个重大主题。把酒看花想他们,秋草生露想他们,一年四季都想他们。

光阴荏苒,有生命逝去,有青春长成。妻子去世已经七年,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他此时身为刺史,收入丰厚,早已不用为贫穷发愁。女儿嫁给了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凌,这段婚姻门当户对。父女一场,今日嫁女,也到了暂时别过的时候了。他想起了元苹,想起元苹早早下世,不能看到今天的十里红妆。他看着长女和幼女依依惜别,毕竟母亲去世后,长姐照顾小妹多年。种种情感涌上心头,韦应物一遍遍对着船行的方向挥手,直到船消失在天的那一边: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送杨氏女》

我会多保重,女儿要幸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