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第五章 人生博弈:现实世界中的理论应用

书籍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作者:乔迪·德罗夫
推荐阅读: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txt下载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笔趣阁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顶点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快眼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第五章 人生博弈:现实世界中的理论应用,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竞争孕育了科学……与生活。

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要得益于竞争与合作。

——厄温·内尔,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我们在上一章中所讲到的所有情境都属于纯粹的竞争博弈。一方所得必然等于另一方所失,由此得名“零和博弈”。二者之间是绝对冲突的,双方的目标是完全相反的,各方都试图将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从而尽可能地最大化对方的损失。

而本章涉及的内容并非如此。尽管博弈双方仍然以获胜为目的,博弈中仍然存在冲突,但这已经不再是彻头彻尾的斗争。首先,一方的收益不再直接对等于另一方的损失,双方甚至能够通过某些策略实现双赢;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这就涉及沟通和互信因素,同时暗含某种威胁,以确保双方对既定协议的绝对遵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能对“局部冲突”展开讨论,并对“合作策略”和“非合作策略”加以区分(注意术语“叛离”通常用于指代与合作截然相反的策略)。

不要忘记,博弈论关注的是决策制定。此时此刻,这一点比以往更加重要。在本章讨论的诸多案例中,都存在对抗与竞争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各自面对哪些决策?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困境”。双方可以选择合作或者竞争,哪种决策会带来最大的利益尚不明了,因为一切还要看对方的选择。总的来说,相互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这是最好的结果,而相互对抗则会导致两败俱伤。要是只有这两种可能的话,那根本算不上困境。而当博弈一方试图合作,而另一方选择对抗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选择对抗的一方,其利益会增加,超过选择合作的一方所得。这样一来,困境就很明显了。

这类博弈非常复杂,所以在本章中,我们除了运用数学以外,还必将涉及心理学,甚至道德层面。这就意味着,其解决方案往往无法严格局限于数学依据,而是呈现出两种可能性,具体还要看博弈双方的决策。不过,这类博弈要比我们在上一章中讨论的纯粹的冲突类博弈更加有趣,因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一场争端往往都是同时蕴含对抗与合作的。

博弈论试图分析各种双人博弈的情境,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介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极端就是纯竞争型零和博弈,而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合作型博弈。这两种类型至少在理论上是很容易被破解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看到,对于竞争型博弈来说,是完全可能的,而纯合作型博弈也不例外。比如拉力赛驾驶员和领航员、一对舞伴、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等,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目标。破解这类博弈的方法就是联合行动(即有效的协调配合),以实现目标。

而本章将要讨论的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其他双人博弈。这类博弈更加复杂,因为参与者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冲突。不过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比如公寓卖家和潜在买家。双方都希望达成协议(合作),但在价格上又存在利益分歧(冲突)。另外像两家公司合并,甚至两国交战,双方的多数策略都是冲突的,但是双方也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合作或达成协议,比如同意休战或者禁用核武器。

博弈论的发展

1955年,冯·诺依曼和莫根施特恩在合著中提出了为双人零和博弈制定最佳解决方案的方法,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从那以后,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关注合作型博弈,以及针对特定情境的最优策略分析。在这些特定情境中,参与者能够就最合适的策略达成共识。

20世纪50年代,囚徒困境理论首次出现,标志着博弈论的重大发展。同一时期,约翰·纳什提出了多人博弈最优策略的概念,该策略无法预先制定。这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应用于非合作博弈,不过也可以拓展到合作博弈领域。

与此同时,博弈论开始首次应用于除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哲学、科学和政治。后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其应用又扩展到了生物学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1920-2004),他提出了演化稳定策略的概念。

奥斯卡·莫根施特恩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与约翰·冯·诺依曼齐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