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科普学习 >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离奇的概率

书籍名:《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    作者:乔迪·德罗夫
推荐阅读: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txt下载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笔趣阁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顶点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快眼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博弈论:决策制胜的法则》离奇的概率,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有趣的案例,希望其中体现的比赛输赢或打成平手的概率问题,能引发我们对直觉的思考,有时甚至是怀疑。所有这些游戏和问题都会说明,一般来说,我们对于概率的了解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深入,直觉经常会误导我们去相信一些与事实相反的情况。

草地滚球

两位好友约翰和查尔斯酷爱草地滚球,他们玩球的规则如下:约翰有两个球,而查尔斯只有一个。他们设好目标球,并向其滚球。假设二人水平相当,那么约翰的球最靠近目标球的概率是多少?

乍一看,该答案应该是2/3,因为查尔斯只有一个球,这个球可以排在第一、第二,或者第三,而对于后两种情况来说,约翰的球都是最近的。可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得出四种可能的结果:约翰的两个球可以停在查尔斯的球之前、之后,或者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或者恰恰相反。在这几种情况下,查尔斯能赢的情况仍然只有一种,但是约翰的球最靠近目标球的概率却上升到了3/4。两种算法,哪个出了错?原因何在?

第一种推算方法是正确的。如果球上没有标记,那可能产生的情况就有三种,而如果球上做了标记,那比赛结果就成了六种,其中约翰的球最靠近目标球的有四种。第二种推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考虑到约翰两个球的具体位置,在可能产生的一般结果中,只有一种可以被一分为二,即查尔斯的球排在中间的时候。如果我们这样处理该结果,就必须对其他两种一视同仁,即查尔斯的球排在最前和最后的时候。

标准骰子

布兰达和罗杰有一枚标准骰子,也就是六面分别标着数字1~6的骰子。布兰达先掷,罗杰后掷。布兰达掷得点数高于罗杰掷得点数的概率是多少?

显然,任意数字出现的概率都是1/6(即罗杰与布兰达点数相同的概率为1/6)。因此,他们掷得不同点数的概率为5/6。那么布兰达点数更高的概率就是该数值的一半,也就是5/12。

赢的概率是多少?

有三枚不同颜色的骰子。红色骰子上标有数字2、4、9,每个数字标在两面上;蓝色骰子标有数字3、5、7,每个数字也标在两面上;白色骰子上标有数字1、6、8,标记方式跟前两个一样。两位玩家轮流选择一枚骰子投掷,点数较高者赢。如果让对方先选择骰子,那么对方就有可能一直选择正确的骰子,从而保证其获胜的概率更大。应该如何操作?骰子该如何选择?

创作于1世纪的庞贝古城壁画,上面有两个人在掷骰子

尽管所有骰子上的数字之和都是一样的,但这其中蕴含着玄机。即蓝色压制红色,白色压制蓝色,红色压制白色。对这3组配对来说,掷9次骰子,平均前者赢5次,后者赢4次。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每一对骰子可能产生的所有情况轻松计算出概率,即一枚骰子点数较高的概率为5/9,另一枚点数较高的概率为4/9。因此,只要他们别选错,第二位选骰子的玩家就一定会有更大的胜算。

有争议的抽奖

老师决定在班上的30名同学中抽奖。有人建议,拿出30张纸,每张纸都做上标记,折起来混到一起,然后再发给每一位同学。老师提出了更加简单快捷的方法:“我从1~30找一个数字,将它写到纸上,然后按照你们的座次,依次经过你们身边,然后每位同学说出一个不同的数字,看谁先猜到我找的那个。”一个坐在后排的同学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他可猜的数字范围很小,与第一位同学相比,他能猜的数字很少,而且他甚至很有可能根本没有猜数字的机会,因为他前面的同学很有可能已经猜中答案了。这位同学的想法正确吗?或者说,老师提出的抽奖办法公平吗?

