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人人书 > 古典文学 >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三、艺术哲学在美学原理中的位置

书籍名:《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作者:张法
推荐阅读: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txt下载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笔趣阁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顶点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快眼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三、艺术哲学在美学原理中的位置,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20世纪西方美学原理,从德索开始,有一股想把美学与艺术学分开的倾向,但更为普遍的是把艺术哲学作为美学。如果说,中国美学特别是共和国以来,在苏联美学的影响下,在中国文化固有的综合性格中,一直把美学原理建成一个三合一(美、美感、艺术)的体系,那么,西方美学原理则在古典美学本有的三分中高扬了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成为了西方美学形成美学原理体系的主流。下面所引,都是以艺术哲学为主词而命名的美学原理著作:

维兹,艺术哲学导论,1913

克洛格,艺术哲学,1920

科林伍德,艺术哲学大纲,1925

马利坦,艺术哲学,1925

道卡斯,艺术哲学,1929

格林,艺术问题,美学导论,1939

纽顿,艺术哲学讲演录,1945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957

艾德瑞奇,艺术哲学,1963

海恰道瑞,艺术概念,1972

简泰,艺术哲学,1973

纳门,艺术哲学与美学读本,1975

布莱克,艺术哲学,1979

肯尼克,艺术哲学:解读美学,1979

丹图,艺术哲学,普通场所的美化,1981

罗杰,理解美学:艺术哲学文集,1983

斯坦克纳斯,艺术哲学,1984

丹图,艺术哲学反自治,1986

夏巴德,美学:艺术哲学导论,1987

茵加登,艺术作品本体论:文学、图画、建筑、电影,1989

夏普诺,艺术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社会,1995

纳尔,艺术哲学古今读,1996

科维,艺术哲学:差异文集,1997

格拉汉姆,艺术哲学:美学导论,1997

卡诺德,艺术哲学当代导论,1999

柯罗,艺术理论,2000

罗兰德,审美秩序:美与艺术哲学,2000

阿门什庄,走进些,艺术亲密哲学,2000

泰米里卡,艺术的美学话语,2000

马格里斯,艺术哲学讲演录:何为艺术作品,2000

佛兰德,艺术理论导论:这是艺术,2001

卡罗尔编,今日艺术理论,2001

拉马克、奥本,美学与艺术哲学:分析传统,2003

奥瑞基,艺术哲学导论,2003

柯尔兰,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当代争论,2007

以上35本与艺术哲学相关的著作,其中,明标艺术哲学的有26本,这里面3本以书名的方式明确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教育体制由学习苏俄变为学习西方,艺术院校从专科而普遍在综合性大学里出现。艺术学成为一个与哲学并列的一级学科,造成了中国学术中美学与艺术学的分立。且看中国1997年学科目录中美学与艺术学的位置:



