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书籍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李浩源
推荐阅读: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txt下载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笔趣阁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顶点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快眼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五,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登陇》

做了红人的红人,高适无不得意,今日西去,可谓春风相随。哥舒翰和高适年纪相仿,甚至还小一点。早年哥舒翰也是个混混儿,到了四十岁,被人瞧不起,才到边疆投军。高适现在人到中年,被人赏识,心中充满感激。想着二人类似的遭遇,他更将哥舒翰引为知己,吹捧哥舒翰更是不留余力。不过,人红是非多。一次,高适写诗给哥舒翰,希望哥舒翰不要老是关照自己,最好一碗水端平。他以歌女自比,由衷感叹“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1)。不过这种成名的烦恼,高适尝起来,可能还是甜的。

哥舒翰发达以后沉迷酒色,身体空虚。天宝十四年(755年)春天,哥舒翰在去长安的路上突然中风,倒在浴室里,醒来便半身不遂,去长安养病了。养病是养病,倒也不影响他目前的地位,高适依旧自得地在陇右当官,参与军事。

这一年,小老弟杜甫疯狂给高适寄信,问他:今年春天是不是不来长安了?你在那边还好吗?一封不够,再来一封,他开始吹捧高适,说高适虽然年纪大了,但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还说听闻高适已经穿上高官穿的红袍,自己也跟着沾光。诗投出去,却不见高适的回音。不过,在高适的文集里,却有高适给另一位老熟人写的一封长信,他就是已经就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信中,高适回顾二人诗词交往之事,表达了对老恩公张九皋的感激。字里行间已没有早年那种失望和感伤,全是扬眉吐气后的热情与感慨。

哥舒翰幕府的生活是很舒适的,升官有路、待遇又佳,四座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青云直上、官至将相。对这样的环境,高适非常满足。只可惜当全国上下都满足的时候,一人的贪婪重创了盛世。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范阳。河北郡县没有准备,大多选择投降。安禄山兵锋势如破竹,直抵洛阳。一开始,唐玄宗觉得叛军尚远,守住河南就还有转圜的机会,便接受伊西节度使封常清的请命,让他自行募兵、抵御安禄山。六万乌合之众对抗幽州精锐,这不是搞笑吗?很快,封常清兵败。同一时期,闲居长安的高仙芝被急速召见,任命为讨贼副元帅,实际主持抗敌事务。封常清率领长安的精锐,提前到达陕郡迎敌。不久,封常清败走,西行去找高仙芝。二人计议,觉得目前的情况不宜与对方正面交火,对方长途奔袭,中央应该做好固守潼关、以逸待劳的准备。此时,安禄山正在洛阳,准备登基称帝,享受“胜利果实”,兵势有所缓和。封、高二人,便率兵西进,固守潼关。

遗憾的是,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有过节,趁着入朝报告军情,便向玄宗说封常清动摇军心、高仙芝失地贪污。此时,玄宗对人的信任已经基本崩溃,一有风吹草动,敏感的情绪就要爆发。于是他让边令诚回去,就地处决二人,一代名将,蒙冤而死。

哥舒翰虽然已经中风,但脑子没疯。他清醒地看着安禄山的铁蹄蹂躏大唐,两位名将身死人手。程千里被俘,封常清、高仙芝被杀,郭子仪、李光弼固守朔方……完了!朝廷下一个想到的,就是我哥舒翰。哥舒翰非常不想去,但皇命难违,当年十二月,中风的哥舒翰被大家抬着率军出征。唐玄宗又是举行宴会,又是大封官爵,给予哥舒翰莫大的恩宠。恩宠越多,摔得越惨,这个道理,哥舒翰太懂了。

作为哥舒翰的属员,高适也行动起来。他先是接受绛郡长史的任命,打算到山西防备叛军。但哥舒翰到潼关迎敌,玄宗便钦点高适为监察御史,协助哥舒翰迎敌。这期间,高适不仅学到了军事课,还上了一堂政治课。哥舒翰不是什么心怀宽广的人,他一直讨厌安禄山及其全家。安禄山的堂弟安思顺本来不在被清算之列,哥舒翰仗着兵权在手,诬告安思顺。信任崩塌的玄宗,看见是姓安的,抬手便处死。哥舒翰一向与杨国忠交好,但此时,交好也不管用了。哥舒翰部将王思礼说:“安禄山造反,迟早是要杀杨国忠的,你把杨国忠杀了,不就完事了吗?”