老师的推算方法是完全公平的,每位同学猜中的概率都是一样的,都是1/30。事实上,对于第一位同学来说,猜中的概率就是1/30,因为他要从30个数字中做出选择。第二位同学猜中的概率则是:29/30·1/29=1/30。更明确地说,该公式中的两部分分别是第一位同学猜错的概率(29/30)和之后第二位同学猜中的概率(1/29)。那么,第三位同学猜中的概率就是:29/30·28/29·1/28=1/30。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同学。另外,请注意,第一位同学猜中的概率是1/30。假如其他同学猜中的概率降低了,那全班同学的概率之和就不等于1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数字都被猜过之后,总有一个是正确的。

无趣的赌博

一位轮盘赌玩家经常赌单双数(如果赢了,其赌金翻倍;如果输了,赌金就没了)。他决定按以下方式下注:开始的赌金是一定的,然后每次都以手中现有赌金的1/10下注。如果他一开始有100英镑,然后连赌10局,输赢各5次,那最后剩余的赌金与一开始相比,是更多、更少,还是持平?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展,假设该玩家的起始赌金数为m,然后每次都以现有赌金数的1/n下注。

乍一看,10局过后,输赢各5次,这位玩家手里的钱跟一开始是一样的,但其实他是输钱的。他每赢一次,赌金增加1/10,相当于将其数额乘以1.1,而每输一次,赌金减少1/10,相当于将其数额乘以0.9。这样一来,输赢各5次(不考虑输赢顺序),玩家的剩余赌金为:100·(1.1)5·(0.9)5=100·1.61051·0.59049=100·0.95099=£95.099,少了将近5英镑。这种算法可以进一步延伸,由于(1+1/n)·(1-1/n)=1-1/n2,该结果小于1,所以玩家最终的赌金一定比一开始少,因为一个初始数值,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得出的数值一定是更小的。

共同的生日

接下来又是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概率问题:在25个人中,至少有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多少?考虑到一年有365天(闰年不计),而人只有25个,我们往往会凭直觉认为这种概率很低,至少不会超过0.5(多半不可能)。而我们通过概率计算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超过0.5的(可能性很大)。

18世纪的一幅插图中的人在玩“单双数”游戏,轮盘赌就是由该游戏发展而来的

的确,既然有可能两人或两人以上同一天出生,我们只要算出在这25个人中,每个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就可以了。因此,我们来挨个看一下这25个人。第一个人的生日可以是365天中的任意一天,第二个人的生日就是剩余364天中的任意一天,第三个人的生日就是再剩余的363天中的任意一天,以此类推。这样一来,25个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是:

p(不同生日)=365/365·364/365·363/365·……·341/365

=365!/(340!·36525)≦0.4313

有了这个结果,我们就可以推算出,至少两人同一天生日的概率为:1-0.4313=0.5687>1/2。事实上,只要有23个人,此概率就会超过1/2。

运气没有记忆

当我们判断某些独立事件的可能性时,往往会被直觉误导。假设我们在看一场轮盘赌,已经连续10次转到了双数。我们需要决定下一轮向单数还是双数下注。哪一种选择最好?有了最基本的概率知识,我们会毫无疑问地说,之前的结果都无所谓,因为转到单数或者双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我们常说“二者毫无关联”,然而,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像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案例一样。

抛硬币

一位数学老师让学生抛硬币数次,比如150次,并记录结果,正面朝上记为1,背面朝上记为0。两名学生的记录结果如下:

拉莎:010110011001010110110100011100011011010101100100010101001110011010110010110010110010010111011001101101010010110010101100010011010110011101110101100011

卢克:100111011110100111001001110010001110111111010101011110000101000101001000001000110001010000000001100100001001111100001101010010010011111101001100011010

老师看了结果后,认为里面有问题。很明显,一名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试验,而另一名学生觉得抛硬币没必要,只要随意写下一串1和0就能糊弄过去。不幸的是,他们对概率并不是很了解,老师很快就发现其中一人偷懒了。他们之中谁没有抛硬币呢?

拉莎的记录中1和0的分布比较规律,所以老师怀疑作弊的是她。事实上,我们比较一下拉莎和卢克的结果就会发现,一方面两人的记录中,1和0的个数很相似而且“很合理”(前者为78和72,后者为70和80);但是在拉莎的数据中,1和0连续出现的次数很少(最多3次),而在卢克的数据中,1和0却连续出现4次、5次,最多达9次。因此老师才会怀疑拉莎。

如果我们从条件概率的角度来分析两人的记录,并且要记得,每次抛硬币的结果都与之前的结果无关,那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一个1后面,1和0应该“合理”分布。而事实上,在拉莎的记录中,一个1后面,有47个1和30个0,两个1后面,只有5个1和18个0,而且有5次出现三个1之后,也总有一个0。而且在她的记录中,关于0的排列,这种偏差也很明显,但是卢克的记录却不是这样(比如,两个1后面有18个1和14个0,三个1后面有9个1和9个0)。这样一来,拉莎对运气的记录太过规律,从而让老师怀疑她捣了鬼。

