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书籍名:《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作者:李浩源
推荐阅读: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txt下载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笔趣阁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顶点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快眼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二,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弘道元年(683年),久病不治的唐高宗去世,朝政大权落到了武则天手中。这个春天,对于陈子昂而言,主题是考试,对于武则天而言则是“掌权”。目前,她还只是李唐的太后,但擅权专政的野心已经尽人皆知。武则天不能做光杆儿太后,管理国家需要一批拥护自己的饱学之士。一方面,武则天打击朝臣中会妨害自己的人;另一方面,她重视选拔寒门士子,打破阶层任用人才。

刚好,陈子昂在梓州取得了解送入京的资格,跟着梓州的土特产一起,到洛阳参加科举。对于时事,陈子昂是有一定了解的,望着悠悠的洛阳道,他踌躇满志,感觉自己的好日子要到了。像陈子昂这样,没有什么关系网络的读书人是武则天心中有才又可靠的栋梁之选。果不其然,文明元年(684年)春,陈子昂进士及第,时年二十六岁。

中了进士,陈子昂还要等待分配官职。陈子昂可不想等。青春年少、时间宝贵,如果天天在这里等,岁月都要被消磨尽了!他不愿意等着吏部的指派,去按部就班地生活。当今是武太后掌权,太后鼓励大家积极进言、讨论国事,这不是自己一展抱负的大好时机吗?头铁不怕风险。当年朝廷就唐高宗的葬礼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应该按照制度,把唐高宗的灵驾从洛阳转移到长安。可与此同时,关中粮食歉收。陈子昂认为,花那么多钱把一个驾崩的皇帝转移回去,那不是折腾老百姓吗?于是大胆上书,请求不要让灵驾西迁。

在陈子昂看来,目前国家内忧外患、百姓苦不堪言,国家没有精力和财力来应对这样的活动。同时,他觉得皇帝既然四海为家,在洛阳就地安葬为何不可?况且洛阳不是山清水秀、风水极好的胜地吗?就不要去给关中添乱了。讲完这些,还要谈一谈舍近求远会给国家带来动荡与不安的大道理。整篇文章,写得文采斐然、遍地珠玑。

武则天读着这篇洋洋洒洒的大文,脸上微微一笑。这是获得人才的喜悦,也是对陈子昂泛泛而谈的轻哂。治理丧事是国家的重要活动,高宗百病缠身,朝廷早有准备。陈子昂说的话,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就是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交给有关部门就可以解决。况且,修建陵墓放到哪里都是劳民伤财,难道就地埋葬,就不劳民伤财了吗?

文章虽然又大又空,但陈子昂的文采令武则天激赏。更重要的是,陈子昂在开头旗帜鲜明地表明,有武则天的临朝决断,大唐离盛世也就不远了。这样的支持,令武则天眼前一亮。她让人赶紧把陈子昂找来一见。

陈子昂终于不用站在一堆土特产背后面见至尊了。他来到武成殿,在宫监的导引下,对着一道薄薄的幕帘行礼。

“撤帘。”

御帘卷起,陈子昂终于见到了传说中武太后的尊容:威严、英挺,眉目间犹见当年的风采。他不敢多看,赶紧俯身,把笏板立于面前。武则天也打量了他一会儿,这个年轻人长得清秀质朴。一番交谈,她觉得陈子昂可用,便任命他为麟台正字。官品虽然不高,却可以出入中央,读书学习、了解时事。得此任命,陈子昂心潮澎湃,这可比在吏部等官高效多了!假以时日,成为宰相、安邦定国,还不容易?

大家听说武则天非常欣赏陈子昂的文章,便争相传颂,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全国爆款。洛阳城里,新星陈子昂成了王公大臣的座上宾。宴席聚会,少不了他的身影。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在洛阳的重点,不是吃喝玩乐,而是报效国家。很快,武则天又有了新的传令。近来,武则天为了巩固权势,诛杀李唐宗室和拥李大臣,一度激起徐敬业等人的兵变,她希望能够调和各方、稳定局面。于是她问道:“我应当怎么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实现大唐王朝的可持续发展呢?”陈子昂火速上书,又用一篇雄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他大声疾呼,人是国家的根本,无论怎么办,对人的关注都不能丢。这篇政论文采斐然、义理深刻,武则天读完,大呼过瘾。她又把陈子昂找来,请他具体谈谈。陈子昂接过纸笔,坐在中书省内,略一思索,巨制立时而就。在这篇文章中,他就派遣巡视的钦差、选拔地方的官吏、把握天下总体局势,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再次大声疾呼,希望武则天关注百姓,在战争、水旱这些折腾人的事情上,多注意民生,注意民生就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臣闻天下有危机,祸福因之而生:机静则有福,机动则有祸,天下百姓是也。夫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也。故曰人不可使穷,穷之则奸宄生;人不可数动,动之则灾变起。奸宄不息,灾变日兴,叛逆乘衅,天下乱矣。

——《上军国利害事》节选

这些话,都是陈子昂的心声,当然,武则天有没有听进去又是另一回事了。下班回家,陈子昂又把精力放到了广交朋友、研讨文学上。陈子昂有远大的抱负,他不仅想振兴国家,还要改造文学。所以,武则天每每读到他的文字,都觉得清爽,毫无堆砌典故、卖弄辞藻的酸腐气。

某一日,春风得意的青年在好友解琬处,看到东方虬送来的《咏孤桐篇》,全诗平直典雅、气韵豪迈,一洗扭捏的寻常风气。陈子昂读完,大感痛快。赶紧写诗作和,光有诗不够,陈子昂的重点不是和诗,而是想和知音东方虬分享一下自己的激动与感慨: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节选

“东方虬先生!文章的大道,已经沦落五百年了!”陈子昂对当时沉迷萎靡、被形式所奴役的文学风气感到深深担忧。他更关心诗文能否传达自己的情感,并不以诗文为炫技场。但在当时,引导大家前进的是宫体诗歌的绮靡美学,陈子昂独自走在风骨和格调的“暗路”上。今日看到东方虬的作品,如同看到长夜里有人打着火炬,也与自己同行。“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子昂深知,文脉是不会断的,传统的辉光必然穿透压在上面的废墟,进而普照世人,以诗相和既是感谢同道,也是振作精神,给自己和东方虬打打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一个煤炭企业的传奇发展史:黑金红流 佛是一棵树 永不放弃自己 做有出息的孩子 赢在起点的哲理 二十几岁,决定你的一生 赢家 迎头撞上心理学 应该这样表达你自己 耶稣的真实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