在西方,艺术哲学就是美学,与美学是二而一的。在中国,艺术学与美学成了分属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下面的不同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划分一方面强化了中国美学的原有结构,由美、美感、艺术三部分构成;另一方面把艺术哲学型的美学从美学中分离了出去而成为了与美学不同的艺术学。也由于学科的划分,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包括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也脱离了艺术哲学的名称,而叫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从理论上说,中国教育学科体系不是从知识体系的逻辑,而是从教育体系的管理逻辑上进行的学科划分。从知识体系来说,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都有关联,实际上在中国教育的课程体系里,美学原理是哲学专业、文学专业,以及各艺术门类专业的必修课。从知识体系来说,艺术学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电视八大艺术门类,以及艺术设计、舞蹈、书法等门类的体系结构,但从教育体系来说,为了方方面面的考虑,主要是管理上的方便,从而在教育的学科体系上,一方面美学与艺术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在艺术学里,文学和建筑又与其他艺术门类割裂开来。这一学科体系上的割裂虽然有其教育实际上的意义,但从知识体系来说,却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艺术学自身的认识混乱,二是艺术学在形态上与美学的脱离。关于艺术学自身的认识混乱,体现在2006年一本新型的教材上,这本作为“全国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委员会推荐用书”的《艺术学基础知识》[11]按照教育部1997年学科目录艺术学下面的八个二级学科,以艺术学(二级学科)的基本方式(理论与历史)去讲述七个艺术门类的二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艺术、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每门类学科一编,其中戏剧与戏曲分开各一编,共八编,每一编都按照史论结合的方式对本学科进行全面的论述。但是我们知道,这本书《艺术学基础知识》并不是在知识体系上完整的艺术学,没有建筑与文学,而仅是在学科体系上完整的艺术学。当然,这样的艺术学写作,只是新出现的唯一个案(虽然它有权威性学科目录的支持,其对未来的影响不容低估),根据中国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从1984年至2006年,中国的艺术概论著作共出版70余本,这些著作都在一种苏俄艺术学的基本框架下写成,其中在艺术院校教学中使用得较多的教材有三本: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写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二版,2004年获精品教材),这三本教材既可以代表中国艺术学发展的三个时段,又显出艺术学从知识体系上弥补由学科体系把建筑与文学从艺术学分出去的不足,它们是结合着建筑与文学来写艺术学体系的。但是,它们又都显出了与美学的切割。三本教材,在体系结构上是一致的。彭著可以说是在体系上的集大成者。该著把艺术概论分为三大方面,第一,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起源、教育、在文化系统中的位置;第二,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作品、鉴赏;第三,艺术种类,包括实用(建筑、园林、工艺、书法)、造型(绘画、雕塑、摄影)、表情(音乐、舞蹈)、综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诗歌、散文、小说)艺术。在中国型的艺术学体系里,德索在20世纪初要把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的初衷在中国的学科体系的影响下,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但如果从中国学术的知识整体上说,却并未实现,因为虽然中国的艺术学脱离开了美学,但美学却并没有脱离开艺术学,每一本美学原理著作都把艺术学的整个内容包括了进来,并且把在艺术学著作中相同的讲解不言而喻地作为美学的讲解。最有意思的是,艺术学各类专家并不反对美学这样做,而只是他们写艺术学时则自行其是,从而造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一道“奇观”:美学著作与艺术学著作不仅在学科分类上,而且在图书分类上成为了不相同的两个类别。因此,如果仅就美学的角度去看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美学以美学为主,西方美学以艺术哲学为主。但如果把中国的艺术学加进美学中来,就知道情况不是这样的。然而因为中国有美学与艺术学的区分,艺术学脱离了美学,而在西方,艺术哲学就是艺术学,也就是美学。因此,西方学人写艺术哲学,一定要用美学的角度去写。奥尔德里奇的《艺术哲学》(1963)[12]可以作为西方艺术哲学的一个典型代表。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导言(讲艺术现象),第一章:审美经验(讲面对艺术的超然性,主观性,幻觉论,以及多元观点),第二章:艺术作品(讲艺术作品定义、材料、媒介、形式、内容、题材、表现、再现),第三章:各种艺术(讲艺术门类,建筑、雕塑、绘画、摄影、舞蹈、戏剧、音乐、文学),第四章:艺术谈论的逻辑(讲艺术描述、艺术解释、艺术评价)。奥尔德里奇的《艺术哲学》与上节讲的布洛克的《艺术哲学》是西方艺术哲学的两大基本类型。前者是一个传统体系,但加上了概念分析,后者以概念分析为主,但从概念的角度讲了艺术的体系。二者都强调了艺术哲学就是美学,前者要专列一章审美经验,一下就把艺术的美学性质突显了出来,后者一开始就讲清美学就是对艺术的主要概念进行哲学分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弹性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怪诞脑科学-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混乱 2020年6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7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7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8月上半月刊·红版 2020年8月下半月刊·绿版 2020年9月上半月刊·红版