然而,信息是否影响概率呢?在接下来的情境中,基于这个问题所产生的决策真的十分耐人寻味。下面这个游戏,是经典的“囚徒困境”问题的变体。它说明,要想证实给出的信息如何影响概率,是相当困难的。

游戏节目

电视游戏节目中经常设计一种挑战,让选手猜哪扇门后有奖品。选手面前有三扇门,只能选择一扇(但不能打开)。主持人(知道哪扇门后面藏着奖品)先打开一扇门,这扇门既没有被选手选中,后面也没有奖品。然后主持人问选手,在两扇尚未打开的门中,他要不要将一开始选择的那扇换成另一扇。如果选手要换的话,他赢得奖品的概率会更大吗?

这是一个新的概率问题,十分有名且颇具争议。我们必须考虑每扇门后藏着奖品的概率是如何变化的。选手从三扇门里选一扇,选中奖品的概率是1/3。当主持人从另外两扇门中选一扇(没有奖品的)打开之后,第一扇门的概率并未发生变化,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打开的那一扇没有奖品。然而,另外那扇没有选中的门(仍然关着)的概率的确发生了变化,已经从1/3上升到了2/3(剩余两扇关闭的门的概率之和必须是1)。因此,选手应该选择换门,将胜出概率提高到2/3。这个问题引发了争议。按照上面所说,选手最初选定的那扇门的概率是没有变化的,但也不一定。如果不是让主持人打开一扇没有奖品的门,而是选手在第一次做出选择之后,再从剩下的两扇门中选一扇,并询问后面是否有奖品,主持回答是或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选中的那扇门的概率就从1/3上升到了1/2。

谦逊的两次诺贝尔奖得主

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在第二次获诺贝尔奖时(1954年因其在量子化学方面的成就,首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测试,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明显开玩笑的口吻说道,第一次得奖特别不容易,因为概率大约是60亿(世界人口总数)分之一,而第二次的含金量大大下降了,因为概率是几百(在世的诺贝尔奖曾经得主的人数)分之一。这句话虽然风趣幽默,却是错误的推理,问题出在哪里?

1962年,莱纳斯·鲍林(右)获诺贝尔和平奖

如果说,第二次得诺贝尔奖的概率只看已经获过此奖的人数,那前提必须是,评委会决定,这次得奖的必须是之前得过奖的人。如果没有该信息,至少在概率上,第二次得奖跟第一次得奖的难度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在选拔过程中,评委会并未考虑候选人以前是否得过其他诺贝尔奖项。因此从概率的角度来评判诺贝尔获奖的想法,本身就很可笑,因为这显然不仅是运气问题,更主要的还是看得主的成就。

我们可以将这个游戏进行扩展,得出一个有趣的题目。假设有n扇门,其中一扇后面有奖品。选手选择一扇(但并不打开),主持人从其他门中打开一扇没有奖品的,然后问选手要不要换。然后主持人再打开一扇(从其他关闭的门中选择,选手最后选定的一扇除外)没有奖品的,再问选手要不要换。游戏继续,直到剩下两扇关闭的门,选手再做最后一次选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为了保证最大的得奖概率,选手应该怎么做?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首先,主持人每打开一扇门,所有关着的门后有奖品的概率都会发生变化,选手选中的那扇除外。这意味着,保证赢奖概率最大化的策略就是不要换,直到最后只剩下两扇门,这时选手就应该换了,他赢奖的概率就成了(n-1)/n。另外,选手第一次选的时候,赢奖的概率是1/n(不要忘了一共有n扇门)。如果选手直到剩两扇门的时候才换,那一开始选的那扇门的概率仍然是1/n。也就是说,另外一扇尚未打开的门的概率就是(n-1)/n,可能会更高一些。另一方面,如果选手中途换门,那这个概率(取决于选手换门的次数和时机)计算起来就要复杂得多了,不过一定会超过1/n(任意一扇门的概率都至少会上升一次)。这就是说,只剩两扇门尚未打开的时候,无论哪一扇,概率都不到(n-1)/n了。我们要想更深入地研究这个游戏,就可以分析一下,当我们运用不同策略的时候,其概率会如何变化。结果很复杂,但也很有意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 表达力:人生情商课 岸萤 儿童发展心理学 记忆记忆 南货店 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我想要两颗西柚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秦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