这个计策,表面上是杀杨国忠,实际上是同朝廷对抗,哥舒翰没有真正采纳。但后来当杨国忠对自己下手时,哥舒翰却坚决反击。将相猜疑,国之大忌。高适眼见哥舒翰用心于政治斗争,潼关的守备却做得极差。

天宝十五年(756年)年初,唐朝在对抗叛军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河北州郡起义、山西屡传捷报、江南一带成功阻击叛军,而潼关也防守得很好。哥舒翰虽然中风,但军事方面非常清醒,他赶紧报告玄宗,认为此时不应该自满,必须坚守不出,打一场持久战。结果,稍微缓过来的唐玄宗和杨国忠,要求哥舒翰赶紧出关,解决叛军。不仅是要求,更是催命。从春到夏,连绵不绝的使者来催促哥舒翰出击,哥舒翰想了想:“好吧!与其被你白白杀掉,不如自行送死,锅你来背。”

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被叛军统帅崔乾祐杀个大败。潼关一战,死伤十数万人,唐朝精锐尽失,哥舒翰也被部下挟持,投降安禄山了。

六月九日,潼关失守,朝廷震惊。唐玄宗焦头烂额,又无可奈何,假模假式亲征,偷偷摸摸逃跑。高适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唐玄宗上书,要求朝廷镇定下来,打开小金库,募兵抵御。唐玄宗哪里关心这些,逃命要紧,六月十三日一早,便从延秋门,带着亲眷宠臣,跑!

等到天亮,长安城乱作一团,高适才知道皇帝逃跑的消息,急忙找来快马,跟着大臣一起走骆谷道去追。十多日后,高适等人在河池追上唐玄宗。唐玄宗一看,这不是高适吗,逃出来了啊!大喜过望,赶紧请进来讲话——此时唐玄宗高兴,也不单是因为高适忠心,儿子李亨带着一千多人与自己分道扬镳,此时,能有一个人来找自己,就是多一份依靠。老头虽然年纪大,关键问题还是门儿清。

高适一进门,就给唐玄宗讲潼关的真实状况。高适说,自己非常感恩哥舒翰,哥舒翰的本事,自己心知肚明。但是让一个中风的哥舒翰,去应付监军使和兵油子,这实在是难以胜任。高适顿了顿,继续说:“我听说,南阳的节度使都还要受制于监军使,这么搞下去,怎么能赢?”高适抬头,看到玄宗的表情有点尴尬。毕竟,他当年无比信赖的监军使边令诚,最后却交出长安城宫苑钥匙,乖乖投降了。高适知道,话要是太直接,就是打老皇帝的脸。

不过,哥舒翰也不是高适说得那么高大威武;被挟持投降后,他在安禄山面前颇为听话,还给老部下写劝降信。这些消息传到流亡政府,大家纷纷痛斥哥舒翰,再也没人敢为哥舒翰辩护了。

高适算是进入了玄宗的贴身班底,从将军的近人,变成皇帝的近人,官运自然亨通起来。一到成都,高适就被任命为谏议大夫,正式穿上高官的红袍,担任皇帝的顾问。

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史称唐肃宗),事后才通知玄宗。玄宗很不高兴,感觉被摆了一道,赶紧下诏承认李亨是合法的新皇帝,只不过,大事还是要自己说了算。至于什么是大事,那就不好说了。不仅有纸面上的打法,行动上,玄宗也露了露手腕。七月十五日,玄宗走到汉中,发布诏书让各个皇子就地担任节度使,其中,永王李璘任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坐镇江陵,掌管江南。这分明是要天下的皇子,以叛军为赛场,角逐皇位,一旦兄弟反目成仇,后果将不堪设想。高适作为谏臣,赶紧规劝玄宗:“这不仅没法消灭叛军、震慑新皇帝,还会让兄弟相残、父子反目,这不是您最不想看到的吗?”权力面前,玄宗哪里听得进这些?果然,李璘一到江陵,就招募了数万人,委任官员,割据一方。

高适虽然做官晚,但在全国各地奔走多年,又有哥舒翰幕府的工作经验,对于唐朝的大势,有清晰的认识。能做到皇帝的近臣,高适的政治嗅觉非常出色,至少比慌不择路的杜甫、头昏脑热的李白强。这年冬,肃宗听说他力劝玄宗不要“分镇”,赶紧把他找来商议。高适见到肃宗,一五一十地分析了永王的情况:这不过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弟,从来没什么治国安邦的本事。生了个喜欢骑马打猎的儿子,就当自己可以带兵打仗。这种人,遇到权力就被冲昏了头脑,是不足担心的!肃宗大喜,拜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让他赶紧南下,去和韦陟、来瑱会合,讨伐永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